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59770
  • 博文数量: 337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02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8-14 08:4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37)

文章存档

2015年(61)

2014年(276)

我的朋友

分类: 其他平台

2014-12-24 10:01:16

  法制晚报讯

  12月16日,观致首款SUV车型,观致3都市SUV 1.6T在上海上市。17日,观致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谦离职。更令人诧异的是,就在离职的消息公布之前几个小时,郭谦还在一场小范围的媒体沟通会中为记者们耐心地讲解观致的品牌价值、定位、独特基因等等。在战略级新车上市之际更换公司一把手,观致的做法更是令人不解。郭谦为何匆匆离职?离开了郭谦的观致又将向何处去?

  郭谦与观致的“七年之痒”

  在17日的媒体沟通会上,已经有细心的媒体发现,,郭谦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些心不在焉,屡次把媒体抛给自己的问题转交给一旁的副董事长石清仁和市场及销售执行总监卫思梵。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即将卸任的郭谦确实没有必要费力和媒体“周旋”,但郭谦仍然坚持回答一切有关于观致品牌的问题。从品牌定位、个性基因到发展历程,郭谦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主动接过来回答,末了还一定会问上一句:“你的问题我回答清楚没有?”

  可以说,郭谦一手打造了观致这个品牌。从2007年品牌初创,到第一款观致3轿车上市,再到推出SUV车型初步形成产品线,观致这个新品牌艰难的每一步成长,都有郭谦的心血在其中。所以,现在看来,郭谦坚持回答这些问题,也是出于对这个自己孩子一样的品牌的自豪与关切。

  然而,销量的低迷、品牌认知度的模糊以及经销商网络的滞后,令郭谦的观致在市场面前无法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截至目前,观致累计销量尚不足6000辆。距郭谦在观致3上市时给出的3万-5万辆的年销量目标相去甚远。尽管观致高层往往用“新品牌”“刚刚上路”等说法来做出解释,但显然这样的解释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

  从2007年12月奇瑞量子汽车成立,郭谦出任董事长兼CEO,到2014年12月郭谦离职,正好是七年。

  没有了郭谦的观致

  尽管郭谦是以上调奇瑞总部的形式“高升”离开,两大股东奇瑞和以色列集团的高层对郭谦的工作也是褒扬有加,但是,在战略级产品上市的第二天离职,郭谦的离开对观致来说绝对算不上好消息。特别是对观致内部不少员工来说,连“老大”郭谦都走了,自己的未来恐怕也多了些变数。实际上,观致已经有了人才流失的迹象。记者从某豪华品牌上海研发中心了解到,该中心最近“每天都能收到”来自观致的各类人员的求职信。

  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郭谦的观致,该往何处去?在郭谦看来,品牌建设是观致面临的最大障碍,而正是有限的销量限制了更多消费者认知观致的产品,这反过来又阻碍了品牌形象的传播。所以,在谈到孙晓东时,郭谦称孙为汽车圈里最优秀、最有经验的营销人才。孙晓东在观致的职务还没有公布,但坊间传闻孙将接替卫思梵担任观致市场和销售执行总监。

  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在谈到观致的产品与销量时提到,“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酒香的也不止观致这一家”。业内普遍认为,观致的产品力足够强,但品牌力不足,导致销量难以提升。可以预想,观致今后将在市场和营销方面有更多的动作。

  在这方面,另一位离职的高管卫思梵也给孙晓东留下一些遗产。在那场沟通会上,卫思梵表示,到明年初,观致的经销商将达到80家,这还不包括更多筹划和设计当中的经销商。今年的最后几个月,观致的销量也达到了月均1000辆。

  唯销量论 逼走很多人

  郭谦离开观致,迟迟打不开销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因为销量不振而更换高管,各大车企皆有先例。2014年1月,大众美国CEO和负责销售的执行副总裁在短短一个月内先后离职,令人联想到2013年大众在美国市场销量下滑7%的糟糕表现。

  6月,现代汽车欧洲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马克“由于个人原因”辞职。尽管欧洲车市已经逐渐回升,但今年前四个月现代汽车在这一地区的销量仍同比下跌了2%,跌至144,556辆,同期该公司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由去年同期的3.5%跌至3.2%。

  几个月后,现代在美国公司的营销负责人也离职了。据报道,现代汽车美国公司营销总监斯蒂芬于11月13日离职。了解现代内部消息的人士透露,针对最近几个月在美国市场销量增速的放缓,斯蒂芬的营销策略受到了公司的质疑。今年现代在美国的销量仅同比攀升了1%,,而这一市场的整体增速达到了6%。

  在中国市场也是如此,2005年6月,大众中国业务负责人魏智博退休。中外媒体都普遍认为他的退休更对的是由于彼时大众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急剧缩水。

  而被认为将接替郭谦的孙晓东,也正是因为未能给吉利带来满意的销售表现才转投观致。

  对于任何一个汽车企业而言,销量是生命线,但是若是异化到“销量至上”的唯销量论,迫使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离开,却是令人唏嘘的一件事。

  文/记者 杨铮

阅读(9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