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同声传译是将英语转换成汉语或汉语转换成英语,它需要几乎与发言人以同样的速度,眼、耳、脑相互配合,最后通过口头表达译出语,所有这些活动几乎要求在一瞬间完成。换言之,同传的特点是把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合理地、均衡地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Gile(1995)曾对译员的脑能下过定义,他说,译员的脑能并非是无限的,如若翻译负荷超过了脑能极限,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就英译汉而言,译员面临的困难要远远超过汉译英译员。按照(Call 1985;Criffin 1990)的观点,译员在听外语时,无论他们的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中的语法规则均要弱于听母语。Weber(1990)把这种情况称为“吸收临界”,也就是说译员听母语时的临界要高于听外语的临界。此外,由于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译员需要储存大量额外的信息,这无疑给译员记忆增添了负荷。MacWinnery(1997)指出同传翻译所需的大量信息超出了常人的记忆负荷。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员不得不以牺牲某些句子为代价的原因。
记忆的好坏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和效果。科学实践表明,输入大脑的信息,经过某种化学反应后存入大脑皮层,成为记忆。科学家们把记忆分为两种: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又称即时记忆,词语记忆,听觉记忆或操作记忆,它能够记住几秒钟内说的7到8个词。长期记忆则能够脱离原语的形式而记住话语要表达的意义,这种记忆可持续数小时、数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同传中,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短期记忆为同传提供代码转换的可能性。例如:对于发音中发出的数字、术语、缩略语、专有名词等,译员都必须在几秒钟内想到对应的词语,并迅速而快捷地表达出来。否则,这些具体的信息将在短期记忆中消失。此外,译员能够把几秒钟内记下的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发言人讲话的意图。
同传中最忌讳的是字字对译。要摆脱代码转换而提供灵活、清晰、完整的口译,译员必须依靠概念化的记忆或认识记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长期记忆。长期记忆记下的是脱离语言形式而被大脑理解了的意思。这种记忆能帮助译员更好地把握发言人要表达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译员必须最大限度地运用其记忆力,同时又必须掌握迅速处理已输入信息的能力。同传要求边听边译,工作节奏十分紧张,尽快处理已输入的信息,可以防止遗忘,并使译员能集中精力对付源源不断的信息。一般说来,译员与发言者保持半句到一句的安全距离,尽量顺着原语语序做同传,即一听到一个完整的意群,就应该将其译为目的语。若有疏漏之处,可顺情节做适当补充或说明。
文章来源:
阅读(19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