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化
2014-11-27 14:04:11
当考生走出口语的考场,尽管感觉自己的对答比较流畅,其实心理上仍然对是否可以“奇迹般地刷出新高”,还是会再次印证那不想面对的“原分踏步的困境”,心中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忐忑;其实考生自己也知道,根据自己的备考过程、学习心路和考试记录,“考的分数高是意外,考个5分永恒是正常”。于是乎,要么给老师发信息说点自己都不信的话让内心得到暂时的安后抚:“老师,这次说不定我人品爆发了,就考到口语6.5了!”亦或者不断地问老师:“老师,这次能说的都说上了,这次能应该能考的过吧?…”;或者不断地纠结于考官在考场上任何一个异样的表情或眼神,问:“这次我遇到的不会就是传说中的5分老太或5分大叔吗”;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了,先放松恢复一下再说;尽管其实考前也没有那么用功和努力拼搏,不过,在考试后“程序上的放松”还是一个学生不想省略的环节,考高考不高都要犒赏一下自己的。两周后,当分数再次印证了口语6.5, 7的不可逾越时,当学生终于明白自己就是常人,没有奇迹可以依托的时候,学生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没考好的,为什么努力了也考不好呢?”并且更会向老师发问,久久不能释怀。而实质的情况是,学生在备考和练习的过程中,实际的语言能力和实力质量级别并没有太多的提升。
口语练习和备考,远不只是了解最近几周或几个月的题库就可以,而是应该进行规律的分类和练习;并且在练习备考的过程中,学生实际的能力本身就应有所提升。
首先,题目进行分类,在研究机经整理题库的时候,应把题目进行细致的分类如part 1 中题目的方向,与森林、科技、交通、饮食等;或part2中人物、地点、事件及物品等大类别下的各小类,将题目进行分组,这样准备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而学生举一返多的灵活性同时又获得了大幅的提升。
接下来,学生首先可以进行实际的模考练习,别说“你很烦”,是的,这就是个挺烦的心理过程,人是一种习惯于逃避自己不善长的事的生物,我们的拖延症就是这么来的,知道自己需要练习,想要练习;但一准备练习时,各种身心的疲惫马上迎面而来,各种犹豫和彷徨,最后成为一种蹉跎。
没有办法,必须要练习的,如果想考7分以上,至少6.5分也是需要进行备考和“背”考的;6分发挥好加运气好有些学生是能考到的,再想往上提分,没点实力怎么能行。下定决心吧,量化目标吧,一天至少练习一套题目吧。
当然,练习是需要学生进行录音的、计时的;然后再听自己的答题内容,给自己评个([别说一听就想吐,这是正常的;人会听着自己的声音不自然,自己拍的照片不好看,没关系,人都是在这些方面不自信和看着自己不顺眼),不然人生的自信和勇气怎么会那么重要啊。关键是听着,最好把自己的答案写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淘尽自己脑中的语料库所有的好词好句来修改升级;形成了答案基础可以再练习一遍。
还有更重要的一步呢,只练习而不学习的结果就是原有水平和质量级别的语言被练习得越来越熟练,而那个语言水平的进步是比较慢的。因此,还应该研习老师教的范文、自己可以收集的范文版本。进行分析比对,吸收所有的好词法,句法,文法;了解用法与结构,在读熟背下来的基础上自由拆分组合的应用,决不建议学生只是从头到尾的背“滑”句而不加思考和应用练习。通常学生有个习惯,练习口语就是按原水平做口语练习,而背答案就是背答案;中间是没有思考和应用练习的,导致的情况:1 学生有背好的答案,要么是一紧张什么都用不出来,自然地回归到自己的原始水平。2 学生遇到自己背过的题,也是从头到尾全盘背出,缺乏节奏感、自然感;被考官听出来“背”的感觉,然后不断地换题或被直接在考官全程微笑聆听后,直接再给个5或5.5分。
在结合背的基础、自由拆分组合的基础以及自己修改润色后的答案版本进行题目再练习,形成自己可以讲得自然、熟练的答案。然后第二天再练习一遍后,在这个基础上,注意,一定要结合前面学习的新语料进行下一套题或下一组题的练习。这样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才能将口语的水平不断提高,帮助基础较弱的同学提高到6.5或7的水平。
同学说,老师为何总是在6.5左右讲内容?那是因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这个分数就已经是永远的痛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了解如何成为9分达人?如何讲得和外国人一样?如何把口语讲得很有“听力范”?如何像外国学生一样进行学术演讲?如何用电影语言模型讲雅思口语得高分?如何一题答案讲十题?如何做到过听不忘、过目不忘的水平?我们在以后的内容中再做分享。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