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56809
  • 博文数量: 63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86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6-07 14:4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3)

文章存档

2015年(2)

2014年(61)

我的朋友

分类: Java

2014-10-22 14:09:19

       重排序通常是编译器或运行时环境为了优化程序性能而采取的对指令进行重新排序执行的一种手段。重排序分为两类:编译期重排序和运行期重排序,分别对应编译时和运行时环境
        在并发程序中,程序员会特别关注不同进程或线程之间的数据同步,特别是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同一变量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同步或其它措施保障数据被正确地修改,这里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不要假设指令执行的顺序,你无法预知不同线程之间的指令会以何种顺序执行。
        但是在单线程程序中,通常我们容易假设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否则可以想象程序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变化。理想的模型是:各种指令执行的顺序是唯一且有序的,这个顺序就是它们被编写在代码中的顺序,与处理器或其它因素无关,这种模型被称作顺序一致性模型,也是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模型。当然,必发指数这种假设本身是合理的,在实践中也鲜有异常发生,但事实上,没有哪个现代多处理器架构会采用这种模型,因为它是在是太低效了。而在编译优化和CPU流水线中,几乎都涉及到指令重排序。
编译期重排序
        编译期重排序的典型就是通过调整指令顺序,在不改变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寄存器的读取、存储次数,充分复用寄存器的存储值。
 假设第一条指令计算一个值赋给变量A并存放在寄存器中,第二条指令与A无关但需要占用寄存器(假设它将占用A所在的那个寄存器),第三条指令使用A的值且与第二条指令无关。那么如果按照顺序一致性模型,A在第一条指令执行过后被放入寄存器,在第二条指令执行时A不再存在,第三条指令执行时A重新被读入寄存器,而这个过程中,A的值没有发生变化。通常编译器都会交换第二和第三条指令的位置,这样第一条指令结束时A存在于寄存器中,接下来可以直接从寄存器中读取A的值,降低了重复读取的开销。
重排序对于流水线的意义
        现代CPU几乎都采用流水线机制加快指令的处理速度,一般来说,一条指令需要若干个CPU时钟周期处理,而通过流水线并行执行,可以在同等的时钟周期内执行若干条指令,具体做法简单地说就是把指令分为不同的执行周期,例如读取、寻址、解析、执行等步骤,并放在不同的元件中处理,同时在执行单元EU中,功能单元被分为不同的元件,例如加法元件、乘法元件、加载元件、存储元件等,可以进一步实现不同的计算并行执行。
流水线架构决定了指令应该被并行执行,而不是在顺序化模型中所认为的那样。重排序有利于充分使用流水线,进而达到超标量的效果。
总结:从java源代码到最终实际执行的指令序列,会分别经历下面三种重排序:


 上述的1属于编译器重排序,2和3属于处理器重排序。这些重排序都可能会导致多线程程序出现内存可见性问题。对于编译器,JMM的编译器重排序规则会禁止特定类型的编译器重排序(不是所有的编译器重排序都要禁止)。对于处理器重排序,JMM的处理器重排序规则会要求java编译器在生成指令序列时,插入特定类型的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s,intel称之为memory fence)指令,通过内存屏障指令来禁止特定类型的处理器重排序(不是所有的处理器重排序都要禁止)。
    JMM属于语言级的内存模型,3公牌它确保在不同的编译器和不同的处理器平台之上,通过禁止特定类型的编译器重排序和处理器重排序,为程序员提供一致的内存可见性保证。
阅读(107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