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2773
  • 博文数量: 1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86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4-25 15:00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4年(16)

我的朋友

分类: Android平台

2014-04-28 22:35:00

王小妮的诗歌轨迹

——内质变迁下的词根写作

作者:木羊 编辑:山野之骄子

王小妮的成名肇始于她的《印象二首》:《我感到了阳光》和《风在响》。可以说王小妮是个原点型的诗人,其诗歌总是不断地回到她精神的原发地。不管她诗歌的触须如何延伸,所形成的轨迹总是指向一个同一的圆心。观察王小妮从八十年代至今的创作,“阳光”和“风”这两个词根级的元意象一直贯穿始终,构成王小妮诗歌创作的两个内在原点。由此,通过透视这两个意象在其诗歌中的内质变化,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窥知王小妮诗路历程中的精神轨迹以及美学追求。

“风”:朝向不可能的冒险

——王小妮诗歌的美学追求

如果说“阳光”这一意象在王小妮的诗歌中指代的是一股向外辐射的精神力量,那么“风”这一意象所隐喻的就是一种不断向内心掘进的诗学追求。事实上,前述关于王小妮诗歌创作分期的依据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而非诗学层面上的,所以以“风”这一意象透视诗人诗艺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阵刮在王小妮诗歌中的风的细微变化所昭示的恰恰就是诗人“诗风”的变化。

1.从“风”到“台风”

“风”在王小妮诗歌中的最初出现是在《印象二首》中的第二首《风在响》。“风,在我头顶的天空中响。/一声高,一声低……/风,在我耳鼓的四壁里响。/一声强,一声弱……”[1]如果说第一首《我感到了阳光》是从视觉上呈现了王小妮诗歌内在的精神光芒,那么这首《风在响》带给我们的无疑是一次听觉上的撞击,它向我们敞开了王小妮诗歌触角感知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倾听”。“风”这一意象在王小妮诗歌中的现身天然地与“听”结合在了一起。“倾听和诉说”,是王小妮后来一部散文集的题目,在那篇同题散文中王小妮慨叹:“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是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2]面对这个沦落的世界,王小妮选择用诗歌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诉说,而在诉说之前她更愿意做的首先是倾听,倾听这个世界跳动的脉搏,倾听万物尖锐的呼吸,王小妮要揭露“存在”内部所有深藏不露的真相。正是这种“倾听”的姿态决定了王小妮诗歌的美学追求,即不断地向日常生活掘进。因为王小妮在聆听存在之音,对她来说诗歌所指涉的对象世界是没有禁区的,万物平等无所谓“诗意、不诗意”,“可入诗、不可入诗”,这种超常的诗歌听力使王小妮诗歌的存在版图在不断地扩大。

阅读(534)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网络语言会丰富中国语言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