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75538
  • 博文数量: 50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23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11-01 16:0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0)

文章存档

2016年(3)

2015年(5)

2014年(35)

2013年(7)

我的朋友

分类: LINUX

2014-04-04 11:55:13

    内核中的页分配器,申请、释放内存都是以页为单位的,而通常情况下使用的是几十个字节的小块内存,不可能都按页申请释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inux采用了slab机制。Slab最早用于solaris2.4中,Linux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

       Slab引入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的概念,将每个“结构”(struct)所占的存储空间称为“对象”(object)。将一个或多个页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slabslab中的内存区按对象大小进行分割,一个slab中包含多个对象,从而实现以对象为单位申请、释放内存。

       Slab的组织结构如图所示:

 

       Slab机制的顶层为一个双向链表,每个节点称为一个cache,意为对象的缓存。Cache分为两类:供slab分配器本身使用的general cache和供内核其他部分使用的specific cachegeneral cache包括:

1)        第一个cache节点保存的就是struct kmem_cache的对象。

2)        Kmalloc使用的对象按照大小分属不同的cache3264128……,每种大小对应两个cache节点,一个用于DMA,一个用于普通分配。通过kmalloc分配的对象叫作general purpose object

    可见general cache是按照大小进行划分的,结构不同的对象,只要大小在同一个级别内,它们就会在同一个general cache中。

       Specific cache指系统为特定结构创建的对象,比如struct file,此类cache中的对象来源于同一个结构。

       Cachenodelists指针指向slab三链结构struct kmem_list3,内含三条slab链表:满(full)、部分满(partial)、空(free)。满表示slab中全部是分配出去的对象。部分满表示slab中既有分配出去的对象,又有空闲的对象。空表示slab中全部是空闲的对象。

       Cachearray指针指向local cache结构struct array_cache,其entry指针指向一个数组,保存指向空闲对象的指针。对多CPU系统来说,访问slab链表时需要加锁,影响了对象分配、释放的效率,为了减少竞争资源的次数,引入了slab local cacheslab本地缓存)的概念,每个cpu拥有自己的local cachelocal cache中存放的空闲对象只供本CPU使用,这与页分配器的per-cpu page cache类似。分配、释放对象时首先访问的是这个local cache,而不是slab三链,这样就减少了锁的开销。

       Slab三链还有一个shared指针,指向shared local cache,其结构与普通的local cache结构相同,它是为所有cpu共享的。如果在cpu本地local cache中分配对象失败,将从shared local cache中搬运空闲对象到local cacheshared local cache中也没有空闲对象时,再去访问slab三链。引入shared local cache的目的是:考虑下面的情景,CPU A收到大量的网络报文,分配struct sk_buff对象,报文处理完成后,由CPU B发出,释放sk_buff对象,这就造成CPU Alocal cache耗尽,需要从slab三链中分配对象,而CPU Blocal cache过多,需要释放对象到slab三链中。shared local cache相当于一个大缓冲池,有了它,上面这种情景就不需要访问slab三链,只需访问shared local cache即可,这要简单得多。

    要想使slab系统运作起来,除了slab中保存的对象之外,当然还需要一些管理控制对象。Slab管理对象包含:struct slab对象和一个kmem_bufctl_t型(无符号整型)数组,它们的存储位置是相连的。在后文的叙述中,将这两个统称为“slab管理对象”,而将slab中保存的对象称为“slab对象”。根据slab管理对象和slab对象的存储位置,可以将slab分为:

1)        内置式slabon-slab, slab with Internal Descriptors,指slab管理对象和slab对象存储在一起,即都位于一个slab中。这个slab可能位于general cache,也可能位于specific cache中。

2)        外置式slaboff-slab, slab with External Descriptors。指slab管理对象和slab对象分开存储,位于不同的slab中。Slab管理对象位于general cache中,而slab对象可能位于general cache,也可能位于specific cache中。通常小于512的小对象采用内置式slab,大于等于512的大对象采用外置式slab

    通过kmem_bufctl_t数组实现链表的功能,将slab中的对象串联起来。每个数组元素存放的是下一个空闲对象在数组中的索引。 

    最后看一下slab着色。CPU访问内存时使用哪个cache line是通过低地址的若干位确定的,比如cache line大小为32,那么是从bit5开始的若干位。因此相距很远的内存地址,如果这些位的地址相同,还是会被映射到同一个cache lineSlab cache中存放的是相同大小的对象,如果没有着色区,那么同一个cache内,不同slab中具有相同slab内部偏移的对象,其低地址的若干位是相同的,映射到同一个cache line。如图所示。

    如此一来,访问cache line冲突的对象时,就会出现cache miss,不停的在cache line和内存之间来回切换,与此同时,其他的cache line可能无所事事,严重影响了cache的效率。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通过着色区使对象的slab内偏移各不相同,从而避免cache line冲突。如图所示:

   

 

    着色貌似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实质不然,当slab数目不多时,着色工作的很好,当slab数目很多时,着色发生了循环,仍然存在cache line冲突的问题。如图所示。第一与第四,第二与第五,第三与第六,这些slabcache line是冲突的。

 

    可见slab算法并不完美,也过于复杂,于是追求简洁完美的Linux引入了新的对象缓冲机制slub,后面会详细介绍。

    本文主要讲解slab原理,接下来将详细走读slab代码,与之互为补充。

 

 

阅读(284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