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亘古以来的观念认为,食物好吃与否是评价一家餐厅优劣的唯一标准。但黄太吉创始人赫畅认为,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赫畅在北京运营着4家黄太吉餐饮店,主营煎饼果子,最近,他的一些高调言论引发了巨大争议。
用“互联网思维”卖煎饼果子,6个月内销售额要达到1亿,年销售额要做到100亿。这样令人血脉膨胀具有煽动力的话语,令黄太吉成为”互联网思维”代表的同时,也随之招来了许多人严厉的驳斥和嘲讽。
赫畅最近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回应了对黄太吉的质疑。批评者认为,黄太吉的产品谈不上好吃,靠营销手段鼓吹“互联网思维”根本没有办法颠覆餐饮行业。但赫畅表示,好吃并不是快餐成功的唯一标准,黄太吉的目标也并不只是做餐饮。
赫畅透露,目前黄太吉的经营状况良好,单店月收入旺季近100万,淡季约60万。2014年黄太吉将把店面增加到20家,并开发出两条新的产品线,分别是潮流火锅店“大黄疯”和卤味外卖平台“来得快”。
赫畅对腾讯科技表示,黄太吉尊重最原始的煎饼果子做法和原料。“用最好的原料,就是我认为的好味道。”
他同时认为,规模对于快餐行业来说非常重要。“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等国外连锁品牌,其食物并不能够被称为好吃,但是依靠生产流程的规范化简单化,以及品牌的影响力,得以迅速扩张到全球。”
伪互联网思维?
黄太吉的成功借助了互联网时代的“引爆点”效应。它通过微博的互动性与传播性聚集了粉丝,并在各种舆论场合,制造了可以传播的话题,形成了一种几乎个人式的品牌宣传。
批评者认为黄太吉所谓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餐饮业被过于夸大了。和黄太吉遭遇质疑的还有去年至今生意火爆的雕爷牛腩——这是另一家被冠以“互联网思维”案例的餐饮企业。
“这些快速上位的餐饮品牌,现在评价还为时尚早,一个品牌不是那么容易快速建造。”互联网分析人士洪波(微博)认为,黄太吉、雕爷牛腩之类餐饮品牌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还停留在互联网营销层面,即通过关键人传播模式影响大众。
黄太吉的投资人麦刚则辨解称,外界对黄太吉所谓“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存在偏差。“(黄太吉)利用了互联网对传统餐饮的营销和用户体验进行了改进,下单流程、顾客体验机制和排队系统等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内部运营。”
麦刚承认不可能让所有消费者都喜欢黄太吉,但“它能通过互联网低成本地迅速获取用户,这已经很厉害了。”赫畅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承认,互联网营销在黄太吉刚起步时帮助其极大节省了推广成本。
“互联网对传统餐饮行业的改变是在体验和品牌内涵上,吃黄太吉和在大街上买煎饼果子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后者会让人觉得很屌丝,而前者对许多人来说就意味着小资。这和小米手机一样,都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麦刚解释道。
分析人士指出,类似黄太吉的品牌未来还可能不断涌现。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生活服务业存在巨大的改造机会。
不过,洪波认为,有志于做中式快餐连锁的,多年来层出不穷,络绎不绝,黄和雕只是搭了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快车,但餐饮业的关键并不是营销。“你没见过’北新桥卤煮老店’(北京的一家本地特色餐饮老品牌)搞任何互联网营销,但人家100年了还是那么火。
阅读(435)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