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 爱闹
分类: 信息化
2013-10-24 10:06:52
前辈作家赵树理去世后,好多年门前冷落车马稀。有那么一年,赵家突然接到通知,某新任领导要来看望赵树理遗孀及家人。一连几天赵家抓紧准备,端的是清水洒街满屋擦拭喜迎领导关怀。来了来了,赵家公子赵二湖肃立门首迎接,房门打开,领导照例是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上前亲切握手,赵二湖心潮澎湃,正准备热泪盈眶,一队人马蜂拥而入,白炽灯噼里啪啦一阵爆响,房间一明一灭若干个来回,不待开口说话,一架摄像机中厅架起,细碎的轮转声震慑出新闻联播式的威严。二湖明白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明天电视台的新闻。顿时笑不出来,眼里的热泪也就倒咽了回去。
这情景和我们看到的许多节日送温暖极其相似。我看过许多报道,领导带着白面粮油走进贫困户,农户受宠若惊。随员立即布置场面,贫民怀抱小袋白面,手捧塑料油桶,和领导合影,一家人被摆成了僵硬死板的造型。更有甚者,送上两百块钱,给两张票子就算了吧,偏要做成支票形状的大牌子,让受访家户高举着照相。领导笑容可掬,穷人形容呆滞,大约这会儿搁谁也是难以笑出来的。
他们为什么笑不出来?傻子也能看出来,领导送温暖,用意并不在让你温暖,不过是为了自己在媒体露一露脸,宣传一下自己的亲民形象。带着浩浩荡荡的拍摄队伍送温暖,一看就知道醉翁之意不在济民。
我们不是时常强调领导即服务吗?为什么领导上门,却更像一种商品交换?你得救济,我收获感恩,甚至是一种强索的感恩。场面已经摆好,你若不感谢,下不了台。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种大救星思维。领导就是大救星,他做了工作,你必须感动,必须感谢。大救星思维和救世主心态,造成了送温暖的尴尬场面。
本来,任何地方只要政府职能正常运转,就要消灭贫困。扶贫济困是政府履行正常职能,没有什么特别的需要感谢的地方。调节收入,削富济贫,以强助弱,本来是政府职能,没有理由特别要求别人感谢你。如果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工农群体收入低,是社会不公正带来的,这感谢就更没道理。比方城乡差别待遇壁垒,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长期政策欠账,社会保障不到位,工人因为下岗失业贫困。还有新一轮通货膨胀剥夺,产生一批新生的贫困户等等。底层的贫困,根子多由社会管理制度缺失造成。一个访贫问苦掩盖了贫困问责,还要老百姓感谢一回?
有穷人到底是谁的耻辱?偏偏有人进一次穷人的窑洞,就以为多大的恩德。
我们还应该看到富有和贫穷的转化。没有永远的富有,也没有永远的贫穷。贫富永远处在变化中间。只要社会在公平正义的大原则下运行,一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憎恶的是对贫穷的歧视和羞辱。在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公民地位一律平等。贫困当然不算光荣,却也有免却羞辱的权利。我在影视里曾经多次看到过满面阳光的流浪汉,他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我听到过那个著名的国王走进贫民窟,需要征得许可的故事。那是那个穷人的家,他有权拒绝你趾高气扬。他果然理直气壮地回绝:走开,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与生俱来的平等观念。国王怎么啦?如果进我的家有可能羞辱我,我选择拒绝。
康德有句名言:“永不拿别的个人当手段”。一句话直指公民社会的问题核心。人是目的,永远不要把人当成手段。政府领导的所有公务服务,都应该是为了社会成员的发展进步,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访贫问苦,为了救济,为了扶贫,还是为了政绩?为了出镜?为了显摆?如果是后者,那么所有的下乡出行,所有的宽慰鼓励,都不过是假惺惺表演。所有的救济对象,都不过是官员风光露脸的道具而已。造访的没有诚意,年复一年的访贫问苦,势必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羞辱。
这两年,一种称之为正派社会的理念,正在成为建立公民社会的一个关注点。和正义社会相比,正派社会是一种更为现实的社会理想,它提倡从公共生活小处做起,不排斥、不羞辱、不伤害弱者,就是重要的一条。在一个正派的社会里,人们重视一切制度伤害的严重后果。一旦制度伤害,后果是社会成员饱受屈辱,人格受损就会抬不起头来。尊重每一个人包括穷人,是正派社会的修养品格。善待每一个人,在正派社会,既是政治理想,也是道德建设。反思这些年有的地方的送温暖,一旦领导离去,贫苦户得到更多的不是尊重,恰恰是羞辱。放下架子,真心实意去送温暖,事情不大,趁着节日,我们的领导先把这个小事做好如何?
人心换人心。真心送温暖才能送去温暖。借送温暖以营私,一袋面一桶油什么的不解决问题。你没有携带阳光,那茅屋瓦舍当然是冰冷冰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