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548
  • 博文数量: 7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5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9-21 22:35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7)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其他平台

2013-10-15 10:20:23

 张若虚凭借一首《春江花月夜》立于盛唐诗坛,在璀璨群星中光芒四射。后人用崇敬的眼光欣赏《春江花月夜》,不同的人读出了不同的主题。有人说是山水诗,因为诗歌围绕春、江、花、月、夜等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图画;这几种事物交织、融会在一起,构成了奇妙醉人的画境。有人说是哲理诗,因为作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后,引发出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有人说是爱情诗,因为作者写到了楼上思妇的愁情,写到了游子在梦中神游故乡,一定有对思妇的想念。有人觉得上面三种观点都不全面,认为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的多主题佳作,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游子思妇的深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融的幽美深邃的意境。出现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性和读者个体体验有关,因该是正常的,甚至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无论后人对前人的作品怎样解读,但作者写作时感情触发点多是单一的,写作视觉多是有所侧重的,读者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进入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能触摸到作者感情触发点,不能把握作者写作视觉侧重点,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可能就和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或者抓住了皮毛,放走了骨肉,舍本逐末。下面,笔者从写作视觉探讨《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首先,本诗中“月”是轴心,是诗魂。从结构上看,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主要依托,还是引发作者思索、探究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因由。人们之所以称赞此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正是由于月亮这一意象内在贯穿于全篇。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或寄托游子的愁思,或倾诉闺阁的幽怨,或见证历史的悲凉,或演绎生命的绝唱,或渲染离别的情怀,或烘托劫后的荒凉,或感悟人生的哲理……总之,月亮是古代诗词的血脉和灵魂。在古人眼里,月亮不单纯是一个天体,特别在多情的诗人笔下,有更多的象征和暗示意义。这象征和暗示意义是多样的,就像上面提到许多种寄托,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是确定的、集中地。比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用月亮见证历史的悲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用明月寄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用月亮勾起对妻子的惦记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苏轼《水调歌头》)用月亮表达对受到离别之苦煎熬的人们美好的祝愿。……你看,月亮的象征意义多么明确,只有明确才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沿着某一个指向强烈震颤,与作者共鸣、“神交”。那么这首诗中的月亮有没有确定的指向,作者是借助于月亮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觉得是借月亮表达游子望月思人、望月思归的心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的上半部分争议最多,表达的情感最为丰富。诗评家认为首句写出了江海连天的壮阔气象,这话不假,但作者侧重点还是在“明月”共潮生上,由于明月容易引起了游子对思妇、家乡的思念。既然“何处春江无月明”,那就是说游子、思妇天涯共明月。从“江流宛转绕芳甸”到“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月亮照耀下春江花夜清澈、空灵、明净的描写,既是景物描写,[color=#fff][/color],又有情感寄托,是融情与景的写法。“孤月”既指游子,也指“思妇”,他们此时形单影只,各自对月伤神,彼此忍受离别之苦。但游子虽似“江流”走向远方,但他心里惦记着思妇,“宛转绕芳甸”,虽然相隔天涯,但彼此忠诚,内心相互爱恋,了“无纤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问题为什么说不清呢,因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时空永恒,“江月年年只相似”人们之间美好的情感和情感的寄托物都是十分相似的,不以岁月的流逝而改变。尽管“但见长江送流水”时光一去不复返,但江月还是静静地悬在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我们不难推测,明月是在等待天下有情人共望明月寄相思。这六句不像有的注家说的作者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无法作答,转而以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这样理解情感飘忽不定,叙述角度转换太快,令人费解。其实这六句是完整的问答中阐发无论相距多远,相隔多年,但游子和思妇望月相思的真挚情感是不变的。
  既然有上一部分的引入和铺垫,下面写两地相思之苦,就是水到渠成的行文思路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一片去悠悠”象征游子四处飘荡,“青枫浦上不胜愁”暗含思妇守候苦盼于青枫浦之意;“扁舟”上的游子,“明月楼”上的思妇,这是非常明白的指向。这四句“游子”“思妇”并提,统领下文,章法严谨。“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六句是借月光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十句是借月光表达游子对思妇的想念,和由此引发的盼望回归家乡的浓情蜜意。
  上面说的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月亮”,那么作者的写作视觉是游子还是思妇?我认为是游子。文章起笔从江面写起,飘荡在江面上的是游子不是思妇;对江月的深思妙想都容易和游子联系起来,都是游子的视觉;中间尽管有思妇对游子的思念,那是游子的想象,是从对方落笔,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虚笔,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几乎全是从对方落笔,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是这种写法;最后十句完全是游子的角度写盼望归去、相见的情感,中国诗词和散文一样多采用文末点明主旨的写法,这最后的写作角度往往暗示作者的情感倾向。
  综合上述,这首诗是一首游子望月怀远之作。[color=#fff][/color],“春”“江”“花”“夜”是为了表达游子想念思妇而选取的辅助意象,是为了确定月亮的特指意义,只有这四个意象的配合,才能突出月下相思的美丽清纯。倘若是白居易要表达战乱之苦就选取“千里雁”“九秋蓬”等意象作为辅助意象配合“月亮”这个主要意象,表达兄弟之间历经战乱的相思之苦。
阅读(246)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生活是一首诗

下一篇:修炼的品质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