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28536
  • 博文数量: 63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5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11-18 17:37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5年(1)

2014年(30)

2013年(32)

我的朋友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13-12-03 15:58:58

  watchstor:EMC有了XtremIO、IBM在卖Flash System、NetApp给EF540找了个“伴儿”,戴尔也把Compellent的全闪存版本搞了出来,还创造性的提出了SLC和MLC分层的想法,惠普、HDS也都在闪存浪潮中有了自己的产品,但国产存储厂商中,我们只是见到了华为的Dorado不断的更新,又搞出了“高端全闪存阵列” OceanStor 18800F。
  仅仅在几年前,存储市场中还有不少出彩的国产存储厂商,UIT创新科做过统一存储、云存储;众志和达依靠FPGA搞出了Storage-on-chip的中端存储和VTL;H3C虽然后来离开了存储市场,但其在iSCSI最火热的那几年也进展神速;浪潮一直是中国存储市场最独特的存在,依靠强大的服务器实力,浪潮的存储也做得顺风顺水,新产品的更新频度也算是可圈可点。
  第一家上市的存储厂商同有飞骥有着深厚的渠道功底,NetStor业务的发展让同有顺利的成为上市企业;曙光存储在2012年也算是坐稳了国产存储厂商前三的位置;虽然联想最终选择与EMC合作,但过去一年的表现也证明联想还是有着其固有的市场影响力。
  国产存储厂商:猜中了前头 却没猜中这结局
  Infortrend普安前几年推出的ESVA则是市场上国产存储比较令人惊艳的作品,Scale-Out横向扩展架构,不错的SPC-1测试成绩,如今的第七代产品12个节点的性能以并不输于IBM XIV的测试成绩令人称赞,而且其每IOPS 5.12美元的成本也是个亮点。
  过去几年存储市场有几波明显的“浪潮”,第一波是大概4、5年前的统一浪潮,无论是iSCSI+FC的统一存储,还是SAN+NAS的统一存储,国产存储厂商在这一次浪潮中基本上都迎头赶上,印象中UIT还提供出过所谓“统一存储的1.0和2.0”的问题。
  接下来是Scale-Out横向扩展架构,代表性产品就是Infortrend的ESVA,虽然不是所有厂商都赶上这一波,但我们也看到了国产Scale-Out NAS和Scale-Out SAN中的一些佼佼者,华赛当年就是依靠Scale-Out NAS博得了一众圈内人士的眼球。
  最近的一次是全面拥抱英特尔x86架构,这件事情的转变可以说是彻底的,就连ESVA如今都是英特尔x86的处理器,抛弃了Infortrend最爱的PowerPC平台,因为这一次转向基本上是业界的主流趋势。除了拥有FPGA方案的厂商,差不多是100%,再加上本来x86架构的性能提升、功能提升都很大,国产厂商在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上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但在全闪存阵列上,除了华为存储,却几乎集体“失声”,按理说,即便是没有XtremIO或是Flash System这样的产品,基于原有架构生产出类似NetApp EF540的全闪存阵列,应该也不是难事?为何国产厂商这一次却静悄悄的?
  依赖传统市场 全闪存“动力”不足
  对传统“国产存储市场”的依赖一直以来都是国产厂商的硬伤,上述列举的国产存储厂商,其中大部分都依靠着几个“传统”的存储需求市场:视频监控(安防监控)、虚拟磁带库(VTL)、数据备份与归档、统一存储、大规模云存储,以及基于性能、容量和扩展性的传统中低端SAN存储阵列、NAS文件存储应用市场。
  在行业分布上,除了视频监控市场所广泛涉及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主要采购国产的行业主要是与国家安全、科技自主化以及其他有相应采购要求的如科研院所、政府、军工等行业,除此以外,传统的教育、制造业、传媒、医疗卫生、交通等行业,也是国产存储厂商的重要“饭碗”。
  长久以来,国产存储厂商的目标客户都非常简单:以性能、容量和扩展性为前提,采购的产品多是功能单一、软件附加值较少的SAN、NAS磁盘阵列,VTL为代表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部分提供容灾或持续数据保护,但基本上都是OEM自同一家供应商)。
  在高端存储市场——面向通信行业的核心计费系统、金融行业的风险欺诈及核心业务系统等——国产存储厂商的进展情况普遍不容乐观,而这些市场——金融、电信的核心系统——却是闪存应用的前沿阵地,比如EMC在企业级存储系统中首次加入SSD盘(那时候还是sTec的FC SSD)的首批中国客户中,就有辽宁移动这样的客户。生物医疗、媒体制作等领域,也较少见到国产存储厂商的身影。
  市场驱动力的不足,造成了国产存储厂商对全闪存阵列产品积极性的不足,试想如果华为存储没有以高端存储为突破口,更有“高端存储不卖到100套不挂胡祖”的誓言相陪衬,华为也不会去搞出Dorado或是OceanStor 18800F这样的产品——全闪存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维护都是“土豪”级的,没有可收益的目标市场和客户,谁会去作鸡肋般的产品呢?
  产品技术仍有门槛
  即便是NetApp在年初推出的EF540,也针对闪存进行了多项的优化,(即便不是针对EF540的特别优化)SANtricity操作系统也用了四倍于原来的队列深度、针对SSD优化的双活控制器以及为保证SSD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做的针对性优化,NetApp甚至还为EF540的用户提供了三年的SSD盘保障期限,磨损过度给予更换服务。
  如前文所说,有一些供应商目前提供的是“存储阵列的全闪存版本”,有些提供的是“全闪存阵列”,但无论是哪一类,都不是简单的换上SSD就能够解决问题的,SSD与硬盘不同,有所谓的磨损寿命的问题,这就需要主动跟踪SSD的磨损寿命,在到达临界点时及时报警;全闪存阵列的数据保护不能够简单照搬RAID技术,需要所谓RAID 2.0(华为称RAID 2.0+)的技术;在阵列控制器层面,闪存需要更好的、更均匀的分布式擦写,避免太过集中的写导致的寿命问题。
  此外,为了提高闪存的使用寿命,提高系统的生命周期(甚至损失掉一些性能),全闪存阵列往往还需要采用压缩或是线内消重技术,虽然这一技术目前还不为所有厂商所接受,但在IOPS已经突破“硬盘极限”的条件下,有总比没有要好得多;自动分层、自动精简配置等技术也都是最佳化配置的需求。
  笔者曾就全闪存阵列的设计和功能需求,与华为存储专家进行过沟通,在谈到全闪存阵列的关键技术时,我们看到在华为的OceanStor 18800F上至少包括了:RAID 2.0+(基于闪存的块级虚拟化技术)、专利Cache算法(Pure SSD Cache算法与全路径精细化IO调度,解决微秒级稳定响应问题)、全局磨损均衡(完全消除热点区域)、全局容量冗余(避免单块SSD提前失效)、全局反磨损均衡(防止多块SSD同时失效)等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测试绝不是几个月就能够完成的。
  而以EMC XtremIO来看,全闪存阵列的“软件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虽然IBM的Flash System主要还是突出硬件设计的优势和特性为主,但从大趋势上来看,XtremIO对块的分布式存储、数据保护的机制、元数据的存储机制以及对IO延迟的解决方案,都代表了全闪存阵列在软件上、存储机制以及数据保护机制上所必须要做的变化。
  除此以外,以目前全闪存阵列的性能、价位来看,主要面对的是高端存储和核心业务系统的需求,除了性能之外,低延迟、企业级功能、更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都是需要注入的特性,而面对这些需求,国产存储厂商却长期处于劣势,究其根本原因,是自主研发的缺失多年所造成的技术硬伤。
  研发缺失多年是关键硬伤
  英特尔处理器对存储市场的贡献毋容置疑,但这种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却“害”了国产存储厂商:如果你可以通过更换新一代的处理器,采用英特尔所建议的存储架构,就能够轻松获得高于前一代30-60%的系统性能,那为什么还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做性能、响应时间上的优化呢?
  虽然存储系统并不像服务器那样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搭盒子”,但是用业界标准的硬件设计出一款系统也并不是一件难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产存储厂商大多数采用的都是速成的搭配法,加上长期以来“OEM充当自主研发”的“悠久传统”,全闪存阵列甚至是存储阵列的全闪存版本的缺失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研发的缺失是国产存储厂商的硬伤,虽然Infortrend、众志和达等厂商在过去几年也做了不少的研发工作——ESVA和Storage-on-Chip是很具有技术含量的——但总体来看,在软件功能上面国产存储厂商的研发是比较落后的。
  正如几个月前在谈到联想和华为的对比时,我曾经谈到的,技工贸和贸工技的体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业务的掌控能力和延展性上,联想贸工技的路是入门轻松,走远艰难,与EMC的合作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联想不是不想做更高利润的存储,但先天不足的贸工技束缚了联想的“大脑”;华为的技工贸初期投入大,如果没有通信运营商市场的积累,在高端存储上,华为存储也不会有足够资金、人力、物力去完成,但技工贸的好处是,入门难,走远易。
  虽然在存储系统上国产存储厂商目前来看是华为存储一枝独秀,但在SSD市场我们却看到了类似Memblaze忆恒创源这样的公司,已经产品化的技术确实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美国知名科技博客GigaOM分析师Derrick Harris甚至将其称为“可能定义中国云的7家创业公司”之一。
  他认为:“中国第一的企业级PCIExpressFlash存储解决方案公司,尽管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Memblaze已经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样在应对市场需求时占据了一个有力的位置,而不是仅仅依赖第三方的芯片制造商。”
  相信随着闪存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闪存的接纳程度会越来越深,对于国产厂商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机会“闪存阵列的设计、技术都有不小的门槛,但一旦跨过这一门槛,那么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阅读(72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