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则:
1、 封装变化。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
2、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3、 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4、 为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5、 类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6、 要依赖抽象,不要依赖具体类。(依赖倒置原则)
7、 最少知识原则:只和你的密友谈话。
8、 高层组件对待底层组件的方式是别调用我们,我们会调用你。
9、 单一责任,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变化的原因。
常用设计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定义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者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装饰者模式(Decorator)——动态地将责任附加到对象上。若要扩展功能,装饰者提供了比继承更有弹性的替代方案。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要实例化的类是哪一个。工厂方法让类把实例化推迟到子类。
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而不需要明确指定具体类。
单件模式(Singleto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命令模式(Command)——将“请求”封装成对象,以便使用不同的请求、队列或者日志来参数化其他对象。命令模式也支持可撤销的操作。调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解耦。
适配器模式(Adapter)——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让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合作无间。
外观模式(Facade)——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外观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容易使用。(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好让一个子系统更易于使用)
区别:适配器将一个对象包装起来以改变其接口;装饰者模式将一个对象包装起来以增加新的行为和责任;而外观模式将一群对象“包装”起来以简化其接口。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区别:模板方法由子类决定如何实现算法中的某些步骤(继承);策略封装可互换的行为,然后使用委托来决定要采用哪一个行为(组合);工厂方法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具体类。
迭代器模式(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要素,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表示。
组合模式(Composite)——允许对将来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来表现“整体/部分”层次结构。组合能让客户以一致的方式处理个别对象以及对象组合。
状态模式(State)——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
代理模式(Proxy)——为另一个对象提供一个替身或占位符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附录:
桥接模式(Bridge)——通过将实现和抽象放在两个不同的类层次中而使它们可以独立改变,将实现解耦。
生成器模式(Builder)——封装一个产品的构造过程,并允许按步骤构造。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当你想要让一个以上的对象有机会能够处理某个请求的时候,就使用责任链模式。
享元模式(Flyweight)——让某个类的一个实例能够用来提供许多“虚拟实例”。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为语言创建解释器。将每一个语法规则表示成一个类,方便于实现语言。
中介者模式(Mediator)——用于集中相关对象之间复杂的沟通和控制方式。
原型模式(Prototype)——当创建给定类的实例的过程很昂贵或很复杂时,就使用原型模式。
访问者模式(Visitor)——当你想要为一个对象的组合增加新的能力,且封装并不重要时,就使用访问者模式。
阅读(130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