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6372
  • 博文数量: 67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74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7-21 22:4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4年(22)

2013年(45)

分类: C#/.net

2014-03-13 11:35:13

Objective-c是c语言的母集合,它的原意就是在原始的c语言的主体上加入面向对象的特性。
1、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
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是编程的两种思考方式。面向对象,简称OOP,它是以事物为中心,参与事件的事物是核心,完成事件只是事物的一个小任务。面向过程,简称OPP,它是以事件为中心,事件是核心,列出了完成事件的每一个步骤,一步一步完成。也就是面向对象侧重于从问题在寻找客体、客体的作用。客体间的关系即“谁”、“做什么”、“怎么做”,面向过程侧重于问题的分解即“事件怎么做”。
2、类和对象
(1)类是一组具有相同(特征)属性和行为(功能)的事物的集合(抽象)。对象就是类的具体实现。世间万物皆对象。类其实就是一种数据类型,它的变量就是对象。
(2)类的定义
在OC中,类的定义分两部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
接口部分(interface):声明了类与父类的名字、方法是实例变量。接口文件以.h为后缀。
例如 Student.h 接口文件
@interface Student : NSObject //NSObject是继承的父类
{
@public //访问修饰符
//以下是实例变量的声明
NSString * name; //姓名
int age; //年龄
NSString * address;//地址
NSString * hobby; //爱好
}
//是方法的声明
-(void) sayHi; //打招呼的方法
-(void) eat; //吃饭的方法
-(void) walk; //走的的方法
实现部分(implementation):包含了方法的实现,真正意义上定义了类的行为。实现文件以.m为后缀。
注意:
编译器不要求将接口文件和实现文件的代码放在不同的文件中。每一个类用一对接口/实现源文件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文件中可以声明和定义多个类。
如果类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最好不要把不同的类放在同一个文件书写。
例如 //Student.m 实现文件
#import
@implementation Student
//以下是方法的实现
-(void) sayHi //打招呼的方法
{
NSLog(@"我是来自%@的%@,今年%d岁,喜欢%@",address,age,name,hobby);
}
-(void) eat //吃饭的方法
{
NSLog(@“%@也得吃饭。”,name);
}
(3)对象的创建和使用
1>对象的创建
内存分配:为对象动态的分配内存地址。
初始化:在内存中填上的初始值。
例如:Student * stu =[[Student alloc] init];
说明:向类发送alloc消息,就是为该类分配一块足够大内存,用于存放实例变量,同时初始化内存,填上的初始值。
2>对象的赋值使用
例如://main函数
#import "Student.h"
int main (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autoreleasepool {
//创建一个学生对象
Student * student = [[Student alloc] init];
student->name = @"孙悟空";//为姓名赋值
student->age = 500; //为年龄赋值
student->address = @"傲来国花果山";//为地址赋值
student->hobby =@"游山玩水";//为爱好赋值  
//调用打招呼的方法
[student sayHi];
}
->赋值必须实例变量的修饰符是@public。实例变量的修饰符还有@protected和@private,系统默认实例变量的类型是@protected,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实例变量,我们需要调用方法为其赋值或者取值。
广义上讲为实例变量赋值的方法成为设置器,取出实例变量的方法成为访问器。
设置器、访问器说明:
1. 设置器命名: set+首字母大写的实例变量名 如:-(void)setAge:(int)newAge
2. 设置器参数不要与实例变量重名。
3. 读取器:与实例变量名同名,并且返回类型与实例类型一致。
缺点:
实例变量越多,编写就越麻烦。
阅读(2678)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U博客助理2014-05-29 10:28:46

嘉宾点评:本文不是原创,原文于2013年2月18日发表于新浪博客。竹林沉雪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9843bf0101f5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