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1699
  • 博文数量: 64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723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6-25 14:42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64)

我的朋友

分类: 其他平台

2013-10-28 14:19:09


  贷款就去中国速贷网,了解更多贷款问题请关注微信公号:中国速贷网,客服QQ1828999057


  当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开始厌倦“金融超市”的无序时,村镇银行等新型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因符合了未来趋势而走上迅速扩张之路。

  尤其在我国县域以下的乡镇和农村,村镇银行找到了得以扎根的广袤土壤,并于过去6年里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探索出了值得称赞的创新道路,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布局的薄弱环节,实现了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目的,促进了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村镇银行在数量、资产规模等许多指标上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布局失衡、市场定位不坚定、发展战略不清晰、风险管理滞后等诸多问题,凸显了村镇银行在发展路径和运营模式上的瓶颈,值得反思。

  首先,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稳健的管理模式。根据制度安排,目前,我国村镇银行主要有管理总部、控股公司、子银行三种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说,三种模式均是希望借力于村镇银行批量化集中设立,进而实现其跨越式发展。不过实际情况显示,村镇银行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目前,现有的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将着力点放在村镇银行的增量上,尤其是希望激发大型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意愿,但在现实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大型银行利润规模庞大,即使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从单纯的财务回报上看依然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大银行在设立村镇银行之后所面对的风险却不仅仅是经营失败带来的财务损失,而是可能引起难以估量的声誉损失。

  其次,风险治理结构弱化,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面临挑战。村镇银行制度建设尤其是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进程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些村镇银行对地域差异及信贷环境不同考虑不足,采取同样的风控标准,导致风险控制与实践发生偏离;而由于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致使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风控盲点。

  更严重的是,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为降低经营成本,一些新建机构没有设立董事会、监管会等部门,组织架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从而可能导致管理者或大股东一人说了算,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产生大量的内部关系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导致积累大量金融风险。

  尽管从主要指标上来看,目前我国村镇银行不良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迄今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经济复苏缓慢、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之下,村镇银行未来能否保持现有的良好态势仍有待检验。

  应当看到,作为一个新事物,村镇银行在我国并无成功先例可借鉴,也没有成熟经验可遵循。要真正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村镇银行必须直面挑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支农支小的战略定位。“深耕"三农"、服务小微”既是时代赋予村镇银行的历史使命,也是村镇银行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业务发展上,村镇银行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金融市场,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错位竞争,办成有特色的小银行。与此同时,在战略选择上要着力打造精品社区银行,真正实现稳健经营,有效扩张,不断开拓,持续发展。

  其次,坚持分散多元的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治理,提高运行有效性。村镇银行一方面要通过深度股权合作,实现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机联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其规模和经营决策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按照制衡原则合理设计股权结构,严防关联关系和共同行动人关系,形成良好的产权基础,防止成为少数股东的钱袋子。

  第三,强化风险管理,确保稳健运行。在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的同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制定清晰有效、覆盖各项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形成与自身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改善业务操作系统,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阅读(24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