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戰事緊繃,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始倡金包里海濱籌設「軍用暫時機場」之議,其基地自今清泉社區活動中心,至三界村潭子內土地公廟附近,當年蓋這座臨時軍用機場時,日本政府強制徵收土地,徵調學生、農民參與這項艱鉅的工程,工程用的石頭、材料全都是經由跳石海岸的道路過來的,利用人力,統稱(公工)幾十個人一組,拉動大石輪,將這一望無際的農地輾平。
而全部的工程都是由學生、農民利用血汗換來的,機場完工後,曾經歷兩次試降失敗,後來台灣就光復了,原被徵用的土地,也在地方仕紳奔走下,最後得以歸還原主,如今;當地的金包里堡文史工作室,將此一史事記錄下來,立碑紀念這件日據時代地方上重要的史事。
金山曾經短暫擁有過一座軍用機場,機場建於日據時代昭和十八年(1943年),長二公里、寬五百公尺的軍用飛機場,但時間久遠,,這件史事已被遺忘,事過境遷,機場已化為農田,不復存在,只存在於老一輩居民的記憶中。幾年以前,有農民在整地時,挖出埋於地下的這三具大石輪,直徑約一公尺多,重達三噸,用來輾平地面,這是這座軍用機場僅存的遺跡,。當時還以為是有人惡作劇或是被不肖商人倒棄廢石,經由地方耆老指出,才勾起了這被遺忘了的記憶。於是地方人士決定保存這三具大石輪,並建碑紀念,以紀念這件地方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