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四年(1799年),趙順芳與烏日仕紳楊占鰲(道光十九年舉人),成立西雝社,以提倡文教,並發動社員,捐建文昌祠,乃磺溪書院創建的先聲。根據清朝禮制的規定,縣級以上的城市可以在縣府治所在地建孔廟,供士人崇拜,,而一般鄉鎮只能以次一級的文昌帝君作為崇拜的對象。因此,建於文昌祠原址的磺溪書院,磺溪書院 ,除了當作教化的場所,也繼續作為奉祀五文昌帝君的祭祀空間。
磺溪書院所奉祀的五文昌帝君,在民間有許多種說法。有一說認為是:孔子、倉頡、朱熹、關羽、梓潼文昌,另一說則為:朱衣文昌、梓潼文昌、文曲星君(俗稱文魁)、朱熹、關羽。在建築型制上,磺溪書院是一座七開間、兩進兩護龍帶四垂亭的四合院書院建築。坐北朝南,略偏柗剑?佰魧拸V,形式雄偉。就建築平面來看,磺溪書院是介於民宅與孔廟之間的綜合體;進入第二進講堂後,兩側的山牆上闢有側門,為一般閩南式建築所少見。講堂前端的拜亭(即四垂亭),築於高60公分的臺上,型制近似孔廟的月臺。
就造型而言,磺溪書院的屋頂極為特殊:屋檐線自中間向兩側逐次降低,屋頂共分為五個段落,中央三段為獨立式作法,因此有六個翹脊出現;左右兩端的屋頂以歇山頂的手法表現。此豐富而壯麗的屋頂組合,在臺灣建築史上可說是獨一無二。此外,磺溪書院的磚雕部份,細膩精緻,可能為臺灣清代建築中最為出色者,。表現手法有:以青磚及紅磚交砌出複雜的線角;鏤刻花紋的牆堵、牆基、門窗外框;以磚砌成的花瓶門與劍環門等,皆展現了匠師優異的施工技術。正門前的一對青斗石獅,其雕工亦屬佳作。(資料來源:內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