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588
  • 博文数量: 5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6-28 14:54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5)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其他平台

2013-07-19 16:48:46

    一部出自作家之手的电影《小时代》近日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开始还在针对电影质量差的讨伐风向一时间转为“90后”与“鹦鹉史航”等“老”作家的网络论战,人们开始担心那些夸赞《小时代》的“低智商”影迷奉行的价值观,甚至将双方对该片的争论升级为一场“中老年人”与“90后”的“代际战争”。
  
    实际上,《小时代》不过是郭敬明自编自导的一部处女作,其中因为描写正当青春年华的几位男男女女的感情、生活和工作等故事而被贴上了“青春电影”的标签。先不说影片中过于沉浸于文字营造的抒情氛围而忽略了视听语言本应该具备的功能,单说郭敬明能够极尽所能地展现那些“大时代”下“微茫”的个体,这一点就足以吸引“90后”,涉及电影质量的那些镜头运用或是剪接手法这种类似于硬性指标对于《小时代》来说完全失效,年轻观众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个虚幻的舞台,站在舞台上的就是他们。
  
    笔者确实认为之前关于这部电影引发的对“90后”价值观的担忧有点过虑了,正像网友所说:“我们对少男少女追捧《小时代》的不解表情曾经一模一样地出现在我妈看见周杰伦唱歌时。”如果说现在的“90后”追逐花美男偶像演员,羡慕生活在童话中的王子公主,对言情故事垂泪感怀,那么曾经也有一代人对“琼瑶剧”爱不释手,在“流星花园”里唏嘘感慨。每一代似乎都会有一些兴趣、口味令隔代人难以理解,这一点也无妨,但令笔者感慨的是,当这一代人可以选择郭敬明的《小时代》,除此之外他们为何别无选择?抛开膨胀的物质享受和华丽的时装展示,抛开俊男靓女纠结的爱情和过于简化的人生奋斗,这一代还可以选择什么内容的电影?对于“小”时代下的年轻人,电影的选择是否又太“少”了?
  
    想想20年前,同样是被英俊帅气的男演员所吸引,被青春梦幻懵懂的情感所打动,那时候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的《情书》被很多年轻影迷所关注,简单美好的校园恋情,清风吹起白窗纱时隐约可见的藤井树的脸,都被深深刻进喜爱电影的年轻影迷的心里。之后无论是岩井俊二的残酷青春还是展现无邪青春友谊的电影,都给那时候的年轻观众带来很好的电影记忆和电影启蒙。
  
    同样是讲成长,1996年北野武执导的《坏孩子的天空》将青春的叛逆和希望一同融进两个男孩子骑单车的岁月;同样是说励志,2000年史蒂芬·戴德利用《跳出我天地》释放了一个孩子的“芭蕾梦”;同样描绘大学,1989年彼得·威尔用惠特曼的诗为年轻人打开自由之门;同样展现小时代的个体命运,1997年贾樟柯以《小武》说出了生活里存在的茫然无措……
  
    笔者想说的是,当一代年轻人有人选择《流星花园》,有人选择《还珠格格》的时候,同样他们应该还可以选择更多。但这也就是《小时代》在当下被“90后”疯狂追捧而产生的一个问题:如果他们不选择这部影片,那么还有什么影片可以让他们选择?
  
    影评人一门心思热衷讨论郭敬明执导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但影片在一片骂声中依然收获高票房,这让“中老年”们更加不解了,为什么一部烂片能让孩子们如此买账?在笔者看来,说到底,关键还是在于奉献给他们看的好电影太少了。
  
    有网友认为,批评那些追捧《小时代》的“90后”观众“脑残”是不对的,因为“你可以看低观众的欣赏水平,但永远不要批评观众的选择。”对于这一点,笔者也很赞同,《小时代》的出现的确迎合了一些特定观众人群的观影喜好,或许媒体对郭敬明的导演身份给予的评价十分到位,他确实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所有,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 文章出处:
阅读(19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