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12
  • 博文数量: 1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34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6-13 22:5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1)

我的朋友

分类: Sybase

2013-07-19 11:55:49

  《三国演义》皇皇巨著,记录和讲述了数以千计的人物,他们或正或邪、或刚或阿,正所谓“千人千面,各有宿命”。这其中罪有应得者自然是大有人在,但是被怨的也不少,本文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首先,我们来关心一下吕伯奢,他因善良、好客被怨,真是怨的太无辜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书——“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讲到,一竿子因感慨董卓专政导致他们手中权柄失落,却又想在事情不济时能够保住项上人头、头上乌纱的汉朝庙堂重臣明面上假借着“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这样冠冕堂皇的忧国忧民的理由,又是趁天黑、又是假设生日宴躲到王允家昏天黑地的哭嚎一番之后,激扬得曹操在血热的情况下吹下大话,说“……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眼见有人敢于扫雷,王允感动得又是避席、又是敬酒、又是把自家宝刀也献了出来(我一直就以为曹操之所以借刀王允,并不是因为王允家的宝刀好使唤,而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血热,但脑袋还没有被冲昏,曹操还能够明确的知道,做这样的事情需要同盟和庇护者,也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死党,以备万一出了状况,好有帮忙开脱的人或者没有人帮忙开拓时,能够顺道拉上几个是垫背的)。
  结果呢,曹操一见董卓,热血变凉,酒精的作用也成为了过去式。当真正单独面对肥大而有些力气的董卓时,曹操虽然在潜意识里仍然会暗忖“此贼合死”、“此贼当休矣”,心里却打起鼓,腿肚子转筋不说,手脚血流更是出现了凝固,直到吕布按照董卓的吩咐给曹操选马回来,直到董卓亲自发现为止,曹操也没有雄壮起胆量把手里的宝刀给捅出去。事情自然也就因此有了败露。
  败露了,怎么办?逃亡呗。
  那真是‘急急如丧家之犬’、‘茫茫如漏网之鱼’。曹操借着董卓还没有回过味来的空挡,屋(因为妻小父母都不在,独自一人住的地方不能说是家,书中称作‘寓所’——也可能有房子不是自己的意思)都不敢回地飞出都城洛阳的东门,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逃亡之旅。但好景不长,刚刚逃到中牟县就不无遗憾的落入了陈宫手中。这时候曹操还不认识、不知道陈宫是何许人也,所以就在以为自己已经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发了一番鸿鹄之论。陈宫本来就不是俗人,听了曹操一番话后,便“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曹阿瞒没有想到绝境之地既遇到同志又能够活命,自然是“甚喜”。遂马上和陈宫一起连夜开路,。
  令陈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和曹操这一行既造就了日后的曹丞相,又造就了一段令人发指的冤狱,同时还使一句飞扬跋扈、忘恩负义的话就像数九寒天的炸雷一样穿透时空,响彻到了今天。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陈宫和曹操一起离开中牟县的第三天傍晚,来到了成皋地方,这里距离曹操的老家就有点儿近了。后人说“近乡情更怯”,虽然那时候曹操没有时间总结出这样的诗句,但同样的心情肯定是有的,更何况又是逃亡而归,一定是‘近乡情更更怯’了,但无论你怎样的“怯”,只要是近了“乡”,就会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遇见熟人的机会多了。这个道理在三国时候也是通的,所以刚一到成皋,曹操就有了向陈宫夸耀自己家事殷深、熟人多多的机会:“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兄弟”。这是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的开场白,这句话无论从哪里看,我都找不到杀机,陈宫也和我一样没有找到。所以,当曹操提出来要在吕伯奢家“觅一宿”的建议是,陈宫毫不犹豫的就说出了“最好”二字。
  灾难的发生,源自于曹操的留宿建议、源自于陈宫对曹操留宿建议的同意、源自于天下之大吕伯奢干嘛偏偏非要把家安在了此次逃亡曹操经过的地方、源自于吕伯奢的热情好客、源自于吕伯奢家人词不达意的多语。一言以蔽之,灾难总之是在满足了前述的几个条件之后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当吕伯奢“起身入内,良久乃出”时、当吕伯奢“言讫,匆匆上驴而去”时、当“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时、当“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时,曹操完成了起疑心、动杀机、决定行动的全部心路历程。于是,在“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的求生决心驱使下,曹操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大家一定要记住,杀这八个人的时候,陈宫和曹操是一起动了手的,他们杀死吕伯奢家人的数量也许不分伯仲,但当陈、曹二人杀人之后,“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时,明白了他们其实一直是在犯着多疑的错误,但做出的错误已经不可更改,逃避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所以二人就“急出庄上马而行”。但走不到二里,竟然和吕伯奢当面遭遇,吕老头自是不知道家里发生的惨剧,所以仍然一味地热情挽留着面前这两个被他视为子侄辈的杀人凶手,陈宫这时候应当是心中有愧感的,曹操却一不做二不休,在稍作迟疑(说明曹当时心里肯定也愧了一下)之后,便毫不犹豫的诱杀了年迈、善良、热情、好客的吕伯奢。在陈宫吼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时,曹操便喊出了他的那句宣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悲催的吕伯奢及其家人为曹操的宣言做了第一个注脚。真是可憾、可叹之至呀。
  从吕伯奢及其家人的遭遇看,我们今天在职场奋斗,一定要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等诸般因素,切切不可在不恰当的时刻出现在不恰当的位置,切切不可在貌似恰当的情况下做出看似恰当的事情,不为己喜,不为人忧,张口三思,出语六虑,严把‘病从口出’关。同时记着,一定要学会避让和消逝。否则的话,你即有可能蒙冤到吕伯奢的程度。
  好了,吕伯奢的冤情我们分享到这里,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因为拍马屁拍到驴蹄子上而蒙了冤的徐州太守——陶谦掏恭祖。《三国演义》讲到陶谦时,说他‘为人温厚纯笃’,依我看未必。为什么呢,因为陶谦真的要是为人温厚纯笃的话,他又怎么能‘向欲接纳曹操’呢。一个做了官而整日里总是想着巴结大官、权臣的人,,他的人品绝对不可以说是温厚纯笃的。那么,陶谦为什么要巴结曹操呢?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曹操因为虎胆雄心的刺杀过董卓一回,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为自己赢得了扬名立万的机会,所以在王允连环计除掉董卓一党前后,曹操迎来了自己的快速崛起期。在这期间,曹操散家财招兵买马、发矫诏会盟勤王,一下子搞得誉满九州,名声天大。如此以来,想结交和攀附曹操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多了起来,陶谦无疑便是其中之一。俗话说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陶谦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话说曹操威震山东以后,马上就想起了要与自己的亲人同享威福,于是第一时间派出泰山太守应劭到琅琊郡迎接父亲曹嵩、叔叔曹德等诸家人。
  当曹嵩携家带口,率领一百多搬家车辆经过徐州的时候,陶谦便不失时机的上手了——陶谦“知操父经过,遂出境迎接”。怎么样,这马屁拍的、这须溜的还算可以吧,由此也可以看出陶谦为人其实不君子的地方来了吧。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太难得了,所以陶谦无论如何不肯轻易罢手,在亲自出境接到曹操父亲一行后,陶谦不仅“再拜致敬”,更在自己的治所“大设宴席,款待两日”,这‘迎来’的大戏算是唱出隆重的味道了,真是给足了曹丞相面子。
  我们从后来人的角度看,陶谦的这次溜须拍马行动如果能够到此为止,那是再圆满也不过的了,但当局者迷,尤其是干溜须这种活一旦上了手更容易意犹未尽:陶谦当时肯定是这样想的——我迎了,而且是出境迎的;我款待了,而且是大设宴席款待了两日;既然有迎来,那么就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有‘送往’,我干嘛不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于是陶谦决定在做好了迎接和接待工作的基础上,将巴结曹丞相的脚步向前再迈出一步——那就是礼送曹操父亲一行,以便能够更加彰显自己的美意。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马屁拍到哪个程度算是过,很难把握,更要命的是溜须拍马这种活儿是高能耗的脑力劳动,对脑细胞杀伤力大,容易导致智慧疲劳,出现间歇性弱智。因此,当“曹嵩要行”——就是提出要去见儿子曹操的时候,陶谦马上就来了劲儿,不仅“亲送出郭”——就是亲自送出成,还“特差都尉张闿,将部兵五百护送”。
  可以毫无争议的说,陶谦“亲送(曹父)出郭”的做法是对的,再送一程的部署也符合溜须者追求拍马效果最大化之当然思想,但就是在这个要命的时候,陶谦的智慧疲劳症发作了,于是间歇性弱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陶谦忘记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古训,在礼送曹父的代表人选上出现了问题,他竟然把曾经是“贼寇”的张都尉钦定为了自己的官方代表。于是,作为“黄巾余党”的张都尉不负所望,一夜之间把曹家人杀了个精光。就好像是为吕伯奢一家人报仇了似的。
  张都尉本性还原,算是解脱了,陶谦却为此负下了全部领导责任。你说陶谦冤不冤,我看真冤。就跟现在某个地方出了问题处理一把手一样,他压根就不知道、更没有参与、更更没有那个意思,却首先被处理了,能不冤吗。
  学习陶谦这个蒙冤的反面教材,我们至少要记住,在讨好领导、结交权势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溜须拍马的尺度和火候,宁可欠缺一点,千万千万可别过了,因为凡事做过了就是祸了。
  这便是陶谦,接下来我们说说比窦娥还冤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汉末义阳人。书中说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跟关羽关二爷是一个肤色,只是比关将军的个头低了一尺——三国演义讲关云长时说他是身长九尺)。如此肤色,从忠奸脸谱理论来看,明显就是一个忠义之人,可魏延偏偏就像犯了诸葛亮的天忌一样,穷其一生,都是在被压制中度过。不信的话,我们就共同来阅读一下魏文长泣鬼神的一生吧。
  诸葛亮在博望坡和新野县放的两把火毫不意外的惹恼了曹操,把老虎惹恼以后,当时还没有成长为打虎英雄的刘备撒丫子就开始了大撤退,退到襄阳时,刘备名誉上的贤侄刘琮拒绝他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所谓叔叔入城避祸。正在危急时刻,‘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攻杀买国之贼!”’这便是《三国演义》为魏延设计的出场景,难道说豪壮吗。
  我之欣赏魏延,主要在于他爱憎分明。
  襄阳斩将开城的表现,说明魏延心里是向往刘备的。当其时,刘备兵不满万,将不过数员,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可以说是凶险、窘困之极,魏延却敢于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表明自己的追随态度,说明魏延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当魏延出场时,襄阳城内有数百军士与他一起共赴生死,更说明了他的人望与正直。可惜的是这一次因为文聘的出现,使魏延只顾忙于交战,而失去了跟随刘备而去的机会,真是造化弄人。也因为情势的紧急,魏延首次露面时,诸葛亮没有亮明他对魏延的看法,但我想也一定是不好的,要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在后来魏延加入刘备集团时说出那样的话,。
  魏延第二次出场,已经是火烧赤壁之后的事情,很难想象,如果魏延有机会作为刘备集团的一份子参加了赤壁大战,他的命运会不会有所转变。
  刘备利用赤壁鏖兵窃取了荆州、南郡、襄阳几地之后,一面采取拖延对赖战术对付东吴孙权集团,一面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地盘)扩张战争。仗打得很顺利,赵云三千人拿下桂阳之后,张飞发扬嗓门大的传统优势,大喝一声便降服了武陵,等到关羽领着五百校刀手在长沙城下徘徊时,魏延第二次现身,手起刀落杀了长沙太守韩玄,然后便引领长沙百姓出城,投拜关羽。做的是何其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一点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半推半就。就是这样一位性格鲜明的人物,诸葛亮却容不得他。
  魏延献了长沙城以后,第一个结交的肯定是关羽。所以关羽就引领魏延拜见刘备,刘备对魏延的作为自然也是欣赏的,对魏延的到来无疑也持欢迎态度。可就是诸葛亮偏偏要扫一下大家的兴。当‘云长引魏延来见’时,诸葛亮不由分说就以“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的理由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同时还意犹未尽的解释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战将出门哪个不戴头盔,就是不戴帽子,总还有厚厚的一层头发遮住吧,诸葛亮是怎么看见魏延脑后的反骨的,显然他是在扯淡。但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魏延降刘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呢,我想最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魏延这个人太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了,不太容易服人,也不太容易被别人左右。在魏延降刘这个事情上,诸葛亮是没有出力的,而且魏延刚到刘氏集团就和关羽走的近乎,既没有私下里和诸葛亮联络,也没有在公开的场合拍过诸葛亮的马屁,诸葛亮心里不舒服,所以就捏定了魏延。
  这个职场经验运用到今天,可取的地方就是对于领导你一定要怀着敬畏,要学会参拜领导的山头,仰领导的鼻息,在没有把握前,千万不要加入小团体。否则的话,你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犯了某位领导的忌讳,从而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
  魏延到刘备集团的第一次战功是和黄忠一起杀退了追杀刘备的周瑜,之后的日子里,每逢战阵几乎都可以看到魏延的影子:从帮助诸葛亮气死周瑜,到协助刘备进军西蜀,到南征孟获,到北伐中原,魏延一阵不缺,深圳NXT过滤棉:XH00800,XH00400公司推荐科赛 - 十堰,凭自己军功官拜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赐爵都亭侯。特别是在诸葛亮首伐中原时,魏延被授予前督部——北伐军中第一军职,由此足见其水平和能力。北伐战争开战以后,魏延上帐献策“……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北魏守将)若闻某(指魏延自己,后同)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趋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这本是一条暗度陈仓、分进合击的奇记,却被诸葛亮以“此非万全之计也”,一笑而了之,连试一下都不愿意,可见其对魏延的态度。
  放着奇谋妙计不用,一味地只顾着循章蹈矩,依法而进。唉,孔明为了限制魏延,早已经把‘奇兵’二字忘得一干二净,难怪他每次北伐都是损兵折将,无果而终。
  纵观诸葛亮一生,设计用谋可谓水平一流,但看人却绝对是没有一点儿水准,就如今天坊间流传的一句话,‘什么都懂,就是不懂人’,他欣赏的马谡连个屁大的路口都守不住,他认为可以传衣钵的姜维一点儿大局观、全局观都没有,他处处压制的魏延却在夹缝里一次又一次地有功于西蜀。所以,我坚信《三国演义》后来写魏延造反,纯粹是作者为了迎合传说,制造小说的精彩起伏,并为捏造诸葛亮伟大形象而故意留下的辱没之笔。因为魏延如果想反的话,绝对不需要等待几十年,而是随时都可以反他娘的,干嘛非要像个傻球似的等着挨马岱那一刀呢。
  纵观魏延的一生,是无比悲催的一生。我们今天温习他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告诫大家如何在当今职场上少走弯路。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魏延的命运来看,我们一旦不慎、不幸落入‘魏延命运模式’,那么一定不要做无休止的尝试和挣扎,要尽快地换个天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快意人生。为什么呢,因为当魏延遇到诸葛亮的挟制时,便是遇到了一个他倾尽平生也搬不去的障碍,魏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长为诸葛亮的上级(甚至平级也根本不用想),怎么办呢?常话说得好,挪不动别人就挪自己,所以如果你不选择挪动挪动,便注定永无出头之日。
  还有一个小反思就是千万不要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能(就像魏延不应该在诸葛亮面前提出奇兵去长安一样,你想啊,这么高明的主意付诸实施的话,要是万一成了事,到时候成绩算谁的,是你能还是领导能,干脆否定你)。你一定要记住,当领导的永远都只喜欢和欣赏能力在他本人之下的人,如果你感觉你的能力可能和领导不相上下或是高于,那你一定藏好了,否则,你至少也要跌进一座充满磨难和艰辛的炼狱
阅读(130) | 评论(1) | 转发(0) |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