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52214
  • 博文数量: 163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214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6-05 15:2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63)

文章存档

2016年(1)

2015年(2)

2013年(160)

我的朋友

分类: 其他平台

2013-08-09 19:04:59

      十年前,我曾组织一班画家往景德镇作瓷画。对我印象深刻的是,画家不屑工艺师之工艺手段,谓之太俗;而工艺师们同样瞧不上画家们无视工艺的“瞎涂烂抹”。实则,足征两者之者夙有审美差别,而其魅力则在于差别间寻求碰撞。
十年后的初夏,再次陪石虎先生在珠山创作,一了、蠢风、未墨也来了。那些天,我们多在看先生埋头创作,他极有兴致地、投入地、好奇地在画,让我想起儿时津津有味地玩着泥巴的情形。
     作为一位极具“开放性”的艺术家,他有太多的艺术落点,对新的艺术形态的兴趣,体现着艺术家创造新生命的激情,一种不可抑压的冲动,在不断地寻找着落。民间的原始生态,西方的后现代思维,乃到传统文人画以书入线的笔墨理念,在石虎的艺术世界里不断作出选择,产生撞击。这种鲜活的极具色容性的创作形态,注定了石虎画瓷的可能性。西人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更多地倾向作品雕塑性,而当年林风眠等人的“画瓷”,只有偶尔的兴趣游戏之作,并未超越“绘画”性,同样没有涉及材料之本质。

     当纸本水墨的笔性与墨韵一旦转化为青花材质,更经历火的治练,泥坯形体的缩变,呈现的是一个全新的却又似曾相识的艺术形态。你仍可以一目了然水墨的味象,而不同媒介所的产生的审美境界已完全是另一艺术生命特征的体现。笔墨与泥土的凝结在烈火中升华,奇妙的幻化,“意想不到”地让创作者产生快感。是否可以经得起火的考验,正是画瓷的乐趣。
     用景德镇陶院的朋友的话来说:石虎太会玩材料。对材料的理解和尊重,是艺术家创作瓷画的一个必然的体验过程。无视材料的价值与魅力,照本移植纸质水墨,是大多画家创作瓷画的误区。艺术需要纯粹,地道的画工不一定比花哨浅薄的“画家”作品“工艺”或“俗气”,当年我曾见很多一级二级画师们在泥坯上是那么地无能为力,你终于不得不佩服那些民间画工的手段了。   
      你会觉得他们是那么自在,而你却是那么的“匠”了。那些小罐土碗上,山水茅舍,渔夫牧童,几片竹叶,几点桃花,朴素得一塌糊涂,一股山野人家的小滋小味,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一下子让你觉得亲切磁实。你不要说它没品味,你一定看到那也许就是八大山人或林风眠。
      在石虎的人体瓷盘中,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虔诚真实,我看到他最大的可能性地彰显着水墨的笔墨审美高度,而又能极其完美地契合材料特殊本质,青花虽然具有水墨的趣味,但又迥异水墨的“典雅”而更多地体现出青花工艺的质朴,清朗、空灵的美感,也可能比水墨更具有一种厚实感,笔触清晰而婉转地游走,一种不可言状的偶尔性,一种幽远的空间感,淡淡地略带忧郁的诗意,纯粹而淡定的靛蓝,演绎着青花瓷器的魅力;釉色在光的作用下更极其委婉而含蓄地闪熠着青花的细腻与蕴籍。

     当构图由方而圆且篇幅尤小,更刺激了艺术家对自由形态的追求,而泥坯的生涩与吸水特性亦使其不同于纸本对浓淡枯湿的敏感与可塑性,这种是有挑战的体现将其绘画语言推向前沿,在一种单纯而直接的情境寻求着一种可能性。所以,我从没有把石虎的这些瓷上的人体止当作不同媒介的一次转变,而是石虎诸多艺术形态的又一体现。
我曾在《关于石虎水墨人体的断想一文中写到:“在石虎的笔下,水墨具有雕塑性。当凝重的墨色呈现出浑朴的艺术情境,我们看到的是青花瓷般的江南意蕴吗?”
同样,在这些瓷画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艺术家游弋中西的自由心境,更一如既往地表现其个性化语言与开放性思维的交融,石虎行走在其间,极其明确地表达着自己的创作理念。

转自伍佰艺书画门户
 
阅读(19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