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7094
  • 博文数量: 78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936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5-15 16:49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78)

我的朋友

分类: 信息化

2013-05-15 16:53:11

临时性建筑的重新定位时

2013-01-12 04:18    官小舒    网络中心

我们倾向于认为建筑就应该是纪念碑那样高大、永久存在的,这类建筑已经稳占先机,但另一类建筑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1世纪前十年间,静态、不能移动的建筑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不论是颇具争议的纪念碑,还是超豪华的公寓大厦,目的都是要给人们长久存在的印象。因此建筑一直就是“恒久不变”的代名词,但必须如此吗?
      近几年来的事实或许可以证明非永久性建筑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建筑收益降到空前最低点,原本丰厚的建筑回扣也少的可怜时,品牌游击店(pop-up shop)[1]、食品车、集贸市场、表演场所等早已成为新闻题材的建筑让人觉得只是昙花一现。尽管如玩具反斗城[2]之类的建筑出现了失去往日魅力的迹象,但临时性建筑还是具有不可辩驳的优势,适应了处于不断变化的文明的要求。和许多主流趋势如协作消费(又称共享)、社区花园、实物交易场所等的产生一样,临时性建筑势如破竹、重焕生机。
今年十一月,我有幸与罗伯特.克罗嫩堡共同主持了理想都市环境会议,这是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建筑学院的专家讨论会。克罗嫩堡是一位建筑师,也是利物浦大学的教授,还是轻便型、可移动型、临时性建筑方面的权威专家。他潜心于建筑研究,著作等身,作品有《应变化而生的灵活性建筑》、《轻便型建筑的与技术》、《创世纪的移动房屋》。
      克罗嫩堡坚信活动性房屋的优势与生俱来。既然环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那为什么建筑就必须固定不变呢?因此,建筑并非都要追求永久性的观点成了建筑史上的巨大飞跃。于是,如释重负的建筑师、设计者、施工人员、开发商等人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并快速发展现有的技术。建筑应该不仅可回收、可再利用,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在这种重塑的建筑观念的指引下,看似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临时性建筑也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合理的依据。
      克罗嫩堡在发言中举例说明了可移动的、临时性建筑早已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例如医疗服务机构(从由佛罗伦萨.南丁格尔重新的医院[3]到肯尼迪政府时期用“清风房车”[4]改造的移动医疗诊所),居民住房设施(从毡房到帐篷再到日本建筑师坂松[5]的震后临时纸房屋),还包括文化或商业场所的建筑等(舞台场景布置以及万国博览会建筑,塞纳河畔的百年老书店,移动餐厅,还有提供故事录音带和法式炖蛋等各类商品的音乐艺术长廊)。
      克罗嫩堡的论辩很有说服力。他认为这种建筑结构固有的实验价值是对先入为主的静态建筑样式的挑战。他解释道:“临时性建筑模式能适应各种无法预见的需求,可提供多种选择,并能激发创新。”他还强调现在应该是设计师、建筑师、生产商、建筑公司重新认识临时性建筑的时候了。
      以这种观点来认识建筑是正确的,同样,对待城市规划和发展也应持这样的态度。在过去,丹尼尔.伯翰[6]和罗伯特.摩西[7]等著名城市规划师们坐在办公桌前,或许灵光一闪,城市就建好了。但在今天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人口结构日渐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对建筑的多种要求,没有哪个单一的建筑规划能满足这些要求,更无法具备短期实验性项目所拥有的极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然,这并不是说长期规划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希望它们二者能协调发展、强强联合。街道规划公司(The Street Plans Collaborative)[8]的创始人麦克.利登支持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掺入自发性元素,而且他认为这些临时性干预措施(他称之为“城市化策略”)作为短期行为,能够影响城市建设长期的发展变化。
      尽管无数媒体早已开始关注那些速成的、成本低廉的建设项目,比如旧金山的街道公园项目(Pavement to Parks)[9],纽约利用停车场改造的街头咖啡馆(gutter cafes)[10],但利登认为这种建筑模式还蕴含着更多优势。他说:“这些东西不只是有趣和好玩,也不仅源于自下而上的努力。它不是依靠个人力量就能实现的城市化。它是集所有理念、技术、策略为一体,群策群力的成果。”
      利登继续谈到:“我们认为这种城市化模式出现的原因有三。首先,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得不更具创新意识,以便更好的完成工作;其次是互联网的出现。四、五年前我们还无法通过优土必[[11] (YouTube) 或脸谱网[12] (Facebook),来分享技术和策略,而现在达拉斯稍有些风吹草动,我们立马就能知晓。这种变化悄然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观念,也影响了活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东西海岸的旧金山和纽约,这两个城市展开了竞争,看谁做的更好、更棒;最后一点是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城市社区环境的改善使当地居民开始关注小区的居住质量。他们聪明勤奋,每周约有40小时投入到这种工作中。但他们的时间足够充裕,这好像自然而然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利登并不是主张淘汰长远规划,而是鼓励更多的短期实践和实验项目(这可以很好地避免项目审批等候时间久所带来的不便)。尽管它不能立即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划规则,但是没关系。就像利登说的那样,这种努力会“给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政策提供灵感和启迪”。
      达拉斯一家名为“建设更美街区”( Build a Better Block) [13]的公司,曾经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小企业,后一跃成为城市实验项目的积极合作伙伴,这足以说明勇于正视弱点,才会取得进步。当实验项目有违现行规定时,公司会绘制标识向路人作说明,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新方式改变着规则。有时,政府对此也不加阻拦,默许这种改变,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不常见。
临时性建筑还可以帮助开发商为自己的工程项目找到正确的方向。利登说:“开发商可以从市场价值的角度看待附近的建筑,这样他们才会从中得到启发,或者可能会去改变自己的方案,进而才有望符合社区居民的要求,并建造自己的社区。如果开发商真能做到这些,那么潜力将是无限的”。
      事实上,他们真的这样做了。比如,布鲁克林的迪卡尔布市场原本要在经营三年后拆除,但最后却成了居民社区中心,这样的案例是前所未有的。利登说:“人们都被吸引了,都喜欢去那儿。拆除它会让居民难过,这是一种冒险行为。但开发商经过妥善考虑,对市场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类似街区花园的模式,居民可以继续在那里种植作物,广播站和露天啤酒屋也都可以保留”。
类似的还有旧金山的浦路克斯项目(PROXY)[14]。它由艾维洛普建筑公司(Envelop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15]主持。开发商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静待经济回暖,同时,他们在海斯谷街区的国有闲置土地上临时建了一栋颇具艺术性的建筑。它的外形像一只集装箱,里面开辟有零售、餐饮、文化空间等专区,经营期限为5年。 开发商承诺这里的房价经济实惠,并会把它建成日益充满活力和亲和力的社区。
      大型开发商绿色城市公司(Forest City)将实验项目扩大至更广的范围。他们正在旧金山市中心反复实验5M项目[16],该项目位于旧金山第五街区和Mission街区的交界处。当这里的人们在期待经济低迷期结束的时候,公司已经开始对住户和社区功能进行第二轮测试。这片区域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旧金山记事报》的总部,现在还是众多组织机构的所在地,有高科技工作室,哈布索玛合作公司,艺术交点美术馆,高科技公司广场,还有零零散散分布的食品车,为这些饥肠辘辘的辛勤工作的人们提供方便餐。前些年,该公司曾计划在这里拔地而起一座高层办公楼,并在楼顶配置豪华套间,然后就收工。据公司副总裁亚历克莎.安瑞娜透露,经济萧条让公司有时间 “重新思考新兴经济模式的地位以及什么样的环境能促进我们的发展。”
      在《干预者的工具箱》一文中,评论家米米.柴格尔写到:衡量个人力量促进城市化的干预是否成功,并不能单看任何一个孤立的工程项目,“要考查其他内容,譬如服务范围、经济影响、社区培力、创业精神、可持续和创意设计等,这些因素经评估合格后才可算真正的成功,因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9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