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616
  • 博文数量: 7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5-11 02:0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7)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网络与安全

2013-05-11 02:03:20

编者按:近期,凤凰网华人佛教原创《问道》针对“法海事件”录制了三场特殊节目,咱们邀请到佛教界、学术界、文艺界、法律界的相干人士以及北大、人大的在校大学生,在北京中轻大厦凤凰网演播室进行了坦诚的交换。来中国国民大学禅学社的文学硕士沈抒寒加入了《问道》第二场的录制。以下是沈抒寒联合节目录制时的观点就“法海事件”撰写的文章。沈抒寒梳理了自唐以来佛教护法的侧重和改变。她指出:“法海事件”从名义是看由一首歌曲戏谑佛教而引发,实则背地有着庞杂的历史原因。为法海禅师正名,为传统文化正名,既源于历史的反思,更是时代的需要。从数九寒冬到乍暖之春,法海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未然超越了娱乐和信奉群体的领域。史海一滴,却折射出大海的丰盛颜色。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才干看清更多的问题。佛法常说“随缘”“应机”,这是存在历史目光的智慧。随缘,是随顺因缘;应机,指适应机会。随缘和应机,皆出于对因缘的准确断定与决定,而非消极被动,唾面自干。此时以“破邪”的积极性来改正因长期误读而造成的戏谑佛教之偏,正是出于对历史的深入察看与解读。而最新的文章也给予佛教传统的“以法护法”以“顺应季节因缘抉择合适护法方法”的诠释,堪称非常精到。纵观中华文化跟汉传佛教的历史,“护法”在“破邪”方面的着重始终随着文化重心的转变和佛教面临的考验更加赫然。顺着明贤法师在文章中梳理的从唐代到民国时代的“护法”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佛门从来所破的邪见随着时代变迁,杂糅交织地浮现在人们眼前,直到今天。故而“法海事件”从表面是看由一首歌曲戏谑佛教而引发,实则当面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南宋以降,程朱之学盛行于世,儒家的实践退入礼教范围,思维文化一反唐朝以来的灵动宽厚之风,转入沉抑,佛教的发展也受到禁锢。白蛇传说的诸多版本中最广为风行的一个便将此故事的背景定格于南宋,其中便有反对礼教约束的价值认同。到了明代,文化又转向对心性解放的提倡,而随同着民风日益开放的,是佛教的日渐衰落。两相对照之下,人们对于佛教的误会和刻板印象天然加深,小说和戏曲的风行更为这种误读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即便是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以正面形象涌现的“法海”禅师,也难逃误读之端倪,而这一形象也为后人在创作上留下了极大的施展空间。而明末的文化还受到来自西方的挑衅,天主教试图改变中国以道为尊的文明格式,而发展以人为尊的西方价值观。本身的衰落加上时局的冲击,佛教的护法在当时倍显艰巨,但仍有以莲池大师、紫柏尊者、憨山大师、藕益巨匠四大高僧为代表的诸方释子群起反诤。有感于外来文化的强烈震撼,当时高僧志士无不清楚认识到,儒释道三家因文化同根性,势必从新审阅三者关联,尽弃前嫌,联手以应时局。故诸有识释子以及儒、道仁人独特主意三教同源,强调以道为尊,心为道源。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能攻破教内外的藩篱,废除邪见。明末的反诤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教训,但并不从根本上扭转佛教的颓势,这种败落始终延续到民国。佛教的刻板形象不仅没有跟着国门的开放而有所转变,反而在五四前后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更是以白蛇与“法海”的抵触将佛教推至风口浪尖,“法海禅师”再次以“封建伪善”的身份呈现,并深刻地印在民众心中。面对佛教的衰败,纵然当时诸位高僧大德挺身而出,捐躯护法,但时局的动荡和国度的虚弱,使社会始终缺少成熟的机缘对此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这种情形一直连续到文革以后,而此时佛教的社会位置已是一泻千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佛教的恢复已有所起步,但历史遗留问题却伴随着社会在各个层面的变动揉入了更多的曲解,成为佛教前行的羁绊。如果说古代文艺作品中对僧人“封建礼教”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当时社会背景的误读,那么今天,时代早已改变,佛教却因为无底线的娱乐而要背负当代“家长”干涉儿女自由恋情的“罪名”,这真实 未审没有理由!鲁迅先生笔下代表封建礼教的雷峰塔当时便已倒掉,时代的提高无需建立新的“雷峰塔”。此时再来打倒的已经不是“雷峰塔”,也不是“干预自由的封建禅师”,而是在“塔基”上重建的“非封建礼教的时代信奉”,是改造开放三十年来辛劳建树的宗教文明与人际伦理的基础秩序,是佛教参加协调社会公共创立的努力。因此,要解决时下对佛教无厘头的戏谑,必需要廓清这一问题。过错虽然来自历史,但有必要在今天停止。这也是佛教界要求歌者报歉的基本原因。事实上,这样的期许并非只是欲望。上世纪80年代,台湾佛教面临的百废待兴的局势与今日大陆何其类似。由于“思凡”事件,佛教在宝岛迎来了扭转局面的机会。这离不开佛教界的韧性尽力,也和传统文化在台湾较为完全的承续有关。犹如明末佛教固然衰落,但以三教同源的文化背景为支撑,亦能在要害时刻支持局面。因而我们看到,宗教信奉的回归须要社会文化为其指导方向。如果阐明末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多限于宗教层面,那么本日西方文化的影响早就深刻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世界的开放向我们提出了更为放开的心态请求,但也使我们在积极迎接世界文化的同时,无暇顾及对优良传统的意识和传承。为何“文化自觉”的提倡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因为这并非“大而无当”的口号,而是警醒的信号。假如我们容易摈弃了传统,所丧失的不仅是几个“文化符号”,受丧失的也并非一个泱泱大国,而是全部世界文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总的来说基于实有物化的认识,而东方文明老是在心性层面有着更高的认识和实际,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虽然源于印度,却能终极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其不可宰割的一局部的主要起因。近多少百年西方物化文明的极大发展引发了世界性的变更,但时至今日,人们有感于无控制的物化对人性造成的深刻损害和无奈,越来越认识到东方文明对人性回归和人类社会久远发展的积极作用。此次法海事件中,法律界人士提出法律层面的考量,为佛教指出了新的方向:在努力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以法律的底线维护道德的底线,以有形保障保护无形之法。这也是佛教为走出窘境,打破隔膜,融入时代所做的踊跃努力。法律的掩护对弱势中的佛教来说无疑是时代所需。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就佛法自身来说,却显得无奈。究竟,以有为轨制来护持无为之法与“自觉”道义,,本就是心性自发缺失的体现,这切实是面对“高调行恶”的时期特点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对此,兴许能够给出“法无定法”,“权巧便利”,“利物有则,随时而济”的说明,可以予以制度层面可操作性的确定,但请勿忘老子有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本净心性遭受物欲无穷扩大的节节后退,而心性上的“退而求其次”也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好比根本的道德成了需要重复提倡的罕见之物,比方在群体性耻于高尚,耻于敬畏,耻于信仰,耻于深刻,耻于智慧之下转而对充实无力的“正能量”的盲目追捧。这种撤退使得人们对维护底线道义的呼声报以各种冷言冷语,更加反衬出心性层面的反思火烧眉毛,这又以人性的反思为基本。佛教的发展离不开人性层面的反思,没有道德底线作支撑的信仰必不牢靠。文革当前,社会在疾速还原,但即使是今天,人性尊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看重,相反对此任意蹂躏的景象时有产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制度、法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量,唯独欠缺缺乏基于人道和心性的真正反思。往往是,我们领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等待,然而却占有一直冲破的道德底线。在法海事件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对人性尊严的疏忽。鲁迅先生的话仍然深刻:“中国一贯就少有失败的好汉,少有韧性的对抗,少有敢独身激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凑集,见败兆则纷纭流亡。”这是自古至今的实在写照。因为不懂得心的天性,所以难以反思人性。因为缺乏对人性的认识,所以受欺于“自在”之名,木然于被损的尊严,淡然于破邪显正的护法,甚至自动打破道德底线亦浑然不知。因此,宗教的回归有赖于文化的回归,文化的回归首先要重拾我们的良知。对于不信佛的人们,良知是破身的根本;对佛弟子,佛法对良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变的始终是八个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护法”也是护心,护心并不局限于空门。每个人对自心尽一分负责,就是对世界尽一分义务。正如佛法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就是世界啊!以知己和法律维护道义的底线,以人性的反思护卫心性的污浊,以佛法的正见打扫占据的邪见,这是今日“以法护法”更为普遍的内涵。今天,为法海禅师正名,为传统文化正名,既源于历史的反思,更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我们所迎接的不仅是护法的新时代,也是护持自心、护持文化的新时代。
阅读(305)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政府养老”让“失独家庭”来日更美妙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