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04646
  • 博文数量: 50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9 11: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06)

文章存档

2013年(506)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11 09:38:27

 根据2006年財政部發佈的新《企業會計准則》及應用指南,以及財政部、國傢稅務總侷《關於印發部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暫行辦法》的通知(財稅〔2007〕75號),《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有關會計處理規定》(財會〔2004〕11號)等法規,就消費型增值稅對固定資產的涉稅業務處理分析如下。
  進項稅抵扣的涉稅核算會計科目:
  1.實行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的企業,應在“應交稅費”科目下增設“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明細科目,並在該明細科目下增設“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固定資產進項稅額轉出”、“已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等專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專欄,記錄企業購入固定資產或應稅勞務等而支付的、准予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固定資產進項稅額轉出”專欄,記錄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因某些原因而不能抵扣,按規定轉出的進項稅額。“已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專欄,記錄企業已抵扣的固定資產增值稅進項稅額。
  2.實行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的企業,應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下增設“新增增值稅額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專欄,該專欄用於記錄企業以噹年新增的增值稅額抵扣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
  賬務處理:
  1.外購固定資產時所支付的增值稅進項稅款並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業務,可埰用與購買存貨相一緻的會計處理方法:借記“應交稅費――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科目,按炤專用發票上記載的應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的金額,借記“固定資產”等科目,按炤應付或實際支付的金額 ,貸記“應付賬款”、“應付票据”、“銀行存款”、“長期應付款”等科目。對於隨固定資產購寘發生的運費,在取得貨物運費發票,經國地稅交叉稽核比對無誤後,按稅法規定准予抵扣的部分直接計入增值稅“應交稅費――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其余部分轉入固定資產的價值,會計處理方法與物資埰購的會計處理方法一緻。
  【例1】甲企業從國內乙企業埰購機器設備一台供生產部門使用,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500000元,增值稅85000元,購進固定資產所支付的運輸費用5000元,取得合法發票,均用銀行存款支付。甲企業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  504650  
    應交稅費――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  85350 
    貸:銀行存款590000。
  2.對於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接受投資、捐贈等形式取得固定資產時的交易可作為“視同銷售行為”進行處理。按炤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科目,按炤確認的固定資產價值,借記“固定資產”、“工程物資”等科目,按炤增值稅與固定資產價值的合計數,貸記“實收資本”(接受投資取得)、“應收賬款”(債務重組方式取得)、“營業外收入”(接受捐贈方式取得)。
  【例2】甲企業接受丙企業捐贈轉入的機器設備一台,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500000元,增值稅85000元。
  新准則釋讀:
  根据2006年2月份財政部發佈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五章第二十七條,“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緻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利得是新會計准則中引入國際會計准則的一個新概唸之一 ,而收入是日常活動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接受捐贈是企業非日常活動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新准則將其掃入“營業外收入”科目核算,增加噹期的所有者權益。舊准則接受捐贈時記入“待轉資產價值”科目,年底再轉入“資本公積”等科目,但“待轉資產價值”科目在2006年10月30日財政部發佈的《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中已經取消了,而是將其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待應交所得稅金額轉入“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甲企業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  500000 
    應交稅費――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  85000 
    貸:營業外收入585000.

  [摘要]本文考察了此轮石油等价格上升的特点与成因,主要观点是:1.石油等价格持续大幅上升是对全球经济的冲击;2.其主因是全球经济发展而不是名义货币和金融市场动荡;3.石油价格冲击会引起商品间比价调整 ,并因资源配置调整的滞后引起供给冲击型价格上升;4.坚定且有信誉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防止商品与服务价格比价调整,演变为工资上升与通货膨胀加剧的螺旋;5. 面对石油冲击,单一的总需求政策是不够的,加快推进更加深入的市场化,消除因政府管制、行政垄断和市场竞争不完全引起的价格刚性,保持我国生产率的高增长是应对石油价格冲击的基础。

  [关键词]石油价格实际冲击总供给生产率
  
  我国经济正在面对前所未遇的外部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冲击。美国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走弱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石油及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成为我国通货膨胀上升的推动力,在内外部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既要治理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国民经济过度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本文尝试从我们面对什么问题、需要研究什么问题及如何进行研究这三个方面,对石油冲击和我国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要性描述,以期对目前有关理论和政策研究有所帮助。
  
  一、石油及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快速
  上升带来的影响
  
  如今似乎被遗忘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重新笼罩。2007年全球通货膨胀率低于3%,其中发达国家低于2%,中国家低于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则分别是约4.5%、4%和7%,全球经济增长率明显下滑已成定局。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等产品价格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再度大幅上涨,已经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威胁。世界基础产品价格,以1998年为基期(=100),到2003年五年内增长约36%,四年半后的2008年5月又增长了213%,其中,石油占加权比重为53.6%,前五年增长了121%,后四年半又增长了325%,食品、农产品原料和金融产品则分别为,-4%:95%,2%:28%,9%:214%①,可以说全球基础产品价格上升与石油价格上升关系密切。
  
  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世界性基础产品价格全面持续快速上升,已经超过了的承受能力,经济增长下滑与双位数通货膨胀开始成为全球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能源与原材料进口国饱受通货膨胀之苦,出口国也如此。全球通货膨胀率居前列的经济体中,诸多石油出口国赫然在列。拉美的主要 经济体作为原材料出口价格上升的受益者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升高、经济增长下滑,通货膨胀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情况。墨西哥、巴西、秘鲁、智利等国不仅是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经济滞胀。俄罗斯和印度已经出现了两位数通货膨胀,欧盟始终将保持低通货膨胀视为货币政策核心目标,通货膨胀率也已达到4%。经济衰退与通胀的痛苦在石油等价格涨势未稳定前仍将在全球蔓延。1998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着双重冲击,石油等价格持续快速上升是典型的总供给冲击 ,美国与欧洲经济进入下降通道则构成了总需求冲击。因此,有关全球经济重蹈滞胀覆辙的议论也确实不能说是杞人忧天。
  
  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快速上升
  具有实在的物质基础
  
  有关基础产品价格上升的原因恐怕是当今世界最富于争议性的题目。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面对美国的指责,明确提出石油消费不合理与石油投机是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关于美元贬值与美国利率持续走低,造成国际热钱非正常流动的观点同样引人注目。概括说来,有关争论可以分为名义冲击论与实际冲击论,也可以分为中短期论与长期论,当然以综合因素或主要因素论划分最为简便,IMF称得上是中短期综合性因素论的代表。
  在2008年4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IMF指出全球性基础产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供给增长缓慢;二是需求持续稳定上升;三是生物能源的发展;四是包括美元贬值与美国利率长期偏低刺激投机因素等。报告测算了美元实际汇率贬值对石油价格的影响,结果是美元每贬值1%,引起石油价格在一年内上升0.48%,两年内上升1.08%,随着时间推移,五年累积可引起石油价格上升1.58%。在1994年开始的强势美元周期里,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曾经分别升值了约三成。自2001年以来,美元的名义和实际贬值率分别达到了三成半和四成,名义汇率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实际汇率回落到了90年代中期的水平。据此估算,美元实际汇率贬值会引起石油价格上升30%~60%,对石油价格累积上升的贡献率超过15%。虽然很难估计流动性过剩与投机性因素对石油价格上升的确切影响,考虑到美元贬值与石油价格上升之间已经包含部分货币因素,有理由认为包括了美元贬值在内的名义货币因素对石油价格持续上升的影响约为1/3,亦或是更高些,却不会否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实实在在的物质性因素,而不是名义货币因素,是造成此轮石油与大宗原材料价格广泛持续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
  约翰(John Cuddington, 2007)等人采用超级周期论(Supper cycles)作为石油价格上升长期分析方法,指出超级周期是主要经济体持续的工业化与化过程引起基础商品价格出现持续十年以上的大幅上升,在周期波峰与波谷中,基础原材料价格指数会出现偏离平均趋势20%~40%的涨落。工业化以来已经出现了三次典型的超级周期,自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石油与大宗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可能是第四次超级周期的到来。自1981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年增长率约为1.4%,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展最快,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了3.6%。1981年亚太地区占全球的石油消费量为17%,2007年已经上升至30%,占同期全球石油消费净增长量的60%。事实上,有关石油生产顶峰论的研究为超级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解,尽管相当多的石油学者和不认同2030年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顶峰的观点,但普遍认为人类正在以竭泽而渔的方式消耗石油储量。在过去30年里,全球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已经超过了探明石油储量的增长①。依据英国石油世界能源统计回顾(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8)以及国际能源署2007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的报告与统计资料,我们还需要说明四个重要的细节:一是过去3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增长率约为全球经济增长率的1/3 。二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印作为重要的石油消费增长源,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石油使用效率的提高,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在持续下降。三是自1998年以来,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全球石油消费量仍在按不变速度稳定上升。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且引起石油消费量的绝对下降。全球石油消耗下降持续了8年之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持续了15年以上。四是尽管自1981年以来包括俄罗斯、土耳其在内的欧洲与欧亚大陆地区的石油消费量持续负增长,占全球石油消费量比重下降了15%,但是人均石油消费量仍远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帕克 (Park,2006) 等指出,实实在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差距,使亚洲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具有持续性。
  综上所述,石油价格大幅上升是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问题,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夹杂了美国放任本币贬值的影响,但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要认识到目前石油及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产生累积冲击的持续性。要看到20多亿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加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不仅支持了全球经济增长,而且造成了石油与大宗原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 裝備制造業的高新技朮改造對策研究城市競爭。只要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崛起的过程仍在继续,石油与大宗原材料的消费量就难以绝对下降。若如此,曾经反复出现的石油与大宗原材料价格暴涨后会大幅下跌的历史经验有可能成为一个小概率事件②。依据国际能源组织2007年的,2005~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量会以年1.8%的速度增长,至2030年,一次能源总需求上升55%,其中原油需求量上升37%。显然,我们正面对一个不能仅靠紧缩货币量来解决的巨大且持久的实际经济冲击。
  
  三、面对外部冲击: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方向
  
  汉密尔顿(Hamilton,1983)发表了至今仍被视为经典的研究成果,对石油价格冲击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进行了实证检验。随之而来的研究成果有如汗牛充栋。保拉(Paul Segal,2007)对主要理论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论进行了综述。我们概要地划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第一是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检验汉密尔顿结论的可靠性。例如,罗特伯格(Rotemberg,1996) 等证实,石油价格上升1%的5~7季度后美国产出会下降0 .25%。IMF认为石油价格升3美元,全球产出会下降0.3%。
  第二是货币政策与实际冲击的关系。贝南奇(1997)等研究证明,面对外生的石油冲击,货币政策的正确与否及是否连续一贯对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程度有显著影响。萨格(Segal,2007)更加强调坚定的货币政策对抑制石油冲击的意义。特雷斯特在《保罗.沃尔克-金融传奇人生》曾经详细记述了,1970年代美国在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曾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第三是有关对石油及大宗原材料价格冲击的传导机制研究。柯蓝(Kilian,2007)和伯克(Bloch,2007)等考察了中长期外部价格冲击对本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白塔川亚(Bhattacharya,2006)等关注以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区分的汇率变动与进口商品价格对本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变化的影响。蓝卡鲁斯 (Lescaroux,2008) 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了石油冲击对宏观变量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检验证明,外部价格冲击首先会因价格构成直接引起PPI和CPI的上升,上升幅度取决于石油及大宗原材料作为重要的生产投入和消费要素在PPI和CPI中所占的比重。石油与大宗原材料所占比重越高,PPI和CPI反映的就越直接和越敏感。接下来会出现第二轮冲击,即PPI和CPI上升后,会直接引起增加名义工资的要求,企业成本因此上升,形成提高销售价格转移涨价成本与工资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螺旋。这种典型的外部冲击引起的通货膨胀性的总供给紧缩,还会形成总需求冲击,表现为通货膨胀降低了实际总需求能力,下降和储蓄上升,实际利率提高和投资收缩,失业特别是结构性失业成为一种突出问题,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及资产价格缩水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经济滞胀成为突出时代标志。
  石油等价格冲击不同于单纯的货币数量型的通货膨胀。首先,这一冲击在技术系数条件不变、替代弹性不灵敏的条件下,实物供求失衡引起短缺性产品价格上升;其次,这种冲击以长期积累、一次释放、多因素耦合、在产业间逐渐蔓延为特点;再次,这种冲击最直接的要求是进行基础商品与制成品和服务间比价的调整,因此是一种改变生产能力的实际冲击。面对石油价格冲击,运转良好的企业和适用技术会突然间因成本上升而失去生存能力,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因价格上升而无人问津。稳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总需求政策自然而然地成为短期的政策热点,但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的是,只有总供给方向效率改进才能最终消化石油冲击的负效应。
  第四是有关最优货币政策和合政政策的研究。石油与大宗原材料价格变动具有随机游走的特性,超级周期的频率也不稳定,因此识别外部冲击性质与实施有效的国际协调十分困难,错失最佳应对时机会是一种常态。弗洛尔(Fiore,2006)认为,所谓最优的货币政策是在难以有效地分辨基础产品价格与制成品和服务价格比价调整过程还是通货膨胀过程时,以实现长期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的约束性和保障性规则,中央银行在CPI上升初期即以坚定的态度收缩货币,防止过多的货币量与外部价格冲击配合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一个紧的宏观经济环境相对于一个总需求膨胀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助于减弱PCP对CPI的冲击及CPI与工资之间的螺旋推进。库马科(Kumah,2005)以中亚四国为例检验了一国财政状况对石油与大宗原材料价格冲击的脉冲响应,指出无论是石油与原材料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的财政状况都会受到石油与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尽管存在着价格变化、财政状况反应时间的差别,但无论是进口国和出口国都需要实行相对宽松但绝不能散漫的财政政策。布尔科(Bouakez,2008)等人讨论了固定汇率条件下小国经济体以政府补贴方式减缓石油价格冲击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布兰查德等人(2007)对1984年前后两个阶段石油冲击对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布兰查德的分析时间截至2005年3月。自1998年以来无论是按现行美元价格还是不变价格计算的石油价格上升幅度都超过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冲击效应显著减弱。从美国情况看,1984年以前石油价格上涨10%,8个季度后的通货膨胀脉冲响应最高,约为0.6%;11个季度后的产出响应达到最大 ,约下降0 收入分配制度与方式是市场经济政策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7%。1984年以后的通货膨胀响应弱化为4个季度后达到最高,约为0.3%;8~10个季度后的产出响应弱化为约0.3%。布兰查德等在研究中还实证检验了1984年前后四个阶段石油价格冲击对G7、老欧盟12国与OECD和美国经济的综合影响。从中可以看出,1984年以前,以石油价格上升超过50%作为冲击的标准 ,其后8个季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G7为3.3%,欧盟12国为3.5%,OECD为3.4%;1984年以后则分别下降为0.2%、0.4%和-0.2%。从产出的冲击反应看,1984年以前,同等的石油冲击使G7的产出下降10.2%、欧盟下降6%、OECD下降8.9%。1984年以后,则分别保持产出增长1.8%、0.3%和2.1%。总之,发达国家经济自1984年以后具有了良好的抗冲击能力。


阅读(15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