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04800
  • 博文数量: 50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9 11: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06)

文章存档

2013年(506)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09 10:02:55

  [摘要]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反垄断法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反垄断法律,从其诞生至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规制模式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法律应当与本土环境相结合,适应美国国情的行为主义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并随着市场对于反垄断法律的适应,我们要导入结构主义规制模式,从而瓦解多年以来形成的垄断壁垒,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
  [关键词]美国 反垄断法 规制模式 演变历程
  
  一、美国反垄断法规制模式发展历程
  
  规制模式是反垄断法律的核心框架和基本出发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反垄断法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反垄断法律,从其诞生至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其规制模式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反垄断法从1890年《谢尔曼法》制定至今,其规制模式大致经历了“行为主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的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初至二战:探索实践性的行为主义模式
  法律制定之初,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其本身的措辞就十分的模糊和笼统。通过诸如北方证券公司案、标准石油公司案、川通陶瓷公司案等一系列实践,以判例的形式,使法律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亦确立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这两项反垄断法基本原则。从这一时期如美国钢铁公司案的判决可看出 ,此时属于行为主义规制模式。但从以上判例亦可看出,此时的反垄断法尚未能打破美国托拉斯横行的垄断格局。
  2.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结构主义规制模式
  1945年美国铝公司案开创了结构主义规制模式的先河,法院以该公司占据90%的铝铸块市场份额为由,判决其违反《谢尔曼法》第2条。判决指出:“国会没有规定好的垄断还是坏的垄断,垄断本身就是违法。”至上世纪80年代初,绝大多数案例均为针对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而提起诉讼 。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案、八大石油公司案、IBM案中,企业均因其庞大的市场占有率而受到了反垄断法的指控乃至制裁。此阶段中,结构主义的规制模式占主要地位。这一阶段给予美国的垄断格局以沉重打击,至80年代,市场主体均小心翼翼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效的市场竞争已基本形成。
  3.上世纪80年代至今:走向行为主义规制模式
  学术理论上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实践中以微软案件为代表,美国反垄断法逐步倾向于较为温和的行为主义规制模式,即企业规模的大小本身并不构成违法,法律更多地关注那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的限制竞争行为,而并不是它们本身的垄断性地位 。这是基于垄断壁垒的瓦解和有效市场竞争已经形成的背景之下的一个必然选择,以降低法律的社会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规制模式分析
  
  我国虽然早在1980年10月就颁布《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提出了反垄断的要求,但反垄断法典一直未能制定,后仅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微弱的体现,如第六条:“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第七条:“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以及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等,主要针对的是市场主体的限制竞争行为,其规制模式均归属于行为主义的范畴。作为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萌芽 南京减肥简析乾隆时期整顿发展西藏经济的政,对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与发展,这一系列法律法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执行和监督体系,其可操作性不强,因而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并将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反垄断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第五条规定:“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第六条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从法律条文本身我们不难看出,新制定的《反垄断法》在经历了漫长的争论之后,最终还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而且明确允许经营者通过合法途径进行产业集中,选择了行为主义的规制模式。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看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一直发挥并正在发挥着利国、利民、利世界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某种意义上借用新开放战略所强调的“内外联动”性,把对外承包工程“内外联动”作用的涵义界定为:籍对外承包工程大发展之力,对内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支撑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要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推动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贯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使对外承包工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国内国外联动合力”。
  多年来,对外承包工程在我国的基本定位就是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综合载体,是落实“走出去”战略最好的路径之一,是服务贸易出口的优势产业之一 高级政工师论文发表試論影響國際服務貿易健康發展的因,是国际工程承包领域世界六强之一。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064亿美元,签订合同额3295亿美元;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23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合作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对外承包工程国内外视野下的积极效应与联动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
  
  一、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国内需求、增进和谐稳定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工作一大压力就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求缺口一千万个,还有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鉴于此,我们更希望对外承包工程所需的外派劳务给一部分城乡劳动力带来就业选择与脱贫机会。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外输出移民的数量每增长10%,贫困人口可减少2%;个人海外汇款是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增长最快、来源最稳定的“外资”,地球上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获得过汇款的支持。联合国《国际迁徙发展与发展问题报告》指出,汇款会逐渐舒缓不平等情况 ,并可增加未移民家庭收入的潜力,因为每一元的汇款可在移民原籍地社区创造两元至三元的额外收入。2008年4月,亚洲开发银行在《年度展望报告》中说,亚洲5400万外劳有助于改善广泛的贫穷状况,亚洲外劳2007年汇款1081亿美元到开发中地区,汇款额超过全球三分之一。我国商务部专家也进行过测算,1979至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外派劳务累计240万人,这里面大约100万人富裕起来。目前我国外派劳务每年汇回和带回的外汇收入约20亿美元,每人年均净收入是国内农村同等劳动力的8―10倍,300多万外派劳务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由此好转。
  就业机会与外汇收入的增加不只是经济效益,还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连锁反应”,正所谓“派出一人,富裕一家,带动一片,安定一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2006-2010年,累计新派劳务人数合计将达到150万人次,2010年末,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将达到72万人。作为对外承包工程项下的外派劳务是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工程项下外派劳务也不断增多。2005年底,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人员超过18万人,劳务人员结构也由80年代的中低档建筑工人为主发展到高中低档劳务兼备、高中档劳务日益增加的格局。几年在外磨练的归国劳务人员素质大为提高,还可带领身边的人创业致富,这对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劳务出口的社会效益和间接效益比起它的直接经济效益意义更重大。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正在把对外劳务输出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产业,涌现出了河南新县、四川犍为等一批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楷模。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亦把这个问题提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的高度,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继认定了15家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缩小地区差距、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开辟了新途径。
  
  二、增强建筑业持久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推动相关产业连带增长
  
  建筑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还是对外开放的一支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国内建筑业已连续多年取得长足发展,“十五”期间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2.5%;2005年度完成的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58亿元,同比增长44.5%;建筑业队伍亦不断壮大,吸纳的农民工占农村进城务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取得如此骄人业绩的推手之一就是对外承包工程,其判断依据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国外建筑市场早已是我国建筑市场需求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承包工程创造的价值要纳入到建筑业产值中,其年营业额约占国内建筑业产值的5%;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业已全面开放,对外承包工程水平提高和项目增多可在外资建筑企业蜂拥而入以及国内投资波动或建筑市场饱和时让建筑业得以“内亏外补”,形成一条“持久和持续发展的生态链”。有学者曾做过“中国建筑业对外经济合作与产业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结论是:“对外经济合作能有效拉动建筑业产值增长”并成为“建筑业扩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对于中国“奥运后建筑市场”拓展与防止建筑业“奥运后滑坡现象”有着现实的启发性。 
  由于建筑业的产业关联性强,其“派生需求”远远超过建筑业本身的增加值 ,因而对外承包工程也能够连带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商务部“对外承包工程贷款申请条件”规定了“项目带动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劳务和管理的出口额占项目合同总金额的比例不低于15%”的资格限制,这种引导鼓励境外项目搞国内采购的政策 ,势必扩大相关部门的生产能力及产品输出。譬如,作为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水泥、石材、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墙体材料的产量多年雄踞世界首位,新型建材、绿色建材和节能建材亦层出不穷,对外承包工程一直是建材打入国际市场的便捷通道。工程机械行业的中国产品性价比在发展中国家也很具竞争力,可是过去出口量总上不去,后来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联合开发国际市场,使产品销售、设备维修直至贷款回收都有了明显改观。当我国的轻工、纺织、家电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进行“资源换工程”项目时,承包商都可选择使用国内的人、财、物力,充分发挥所承揽工程的出口综合载体功能。清华大学专家组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每增加1亿美元,当年GDP就增长4 .92亿美元,即对外承包工程对国民经济增长有1:4以上的拉动力。
  


阅读(36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