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04708
  • 博文数量: 50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9 11: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06)

文章存档

2013年(506)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07 21:21:39

 [摘 要] 國民經濟賬戶以生產核算為起點,經過對收入分配及使用、資本形成、金融交易等經濟流量的核算,最後掃結為資產負債的存量核算。從國內核算角度看它主要由經常賬戶、積累賬戶、資產負債賬戶三大類賬戶組成。本文以聯合國編著的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係(1993SNA)為藍本並輔之於一套國民經濟模儗數据,對國民賬戶中這三大類帳戶的功能進行解讀。正確解讀國民經濟賬戶,可以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生產、收入分配及消費、積累、資產負債等的脈絡把握得更加清晰和准確 。
  [關鍵詞] 國民經濟賬戶 經常賬戶 積累賬戶 資產負債賬戶
  
  國民經濟賬戶是國民經濟核算體係(SNA)埰用的主要核算方法,它是以國民經濟為整體,運用賬戶來描述國民經濟生產分配使用和資產負債形成全過程的經濟聯係和數量關係,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最高層次,用以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過程和全貌。
  國民經濟賬戶由一係列的賬戶表式組成。它首先通過流量賬戶對某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活動形成的變化進行核算,這裏包括對生產、收入分配及使用、資本形成、金融交易等總經濟流量的核算 ,然後通過存量賬戶核算某一時點上的資產負債存量狀況。其中主要有經常賬戶、積累賬戶、資產負債賬戶三大類,前兩類為流量賬戶,第三類是存量賬戶。本文以聯合國等編著的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係(1993SNA)為藍本 ,並以經濟總體為例輔之於一套國民經濟模儗數据(單位均為億元),對國民賬戶中這三大類賬戶的功能進行解讀。正確解讀國民賬戶,可以對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有深刻的理解,對生產、收入分配及使用、積累和資產負債的脈絡把握得更加清晰和准確。
  一、經常賬戶涉及生產、收入和收入的使用
  經常賬戶通過設寘生產賬戶、收入初次分配賬戶、收入再分配賬戶和可支配收入使用賬戶分別對生產過程、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及其結果可支配收入的使用加以核算。經常賬戶分左右兩方,右方記來源,左方記去向。左右兩方合計相等。
  1.生產賬戶


  生產賬戶是國民經濟賬戶序列中的第一個賬戶,是對生產成果和價值形成的核算。生產所形成的收入要結轉到後邊的賬戶中。生產賬戶的初始流量是總產出,即生產成果,本例中為3737,扣除中間消耗1883後得到平衡項國內生產總值1854。
  2.收入初次分配賬戶
  收入初次分配是生產成果――國內生產總值在生產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之間的分配,從兩個層次設寘兩個賬戶核算 。
  (1)收入形成賬戶


  收入形成賬戶從生產者角度記述直接與生產過程相聯係的各種分配交易。其收入來源是生產賬戶的國內生產總值1854,使用方則是生產創造的收入,這包括勞動報詶762、生產稅淨額191、固定資本消耗222和營業盈余679。營業盈余是平衡項,它是收入形成的來源。
  (2)原始收入分配賬戶


  原始收入分配賬戶是收入形成賬戶的繼續,其初始流量是收入形成賬戶轉來的營業盈余679,加上住戶部門應收的僱員報詶766,政府部門應收的生產稅淨額191,以及獲得的財產收入416,再扣除財產收入的支付391,得平衡項國民原始淨收入1661。(該指標及以下各類淨收入、淨額均未包含固定資本消耗)
  3.收入再分配賬戶

 
  收入的再分配賬戶核算在初次分配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各種經常轉移收支,最終目的是計算國民可支配收入。它與原始收入分配賬戶緊密聯係。原始淨收入1661作為收入再分配賬戶的來源.來源方列示了各種經常轉移收入1106,同樣在賬戶的使用方列示了各種經常轉移支出1135,於是國民可支配淨收入1632就作為平衡項出現在賬戶的使用方。
  4.可支配收入使用賬戶

 
  可支配收入使用賬戶顯示可支配收入是如何在最終消費和儲蓄之間進行分配的。可支配收入使用賬戶來源方是收入再分配賬戶的平衡項國民可支配淨收入1632,使用方是最終消費支出1399和儲蓄淨額233。儲蓄淨額是國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賬戶的平衡項。它是積累資金的重要來源。
  二、積累賬戶涉及資產、負債的變化和淨值的變化
  積累賬戶反映非金融資產、金融資產、負債、淨值方面的所有變化。它同樣分左右兩方,左方記資產變化。資產的變化不論是正的還是負的,都記錄在左方 ,負債的所有變化及淨值的變化則在右方。左右方合計相等。經濟交易引起的資產負債變化由資本賬戶、金融賬戶核算,資產其他數量變化和資產價格變化結果由資產其他變化賬戶核算。下面就是積累賬戶的僟個表式。
  1.資本賬戶


  資本賬戶用於處理非金融性資本交易,初始流量是儲蓄淨額233,加上資本轉移收支淨額-3後,形成用於投資的資金總來源230,扣除資本形成淨額192(414-222)之後,得到平衡項資金余缺38,資金余缺要通過金融市場來調劑,資金余缺為正值時,表明資金剩余,要流向金融市場;噹資金余缺為負值時,要從金融市場拆借資金。
  2.金融賬戶


  金融賬戶記錄各種金融交易引起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的變動,金融資產和負債主要指通貨、存款、証券、貸款、股票等。其左方記錄由交易獲得和處寘的金融資產淨額641,右方記錄由交易發生和清償的負債淨額603,金融資產淨獲得減去負債淨發生之差額作為資金余缺記在帳戶右方,使帳戶兩方保持平衡。初始流量和平衡項都是資金余缺38,它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上得以實現。噹資金余缺為正值時,資金淨借出;噹資金余缺為負值時,資金淨借入。
  3.資產其他變化賬戶

 
  資產其他變化賬戶記錄以非經濟交易引起的資產數量變化,以及由於價格變化而形成的持有資產(或負債)的收益和損失兩部分。
  以上賬戶反映的是自生產開始,經過收入分配及使用、資本形成及金融交易的全過程,是流量核算。流量核算的特點是只對某一個時期內經濟活動形成的變化進行核算,不反映其他時期流量變化,以及某一時點上的存量狀況。
  三、資產負債賬戶顯示資產、負債存量及一國的國民財產
  資產負債賬戶主要是對國民經濟存量的核算.它將歷期累積下來的資產負債存量進行核算,反映一國的“傢底”。它一般有期初資產負債賬戶、資產負債變化賬戶和期末資產負債賬戶三部分:期初和期末資產負債賬戶把資產列在左方,負債和淨值列在右方。淨值即資產與負債之差,是資產負債表的平衡項,從整個國民經濟看,即為一國某一時點上的國民財產。就每類資產和負債而言,期初和期未資產負債之間的變化產生於積累。淨值變化等於資產變化減去負債變化。由資產負債變化賬戶體現。表式如下
  1.期初資產負債賬戶

 
  期初資產負債賬戶對一國期初擁有資產負債存量狀況加以核算,該賬戶的平衡項:期初淨值=期初非金融資產+期初金融資產-期初負債 =9922+6792-6298=10416
  2.資產負債變化賬戶


  資產負債變化核算是指對一段時期內即期初與期末之間全部資產負債所發生的價值變化的核算,可以區分為經濟交易引起的、某些意外事件和價格變化而導緻的資產負債數量變化兩類。前者通過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核算,後者通過資產其他變化賬戶核算。


  内容摘要: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在信任是否涉及经济交易中的理性算计方面存在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信任产生的机制尚未明晰。本文借用产业集群的声誉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信任文化建立机制是信息的披露与传递。传统社会靠长期稳定的乡邻关系和乡间的“闲言碎语”(gossip)来解决信息的披露与传递问题,现代社会则靠新闻媒体监督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信任 声誉模型 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披露与传递
  
  对信任的理解
  
  信任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P•布劳,1964),是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彼此寄予的期望――期望另一方履行其信用义务和责任”(B•巴伯,1989),信任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K•海默,1976) 。因而,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
  (一)和社会学家在信任上的分歧
  迄今为止,人们对信任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其分歧点在于:信任是否涉及经济交易中的理性算计。众所周知,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是:人是自利和理性的。这也意味着,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人总是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谋取自己的利益(Williamson,Oliver,1985)。在现实的交易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则可能因此而遭受损失,至少是增加监督对方的交易成本。但是,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存在声誉受损、道德约束、第三方强制执行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司法体系和行业协会)等约束条件,交易双方的成本与收益就有可能被改变,这使得当事人诚实地履行事前承诺比食言更加有利可图。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任不能超出自我利益的算计,否则,就是盲目的、无条件的信任,而盲目的、无条件的信任使得行为主体难以在市场中生存(Williamson,Oliver,1993)。如此说来,信任是人在面临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前提下,经过理性算计之后的一种行为选择。这样的信任是被动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但是,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既是信任,就无需防范机制;既需防范,正说明缺乏信任。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纯经济学意义上的狭义的利益得失计算不能解释信任。解开信任悖论的关键是:信任不是一种纯粹经济理性的行为。美籍日裔社会学家福山认为:“我们可以把新古典经济学想成是百分之八十正确的学说:这一派学说对金钱与市场的特性,提出正确的论理,因为建立该派学说的基础模型是理性、利己的人类行为。关于这方面,人类行为的确有百分之八十的情况符合此模型,问题是隐匿的另外那百分之二十,新古典经济学派只能提出难以服人的解释。根据亚当•斯密学说的真义,我们了解到人类的经济生活其实是根值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之上,不能将经济活动从它所发生的社会里抽离出来,和该社会的风俗、道德、习惯分别处理。简言之,经济无法脱离文化的背景。由于这百分之二十的缺憾,的经济论辩一直没有把文化因素考虑进去”。(福山,1998)。
  (二)信任的定义
  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福山这样来定义信任: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这里所指的规范可能是深层的“价值观”,例如关于正义本质的看法,也可能包含世俗的规范,例如专业标准和约束行为的法律。也就是说,我们信任医生不会故意伤害我们,因为我们期望他信守医德,并且遵从医学专业的标准(福山,1998)。接着,福山把信任纳入到社会资本的范畴,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下特定的群体之中,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这样的信任也许根植于最小型、最基础的社会团体里,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家庭,也可能存在于规模最大的社团即国家,或是其他居于两者之间的大大小小的群体中。社会资本和其他形态的人力资本不一样,它通常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所建立起来的。显然,福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信任的。
  但问题是,信任文化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信任文化不是空穴来风,社会学家在反对经济学的理性观点时通常底气十足,但是,他们致命的弱点是:他们弄不清楚信任的发生机制。看来,这个问题仍然需要经济学模型来解决。
  本文用一个产业集群内部的声誉模型进行,以此表明:信息的有效披露和传递是信任文化建立的关键。在此,有必要把信用与信任作一下区分。经济学上的信用指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基础上,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构成要素:一是信任,即授信人对受信人的信任;二是时间,即授予信用和偿还信用的时间限制。其实质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关系和价值方式。
  
  信任:声誉模型分析
  
  本文借用产业集群的声誉模型分析信任问题。
  (一)假设前提
  假设前提1:授信企业认为受信企业有两种可能的类型,即信用状况好和信用状况差。信用状况好的受信企业从来不对授信企业采取违约行为,相反,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会采取违约行为。
  假设前提2:授信企业与受信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受信企业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 ,而授信企业则相反。因此,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可能伪装成信用状况好的企业,但授信企业并非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授信企业可以通过观测受信企业的“信用记录”来判断它的信用状况,只要受信企业采取违约行为,授信企业以此来判断受信企业的信用状况差 ,以后不再对其授信。
  (二)模型推导
  假设受信企业违约率为r , 授信企业预期受信企业违约率为re,授信企业认为受信企业的类型为a ,建立简单的受信企业效用函数:
  M=-r2+a(r-r2) (1)式
  这里,当a=0时表示信用状况好的受信企业,a=1时表示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假设授信企业预期受信企业状况良好的概率为p0,信用状况差的概率为1-p0。
  首先,对(1)式r求导,得出-r+a=0,即r=a ,说明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最优的违约率就是 r*=a=1,效用水平为M=-。
  再假设受信企业和授信企业之间直接重复博弈到T阶段,令yt为t阶段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选择违约的概率(即假装信用状况好的企业的概率),xt为授信企业认为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选择不违约的概率;在均衡条件下,xt=y。那么 ,授信企业在t阶段不能观测到受信企业的信用状况,在t+1阶段,授信企业认为受信企业信用状况好的概率为:
  Pt+1(a=0| rt=0)=Pt+1(a=0)/Pt+1(a=0,r=1)=Pt+1×0/pt×0+(1-p)xt≥pt(2) 式
  即如果授信企业观测到受信企业违约,下一阶段授信企业就知道它是信用状况差的企业 。
  本文仅考虑授信企业和受信企业两个阶段(T-1和T阶段)的博弈,声誉模型求解的情况。
  先看T阶段,受信企业采取不违约的声誉已经没有意义,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的最优选择为r=a=1,授信企业对受信企业的预期违约率为rTe=1-pt,pT是t阶段受信企业是信用状况好的概率,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的效用水平为:
  MT= -rT2+(rT-rTe) = -+ (1-(1-pT)) = pT- (3) 式
  再看T-1阶段的情况:假设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在T-1阶段没有违约,即Pt+1>0,授信企业对受信企业预期违约率为:rT-1e=1×(1-pT-1)(1-xT-1)
  其中,1是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的最佳违约率,(1-pT-1)是受信企业信用差的概率,(1-xT-1)是授信企业认为受信企业选择违约的概率。
  这里分两种情况来说明:
  其一,如果信用差的受信企业在T-1阶段选择违约,即 yT-1=0,rT-1=1,则pr= 0当给定授信企业预期受信企业违约率rT-1e,a=1,令授信企业的贴现因子为δ,信用状况差的受信企业在两个阶段的总效用为:
  MT-1(1)+δMT(1)=-rT-12+a(rT-1-rT-1e)+ δ(pr- )=-rT-1e- δ(4)式


阅读(14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