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17107
  • 博文数量: 50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9 11: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06)

文章存档

2013年(506)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07 09:44:07

【关键字】农村经济发展 对策

【摘要】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大对策:免征农业税,消除对农产品的负保护;推动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与农村组织制度变革;推动涉农财政制度的改革;在土地使用证的基础上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与保障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强化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与检疫体系;建立农业咨询体系;建立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促进机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迈入新时期以后,一方面加入WTO迫使我国农民越来越多地面对来自国际市场质优价廉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_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造成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差,农产品出口经常受到绿色壁垒的阻碍,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农村经济发展还没有步入良性循环。要改变这?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政府管理体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免征农业税,消除对农产品的负保护  不少国家对农业实施各种形式的保护与补贴,与此相反我国不少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EPR)和生产者补贴等值(PSE)均是负值,表示政府对这些农产品的征税大于对它们的补贴,所以我国还存在如何消除负保护的问题。政府决策部门应改变指导思想,将从农业和农民处抽取剩余资本来支持工业发展转变为由工业化支撑起来的财政来支持农业.
 
  许多国家都不征收农业税,免征农业税可以作为政府在WTO框架下支持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我国农业税的计税方式是按照历史的产量基数确定的,因此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税赋较重,免征农业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从减轻农民负担看,由于很多乱收费总是跟着农业税来搭车收费 ,免征农业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最有效地完成税费改革。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试点 ,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补法:一种是按照农民人头补,另一种是按照承包地面积补,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较复杂,有些农户人多地少,如果按照面积补这些农户就比较吃亏;而另一些农户人少地多,如果按照人头补又不合理。由于WTO规定绿箱支持只能以不刺激生产为前提对生产者提供直接支持,如按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收入水平为依据提供各种直接补贴,不能与产品挂钩。因此这种直接补贴搞得不好会造成新的矛盾与不公平,农民即使让耕地抛荒也可以照样领补贴,从而培养懒汉农民。农民按一种标准向国家交税,政府再按另一种标准向农民提供补贴,农村基层干部收税时难,向农民提供补贴时繁,很难做到公平合理。还不如干脆用免征农业税取代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样做的优点是:既符合WTO原则,减少了黄箱与蓝箱补贴,又简化了手续,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公正合理又不产生副作用,对农业生产贡献越大的农民从此政策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政府主管部门认为在广大欠发达地区还不能推广,原因是害怕由于免征农业税造成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实际上在这些地区收税的成本也很高,有的地方收税的成本甚至大于农业税的收入,同时这些地区征收农业税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也特别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二)推动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与农村组织制度变革  上一届政府曾下大力气进行了机构改革,但也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机构改革只减人不减事。各级政府官员花大量精力所干的事可能恰恰不是他们该干的事,这种只减人不减事的机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精简机构。
 
  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小政府、大市场的策略,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插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乡级政府债台高筑,据调查,全国平均乡级政府债务为429万元,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当乡级政府不需要指挥生产、不需要向农民催缴税费、乡镇企业改制后,乡级政府就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事可干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行政管理的范围也将扩大。建议撤消乡级政府,这样可以有效地精简基层政府机构,重构农村组织制度,实现管理机制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精简全国的乡级政府机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清理乡级政府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地减轻农民负担,因为乡级政府的开支实际上有很大部分需要分摊到农民的头上。
 
  在新的农村组织制度中,原乡级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可以转化为县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经济手段和导向性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把众多小农户重新组织起来,行使农业生产方面的组织职能,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组织模式。而村级的日常事务则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处理,实行村民自治。
  ;
  (三)推动涉农财政制度改革  1998年以来,尽管积极财政政策在经济回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回过头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巨大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过去的5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6600亿元,2003年又发行1400亿元建设国债。2003年中央财政赤字达3198亿元,虽然所占CDP的比重不到3%,但却占中央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26.78%,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国债余额、国有企业亏损、银行坏账,这些包袱已经很重了,还会越滚越重,因此巨额赤字预算不是长久之计。(2)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对拉动内需作用不大,而长期经济效益目前还不可预料。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出现超前现象,成为政府形象工程的产物,实际利用率很低。(3)中央财政增长过快,地方财政紧张,影响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全国平均GDP增长率约8%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年增长20% ,而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统一,60%~70%的财权集中在市以上,而60%~70%的事权在县以下,造成基层政府负债运行,并把负担转嫁给农民。
 
  可以考虑逐步改变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准确把握财政风险,有计划地减少预算赤字。建议将五级财政(中央、省、市、县、乡)减少为四级财政(中央、省、市、县)管理体制,取消乡级财政设置。在财力的分配上需要重视地方的利益,改变目前中央财政增长快而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紧张的状况。逐步解决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的缺点,采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形式,通过动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即各部门预算管理加年终审计的方法动态确定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方案,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摘 要] 福建确立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福建在“十一五”期间谋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福建在经济、贸易港口建设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桎梏,为此,有必要对制约福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弊端和缺陷进行分析,寻求和创建推动福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海峡西岸区域特色经济,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措施。

  [关键词] 福建;文化强省战略;区域特色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广泛兴起的时代,创新经济增长点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条件。当前世界各国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创建特色经济方面各有特色,都从不同角度带动了经济、贸易、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经久不衰的生产、服务领域,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进一步展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届时将为建成海峡西岸三大城市群打下良好基础,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为核心,并辐射和带动区域的中小城市加快发展,有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步伐。要实现福建省确定的“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只有加快发展地区优势,才能做到经济结构规模合理有序,发展功能定位优势互补,产业布局科学合理,资源要素有效集聚,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福建省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资源,制定了《福建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纲要》,谋划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战略,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新思路。这一举措,有利于大力整合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模式和多元投入形式,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为加速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现代化旅游城市创造优越条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经济贸易的迅速扩展,一些深层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阻碍福建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的制约因素。
  为此,应当以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的目标为基点,对当前福建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自身优势与缺陷进行分析,以寻求和创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优契合点。
  
  一、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是打造特色区域经济的基础条件
  
  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文化强省战略,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省内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的发展 。地区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定位,充分运用和开拓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是建设特色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条件。
  1 .福建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基础 。
  (1)福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福建省枕山面海,景色绚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灿若繁星。福建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光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湄洲岛妈祖文化、泉州全国最大的道教石刻老君岩像。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和世界唯一的摩尼教佛像石刻,此外,还有被台湾人民称为“开台烈祖”的郑成功陵墓和史迹,以及在台湾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厦门南菩陀寺、安溪清水岩祖师庙、泉州妈祖庙等 。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址、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大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
  (2)福建省拥有诸多奇特秀丽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蕴涵着全国乃至国际的旅游文化胜地的丰富资源。闽南独特的文学和艺术以及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是福建的骄傲和珍贵的智力宝库。如南音、木偶戏、高甲戏以及教育家朱熹,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等,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世界各地来到福建旅游或参加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的人逐年增加,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
  2.福建省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和优势,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跃居内地省区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内地省区前列,成为全国发展较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7501亿元。
  (2)省财政实力不断攀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11亿元。情况表明,福建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有利于为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坚实的经济条件。
  3.福建省拥有发达的区域特色产业,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打造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文化和产业条件。
  (1)全省已初步培植、形成了全方位的产业链群。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延伸特色产业链,引导“块状”经济向“链状”经济方向升级。全省已初步培植形成了全方位的产业链群:石化产业链;信息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鞋业产业链;建材陶瓷产业链;食品饮料产业链。
  (2)打响了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永春“中国芦柑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德化“中国工艺陶瓷之乡”等众多全国级品牌,提高了福建商品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经济区发展稳步上升,东、西沿岸经济区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福建投资了近90个项目,其中包括柯达、波音、通用电气、戴尔、松下、西门子、诺基亚等著名跨国公司 。经济区发展稳步上升,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台经贸、纺织服装、建材玻璃、玩具石材等东、西沿岸经济区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商品粮、茶果、林竹和建材、煤炭、水电、陶瓷等生产加工基地,均取得重大进展。福建各城市都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现代化港口城市,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特色区域经济的制约因素
  
  1.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弘扬民族文化尚待整体推进。福建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如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孕育了多元而开放的大泉州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存,是福建突出的人文精神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几年来,福建虽已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地对分散的古文明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提出了“弘扬福建民族文化”的工作思路 規範護理行為 防範護患糾紛-護理壆畢業論文-應屆畢業I,但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


阅读(17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