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17114
  • 博文数量: 50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9 11: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06)

文章存档

2013年(506)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07 09:40:00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 ,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 。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 ,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 ,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 。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 。 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 ,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 ,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摘要:本文以上海IT制造业为对象,选取区分所有制类型的分层数据,就1995年至2003年间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时期,描述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构成的冲击,通过影响市场竞争格局以及其他隐性的影响渠道,对本土企业的增长和收益带来的综合影响,全面认识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的深层次效应。这些量化描述有助于我们认识外资对行业的整体效率产生的影响,更加完整地考察外国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市场结构;投资效益
  在国内改革的动力机制建设中,引入外商投资直接或间接推动改革是一个重要措施 。通常的形式是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有些实现外资的整体收购,以此实现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1995年到2003年间上海全面鼓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突出的阶段,外商投资企业设立获得的优惠待遇是全方位的,外资企业无疑具备比本地企业更大的赢利空间,在与本土企业竞争中获得了克服进入“陌生市场”不利因素的有力保障。由于外资效应发生途径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法具体区分各类效应的实现路径,也很难找到对应各类效应的确切指标,因此,本文选择上海IT产业为分析对象 ,区别企业的所有制类型,针对外资流入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变化以及在此环境下的企业效益变化,把外资对本土产业的竞争效应作一个数量上的表述,使我们对外资对东道国的冲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市场竞争结构
  
  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合资与控股参与本土企业运作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地产业直接的资本纽带效应 ,而外商直接投资(FDI)间接效应的影响路径则相对不确定。结合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结论,本文采用一系列指标对此加以描述,选取IT产业两个行业内包括国有企业平均资产额、国有企业利润率、外商独资企业资产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在内的指标对该产业的产业组织形态加以分析。通过这四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对FDI影响产业组织形态的状态作一个初步的判断。下表数据反映的基本情况是,国有企业平均资产额和国有企业利润在两个行业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在1995年到2003年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国有企业平均资产额逐年上升,而电子计算机行业国有企业平均资产额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个相反的趋势同样表现在企业利润率上,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利润率在1995年到1999年间小幅下降,1999年以后则持续提高。而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利润率则是先提高后下降。
  就外商独资企业的资产比重而言,两个行业的外商独资企业资产比重在1995年时初始水平几乎相同,仅为3%,在此之后均逐年提高,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商独资企业资产比重提高的程度大大低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前者到2003年时外商独资企业资产比重超过全行业的一半,达到55%,而后者在2000年时就已经达到行业一半比重,2003年时已达到83.8%。不仅如此,两个行业集中度指标也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反映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逐年下降,代表行业内趋于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后者则是上升趋势,表明行业市场更趋于垄断结构。
  
  这三个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上可以反映外资流入影响国有企业和行业市场结构的状况。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随着外商独资企业投资力度的加大,资产份额提高,行业内的市场结构更趋于竞争性,而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反映的是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改革和重组“留下”了相对优质的企业。这个进程同样与不能排除跨国公司积极通过并购、合资以及其他非股权安排模式重构其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价值链的态势,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关联主要是前者成为跨国公司中间产品的供应链的主体 。另外,上海本地巨大的市场容量为一些本地企业基于市场细分战略探索“非核心”创新提供了条件,成为中小本地企业发展竞争优势的潜在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外资的流入通过促进竞争对国有企业发挥了激励作用,使国有企业的“质量”提高,形成“鲶鱼效应”。而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外商独资企业迅猛扩张的趋势非常突出 ,并购现象活跃,推动了行业垄断性的市场结构的形成。与此相伴随的是国有企业平均资产的下降,直至这个群体整体退出行业。因此,在这个行业内 ,外资流入的市场结构效应是外资主导的垄断市场结构,导致对国有企业的“挤出”。
阅读(17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