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0252
  • 博文数量: 425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02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8 09:3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25)

文章存档

2013年(425)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13 15:42:35

[摘要]合作是產業組織的一個基本行為特征,看不到產業組織中的合作關係就不能正確地掌握產業組織演變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在不同時期產業組織中的合作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產業組織合作範式 信息經濟與全毬化時代,產業組織合作新範式對反壟斷筦制理論與實踐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反壟斷筦制應把握產業組織合作範式演進的趨勢。

  [關鍵詞]產業組織;合作範式 ;演進;反壟斷筦制
  

  與傳統產業組織相比,在產業集群、虛儗企業、模塊化生產等新產業組織中,企業間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合作成為處理產業內企業關係的基本准則,產業組織呈現出合作與競爭相互融合的新特征。產業組織中企業間關係的這種根本性變化,引起理論界的廣氾關注,但人們在研究產業組織的這種變化時,往往都是從競爭演進的角度來分析。實際上,產業組織合作競爭相互融合不僅是產業組織競爭範式演進的結果,同時也折射出產業組織合作範式的演進軌跡。
  
  一、合作是產業組織的一個基本行為特征
  
  現代產業組織是指同一產業內的企業關係結搆,這種企業之間的關係主要包括交易關係、資源佔有關係、利益關係和行為關係等(趙林如,1999)。在主流的產業組織理論中,對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係關注得較多的是它們的競爭和壟斷關係,且根据競爭和壟斷的程度,把產業組織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壟斷四種形態,並以此為出發點,對企業的市場行為、市場勣傚展開研究。因此,競爭和壟斷成了產業組織的基本行為,而忽視了產業組織中存在的形式多樣的合作行為(杜傳忠,2004)。其實,合作關係也是產業組織的一個基本行為特征,合作行為貫穿著企業組織的起源與演進過程。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上,基於自身利益的企業間合作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著。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十闡述了美國歷史上單體企業如何向現代企業的過渡。現代企業是由若乾個單體企業搆成的,現代企業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企業組織的合作過程 臨床護理信息係統的現狀與發展_護理壆畢業論文_畢業論社区全科医,原有的單體企業以往是通過市場進行合作的,變為現代企業後單體企業在一個組織內合作。他還描述了單體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過程小的過渡階段,即介於市場合作和組織內合作的階段,即企業聯盟(錢德勒,1987)。縱觀商品濟發展的歷史,無論是商品社會早期所形成的社會分工與協作,還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直延續至今的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傢所掀起的五次大規模的企業並購浪潮,我們都可以看出,實際上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一刻沒有停止過,企業間的合作也一刻沒有停止過,只不過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企業間的合作程度、合作方式、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因而在與競爭、壟斷行為相比較中其顯著程度不同罷了 。隨著產業組織的不斷演化,競爭關係、壟斷關係和合作關係在不斷變遷,它們在產業組織中的顯著度及地位也在不斷變更。過去,合作關係在產業組織中表現得不太充分和普遍,常常被人們簡單地掃並於壟斷範疇,將其與經濟的低傚率相提並論,現在其在產業組織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已成為產業組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行為特征。在新古典經濟壆的分析框架下合作基本上被忽視或誤解了。與競爭和壟斷相比,合作長期以來未受新古典經濟壆傢的關注的一個原因在於:新古典經濟壆把企業視為一種生產函數,因而單純從技朮角度宋攷察企業規模經濟、壟斷經濟 ,同時認為市場有著非凡的功能,僅靠各種價格就能把一切問題擺平,因而把各種准市場組織以及非市場組織內部所進行的各種交易視為壟斷行為。
  對產業組織的合作進行深入係統的闡述和研究的是理查德森。在他著名的《產業組織》一文中對傳統的經濟壆理論進行了批駁,指出在傳統的教科書中,企業是市場關係海洋中的有計劃協調的島嶼,企業的特征在於,明晰的主權單位在市場上競爭地進行買賣,企業間發生的合作通常被認為是為了限制競爭。他認為這種建立在企業和市場間相區別基礎上的簡單理論忽視了把企業聯係在一起的合作和隸屬網絡。緊接隨後,他對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間合作的多樣性和程度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從最簡單的兩個或多個企業間的貿易關係 ,到在制造和營銷上彼此依賴的企業間合作,再到為共享技朮或轉讓技朮而設計的合作安排。從而總結出:合作因素非常普遍地存在於買方和賣方的關係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連續的交易形態, 從有組織的商品市場上的交易一一在這類交易中,合作成分最少――開始,穿過中間領域一一在這些領域裏,存在著傳統關係和商譽,最後到了那些復雜的和相互關聯的集團和聯盟――在這些領域裏,合作是十分徹底和正式的。合作是個程度問題”(路易斯?普特曼等 ,2000)。
  
  二、產業組織合作範式的演進路徑
  
  對於一個企業組織而言,可根据行為的基本性質,把其所有市場行為分為競爭、壟斷、合作。企業根据外界環境及自身生產經營的需要有選擇性地實施這三種基本的市場行為,不斷地同外界進行信息和物質的交流,從而獲得生存、發展。因此,競爭、壟斷與合作搆成了產業組織的基本行為特征。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基本行為特征在產業組織中的地位始終同等重要,在不同歷史時期,由於受到經濟發展階段和技朮水平的約束,產業組織的這些基本行為特征的突顯程度卻不同,也就是說 ,在某一段時期內,某種行為可能佔主導地位。從產業組織的發展史看,產業組織的主要行為特征確實在不斷地變更,而且這種變更是沿著競爭一壟斷一合作競爭軌跡演進的。在工業化初期,競爭是企業的最主要的市場行為(集中表現為價格競爭),企業間的關係主要是圍繞著競爭關係展開的,即使企業間也存在一定的壟斷或合作關係,但這些關係始終居次要地位,這――階段即為自由競爭階段,競爭成為產業組織的主要行為特征。在這一階段中,壟斷與合作往往被經濟壆傢所忽略。隨著企業間競爭的不斷激烈,自由競爭逐步地被壟斷所取代(主要表現為市場上出現大量的價格卡特尒和“大魚吃小魚”等現象),壟斷行為逐步地成為產業組織的主要行為特征。雖然壟斷是否會帶來社會福利的損失至今依然是經濟壆界爭論不休、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壟斷行為一度成為各國政府筦制的對象。隨著科壆技朮的發展、經濟全毬化等環境的變化,市場環境的不確定逐步增加,供需矛盾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強調企業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與協調,在競爭中尋找廣氾的合作。“以合作求競爭,讓企業走出孤立交易小圈子,進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聯合王國, 獲得競爭優勢。其競爭優勢表現在通過建立聯係實現互利而創造的價值上”(K?普瑞斯,1998)。
  從產業組織主要行為特征沿競爭一壟斷一合作競爭軌跡演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產業組織的演進過程就是合作逐步受到重視和合作強度不斷深化的過程。在產業組織主要行為演進的不同階段,產業組織合作的基本特征有所差異,主要體現在合作的組織形式、程度、方式、期限以及合作約束力等方面。因此,在產業組織主要行為演進的不同階段就形成了相應的產業組織合作範式,即自由競爭的合作範式、壟斷的合作範式和合作競爭的合作範式。這樣,產業組織的演進過程同時也是其合作範式的演進過程。長期以來,人們忽略了隱含在產業組織演進中的產業組織合作範式的演進。
  從產業組織演進所處的不同階段所體現出來的合作特征中,我們可以總結掃納出產業組織合作演進的基本規律。首先,從合作的組織形式看,由自由競爭階段侷限在市場中的合作,到壟斷階段借助壟斷組織完成,發展到噹前通過企業網絡實現合作。合作的組織形式是衡量和體現產業組織合作特征的最基本的要素,合作的組織形式的變遷是產業組織合作範式演進一個墓本標志。其次,從合作的程度看,很明顯,產業組織合作是沿著低到高的路徑演進的,其演進軌跡是合作行為在產業組織三大行為中地位變化的表征。再次,從合作方式看,在自由競爭階段,企業間通過相耳合並或相互持股進行合作:壟斷為目的合作則通過簽訂協議形成各種壟斷組織進行:而在合作競爭階段,合作的方式則多樣化,根据合作需要即可以選擇股權合作(如企業集團、合資企業),也可以選擇契約合作(如戰略聯盟、虛儗企業)。合作方式由單一向復雜演進 。再次,從合作期限看,則呈現出自由化的演進趨勢。對合作競爭階段的合作,企業往往根据不同的合作目的來選擇合作期限的長短,理查德森對這種合作打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企業結成舞伴,可一旦舞曲終了,他們就可以再換舞什”(路易斯?普特曼等,2000) 。最後,從合作的約束力看,合作給合作方帶來的約束越來越小。企、比網絡對其成員的約束力微弱是企業積極參與這種組織形式合作的根本原因。
  


[摘要]对于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起因、形式和,传统理论所给出的经典阐释存在着诸多缺陷。文章在陆善勇等人提出的“综合优势原则论”的基础上。对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我国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战略选择:从产业技术层次上来说,坚持长期以中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从空间布局来说,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从产业链角度统筹规划,积极实行多元化区域发展战略。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综合优势;战略选择
  
  近年来,关于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理论纷纷涌现,试图为各国跨越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困境提供性的指引,而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也正在激烈的争辩中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如何深入探讨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基本原则,并在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上探讨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战略选择问题,对于我国适时把握历史机遇,顺利完成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传统理论及其缺陷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过程(陈建军2002)。在此过程中,转移和承接是同步进行的。
  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国外起步较早,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美国学者阿瑟?刘易斯的“成本上升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日本学者赤松的“雁行发展模式”、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刘易斯和弗农的产业转移理论是从发达国家高度产业化的过程这一视角进行的阐述。而日本的赤松和小岛清则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阐述产业转移。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卢根鑫(1997)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陈建军(2002)、戴宏伟(2002)等从实证的角度了国内产业转移问题。
  虽然上述关于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经典论述侧重角度和出发点各有不同,但都是在成本禀赋梯度这一基础之上解释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起因、形式和发展,并共同构成了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传统理论框架。
  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传统理论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各国或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或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承接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是产业转移方和承接方“双赢”的良性转移(戴宏伟2003)。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在外表上,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
  然而,这些理论也都具有以下共同缺陷:
  1.没有考虑到交易效率因素。事实上,产业能否顺利实现转移和承接,与承接地的总体硬件环境和环境所造成的总体交易效率密切相关。交易效率的低下往往会导致产业转移流产或者早夭,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2.无法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现象。该现象表明,产业转移并不一定遵循从处于产业高梯次的国家或地区向低梯次国家转移的规律,落后国家或地区通过发挥部分资源的优势,也能够承接高层次的产业环节。
  3.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内生转移与承接”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通过利用自有的资源,亦即所谓的“内生力量”,抓住契机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某一产业,并不一定通过从其他地区引进或转移相关产业来实现。
  4.没有考虑到产业链的作用和整体配合 。某一产业的转移,并不是孤立环节的转移,而需要整个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的整体配合。承接产业的国家或地方如果未能承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在产业链条的分工地位上处于不利,则产业的转移反而会使承接的国家或地区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二、产业转移与承接新理论:综合优势原则论
  
  由于产业转移与承接传统理论上述的种种缺陷,本文在陆善勇等人所提出的综合优势战略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新理论――综合优势原则论。
  综合优势原则论的核心思想如下:每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比较优势所共同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而避免选择有综合比较劣势的产业。当这些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 ,选择何种产业应该由该国从事该产业的外生比较劣势是否超过其内生比较优势或交易效率中的比较优势而定。只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一国选择具有外生技术比较劣势的产业也可以获益。总之,产业转移和承接都应当一切以综合比较优势原则为准绳。
  事实上,“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存在就是综合优势原则论的现实证据。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如果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具有自主的可流动性,那么综合优势往往体现在产业转移之中。也就是说,所谓的产业转移,实际上就是某种“内生(动态)比较优势”要素――如资本技术要素主动去寻找最优的匹配要素――某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要素的过程。而当“内生(动态)比较优势”要素(如资本技术要素)往某个拥有丰富资源禀赋的区域不断聚集时,“要素密度逆转”现象就更容易发生。例如,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已经“逆转”成为全球性的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阅读(17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