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317
  • 博文数量: 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2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3-07 22:38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敏捷开发

2013-03-08 12:07:39

  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的脚步已经行走了多少百万年,而所谓的文化史只不过五千年。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五千年里,祖先们“仰以观于地理,俯以察于地舆”,提出来一些学术主张,这些观念的构成有着深入的历史文明背景。“天人合一”就是古人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主张。古人为何提出这样一个主张?它依据的事实是否充足?前人没有现成的谜底。但是,这并不妨害我们进行摸索,找出古人提出这个主张的所以然来。
  一、天地是人的父母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人类起源于天地自然。《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由此可见,天地自然在古人的意识里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认识也是完全合乎真谛的。
  在中国古人的宇宙观里,天地也是逐渐生成的,而不是上帝发明的。只管学说不同,但是都主张天地的自然天生观,比方“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地)”,“道生一,终生二(天地)”,甚至在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中,也是主张自然生成论,“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生其间”。有了天地,就有了阴阳;有了男女,就能衍生万物。因此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三生万物”。人是万物之中最为宝贵的生命。
  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万物是天地的子女;有父母与子女的传承不息,就能繁衍繁荣,万世不息。既然人类的父母是天地,人类能够不尊敬天地吗?同样的道理,人类既然是天地自然所生、所养,人就必须尊重自然,而不能为害自然、损坏自然,这也是不容置疑的道理。“天人合一”的学术主张,也就蕴含其中了。
  所有生命,必须依照日月运行发生的寒暑变化而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然,人类社会提高之后,迷信技巧可以使良多动物“秋生冬长”、“冬生冬长”,但是这种“秋生冬长”、“冬生冬长”也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模仿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为所欲为地创造。正与《周易》所说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地利”完全一样。即使人们上了天,入了海,也是要模拟在地球名义的自然环境,在天上,在海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升降出入”一刻不辍,才能保持生命的正常状态,否则“出仓不戴面罩”,很快就会停止生命。
  二、天地是人的老师
  古人所以主张“天人合一”,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可以从大自然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智慧。在古人的生活里,时刻离不开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早慧的古人,在劳作之后,在空闲之余,开始视察世界,开端思考人生,于是就有了文明的起源。他们看到的是天地的变化,“法象莫大于天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看到的是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互相接洽,又相互制约,有序而不停地发展着。因此就提出来“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见《周易?文言传》)的观念。
  最早的思维家,从天地那里看到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铁面无私精神;看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举动模范;看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涵养美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是忘我的,这就是古人从天地那里学来的知识与智慧。
  生命是坚强的,也是懦弱的。深谷之巅,深海之下,甚至是冰雪笼罩的冻土层里,都有生命在那里“自强不息”地生活着,并且一直地把四周无序的无机物质,逐渐转化成有序的生命活性物资,“自强不息”地一次一次绽放生命的光华。即便是很短暂的过眼云烟,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的完全绽开。不个体的“自强不息”,就不会有族群的繁殖鼎盛。  因此说,所有的生命连续,都是“自强不息”的成果。恐龙所以灭绝,就是因为不能持续“自强不息”了。
  古人见到了太多的“自强不息”的景象,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在对于大自然这种现象的察看和夸奖的境界里,而是进一步追溯其“所以然”,。生命的万物为何可以“自强不息”?古人说这是因为“天行健”。“天行”最基础的规律,就是“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月寒暑的不停变化是有规律的,是铁定不移的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变化背地的原因是什么?是阴阳盛衰的有序转化。因此《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自强不息”不是追求极限,不是瞎逞能,而是要有序地活动。“升降出入”的生命代谢,“日新之谓盛德”,不仅不可停滞,结束了就象征生命的终结;而且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升降出入”太快太慢、太多太少都是病态。所以“升降出入”的性命代谢运动,必需“适中”、“和谐”,“动而中节”。
  三、天地告诉人智慧
  天地不停地变更,一日千里,阴阳变化,一刻也不停止。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
  有巢氏在树上建巢穴是创新,燧人氏钻木取火也是翻新。伏羲制九针除疾病是创新,神农氏尝百草识药物也是立异,黄帝坐花样讲医理更是创新。
  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这就是古人总结的天的法则。因此,《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只有这样才干生得自在,活得润泽,能力“与万物俱沉浮于成长之门”。古人倡导“道法做作”,主意“天人相应”,是说向大天然学习,可以取得做人的情理,做事的智慧,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所在。
  人体是有智慧的生命之物,所以说天地之间,人最为可贵。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变化的人类,才有了文化日益繁华的世界。然而,喜怒哀乐的情感不是随意释放的,也受“升降出入”规律的安排。试想,一个人应该笑的时候,不但不笑,反而哀哭,这是正常的人吗?一个人受到外界不公平待遇,应该恼怒的时候却没有愤怒,火窝在心里,郁积日久就会得病。喜怒哀乐只有是“适中”地发放,就是生命和谐的音符,是一个人正常生理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素养的表示。如果喜怒哀乐不加控制,或者不恰当地发放,岂但不能自制,而且对别人的奉劝,也没有应有的反映,这个人的神智就出了问题,健康也就会受影响,不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了。
  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跟,天位置焉,万物育焉。”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这个世界就是美妙的,也是和谐的。相反,假如世界上许多人都喜怒哀乐,却不是“发而中节”,而是随便地开释,那个世界该是如许凌乱啊!“君子之怒,以头抢地”,尽管是一种悲痛,尚且不足以迫害整个社会;“皇帝之怒,伏尸千里,血流漂杵”,那个世界就会充斥血腥。《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使“自强不息”的万物,“并生而不相害”,这该是怎么一种高度的智慧啊!
  四、天地告知人健康长命的秘诀
  “健康”是一个合成的双音节词组,这两个字有不同的来源,含意也有较大的差异。详细地说,健康的健字,重要指形体硬朗、富强,因此有健身、健壮的惯用词语。《易经》“天行健,正人以发奋图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健康的康字,主要指心态坦荡、安静,像大地一样宽厚、平稳,因此有康宁、康泰的惯常说法。“小康生活”、“坎坷不平”也主要是从社会人群的“满足度”动身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财产的相对丰盛。
  健身馆主要是为了强健身材而设置的,进健身馆的人大多是健康人。康复核心则主要是调整心态,让患者从重大疾病的现实出发,从新适应家庭生活,回归社会大家庭,是为“减少致残”而开设的。“康复”不是以完整恢复形体健壮为最高寻求,由于很多疾病必定会留有后遗症,但是可以通过痊愈锤炼到达身心重新适应生活需要。
  中医与西医在健康问题上的标准是不同的。西医强调健康是要有数据来阐明的,各项形体检查指标正常,或者大抵在正常范畴,这就是健康的标记。中医的健康标准主要是个人心里的断定,是精气神的充分。所谓“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健康的第一尺度是人体的精气充盛,精力健旺,而不是形体的“客观指标”如何。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进步,每年都要健康查体,也确实检讨出来不少“三高”人群,对疾病防治关口提前有必定作用。然而,事实生涯里也常会看到,一些“各项检查指标畸形”的人,忽然倒在工作岗位上,或者倒在宴席酒桌下,或者时隔未几居然检查出来一个“癌症晚期”。
  中医学不重视形体检查数值是否正常,并不是不重视防备疾病,相反,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要人们时时刻刻注意健康,是“全天候”的“动态自我观测”。因为,中医认为六淫、七情皆可致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破伤骨。”因此,人体必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心安不惧,不妄作劳,使形体与精神俱佳,正气存内,“真气从之,病安素来?”
  一旦养生不谨,六淫、七情皆可为患,“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就失去了健康,并且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就需要调节医治,以便重新恢复“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健康的关注,完全是动态的,是久长坚定不移的,决不是根据一时的“健康体检”,也不凭仗形体“各项指标正常”。因此,中医是重视状态转换的“状态健康观”,而不是依附不涌现病理病灶的“状态健康观”。
  这就是中医所以可能“治未病”的基本起因,不要过错地以为“治未病”就是“早吃药”,更不能“尽力找病,被动吃药”。
  念叨健康问题,不能只器重形体的仪器检查,而忽视人体的心理感触,忽视人对于社会身份的认同,疏忽人与天地天然的适应与协调。
  中医的“状态健康观”,自动权在每一个人手里。每一个人都能够依据本人的“自我检测”,时刻提示自己留神坚持健康状况,把精气神养好。一旦呈现精气神不足,或者“升降出入”太快、太慢的情形,就须要自我调整;自己调剂不外来的时候,就需要找中医辅助,以便恢复自己的健康状态。因而说,中医养生保健的常识,“扶正祛邪”的办法,可以关爱每个人的全部毕生,。
  注重形态的西医,看重病理病灶,发明了病灶,就找到了靶点,而后可以发挥手术切除,或者进行拮抗生理物质,阻断受体,或者弥补缺少的物质元素,大概都是“我来援救你”的急救措施,有其优点,而中医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帮助人们恢复自组织才能。
  一个人可以时常被赞助,但是不能“常常被救命”。因此,中医对于人体关爱的知识,需要人们时刻牢记,谨严遵行,受益毕生,长有天命,尽终天年,达于寿域。由此可见,对于中医的健康观点,值得咱们重新意识,努力挖掘提高。
  我们应当向古人的高度智慧学习,把中华“元文化”里博大高深的思惟发挥光大,为民族的振兴,为中医学的再度光辉而努力。
阅读(40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