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521
  • 博文数量: 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2-18 19:54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信息化

2013-03-15 16:45:22

美文欣赏-顶针

    曾经为人师表,站在三尺讲台上对学生这样说:“顶针是一种修辞方法,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互为蝉联……”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于是,我举上两个例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学生们如梦方醒,连称奇妙,自然对这一修辞手法熟记于心了。

    不过学生们还有不知道的,顶针在民间,通常是指一种做针线活的工具。我母亲右手的中指上,就长年戴着一枚银色的顶针,她的手只要在灯光下轻轻一动,就有一道晶莹的亮光折射出来,银子的光感,在低矮简陋的老屋里十分晃眼。作家李汉荣将顶针比作母亲“一生的戒指”,说它是母亲隐忍、刚毅、坚持、奉献、挚爱、沉默、安详等品质的象征。然而懵懂无知的童年,对于这种形而上的寓意,我根本无法领会,做得最多的,无非是纠缠在一些猜谜的游戏中,譬如:“不点不点,浑身尽点。”“远看一枝花,近看一脸疤,家家都得有,生活不离它。”及至后来读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才不经意地想起母亲在深夜里,把棉线或麻绳扯得呼啸生风的情景,想起那枚和母亲的手一起轻舞飞扬的顶针。

    印象中,顶针似乎有两种颜色:铜色的和银色的。不知为什么,母亲只戴银色的顶针。事实上,那是白铝打制的,不仅戴着梆硬冰凉,而且会在手指上留下浅浅的痕。母亲对此毫不在乎,她在乎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她在乎的是针领着线,线随着针,在顶针的引导下,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衣服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于是,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温暖,所有的柔情,都一起织进了绵绵密密的日子,织进了刻骨铭心的岁月。纵是琐屑卑微,纵是手生老茧,一针一线却是满怀希望,满心热爱啊!

    我仔细地端详过顶针的模样,发现前面谜语中所说的“浑身尽点”,就是眼前顶针周身布满的凹坑。遇到针过不去的关节,那坑就成了最好的支点,它敦促着针不要停滞,不可气馁,走过去是对自我的挑战,走回来是对生活的注脚。这样一针一顶,一顶一针,无形中具备了铁杵成针的雕琢和打磨,或是执著,或是追求。日子久了,顶针千疮百孔,母亲的手指也伤痕累累。顶针痛,母亲也疼,我想起来更心痛,幸好岁月的医生能够抚平这一切,能够把它们均匀地隐藏在时间的皱纹里。然而到这时我才蓦然发现,顶针上那密集的针孔,不但是金属的伤口,更是生活的结痂,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磨砺的痛,承受更多的痛。这是博爱,是大爱,是心底无私的母爱,所以不要小觑任何一块微不足道的金属,如果这金属铸成了顶针,那么它的价值肯定超过了金银的贵重,它是珍稀的器物,是母爱的徽章。这或许正是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为什么也要戴着那枚顶针的真正原因。

    后来,我从书上得知,顶针还是烧瓷的一种手法。汤匙和调羹等舀水喝汤的餐具,烧制时容易变形,所以要用预先烧好的瓷针顶住,这样烧出来的瓷器才美观大方,故名顶针瓷,又称针瓷。景德镇的东风弄就是以生产针瓷作坊闻名遐迩。 

    修辞。器物。工艺。顶针,大俗大雅,既催人追忆,又使人怀想……  

产品推荐:

阅读(46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