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Android平台
2016-04-29 11:46:11
去年10月底换到了新公司,做移动研发组的负责人,刚开始接手android项目时,发现该项目真的是一团糟。首先是其架构,是按功能模块进行划分 的,本来按模块划分也挺好的,可是,他却分得太细,总共分为了17个模块,而好几个模块也就只有两三个类而已。但应用本身其实比较简单,要按功能模块来分 的话,最多五个模块就够了。另外,有好多模块划分也很模糊,也有很多类按其功能其实可以属于多个模块的,也有些类定义不明确,做了不该做的事。有时候,我 要找一个界面的Activity,按照其功能应该属于A模块的,可是在A模块里却找不到,于是,我只好去AndroidManifest文件里找了,找到 才发现原来在B模块里。也有时候,我要找另一个界面的Activity,可我看遍了所有模块,也没看出这个界面应该属于哪个模块,没法子,又只能去 AndroidManifest文件里找了,找到才发现竟然在C模块里。代码也是又乱又臭,导致出现一大堆bug又不好找,改好一个bug又出现另一个。 整个项目从架构到代码都是又臭又乱,开发人员只是不停地改bug,根本没法做新功能,更别谈扩展了。当时,公司已经有为不同客户定制化app的需求,而现 有的架构完全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我决定重构,搭建一个易维护、易扩展、可定制的项目。
我将项目分为了四个层级:模型层、接口层、核心层、界面层。模型层定义了所有的模型;接口层封装了服务器提供的API;核心层处理所有业务逻辑;界面层就处理界面的展示。几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面展开说明具体的每个层次:
接口层
接口层封装了网络底层的API,并提供给核心层调用。刚开始,为了简单,该层的核心类我只定义了4个:
PostEngine将请求封装好发送到服务器,并对响应结果的json数据转化为Response对象返回。Response其实就是响应结果的json数据实体类,json数据是有固定结构的,分为三类,如下: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每个属性名称都要与json数据对应的名称相一致,否则无法转化。obj和objList用泛型则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具体对象了。
Api接口类定义了所有的接口方法,方法定义类似如下: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实现中将请求参数和返回的类型定义好,调用PostEngine对象进行处理。
接口层的核心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核心层
核心层介于接口层和界面层之间,主要处理业务逻辑,集中做数据处理。向上,给界面层提供数据处理的接口,称为Action;向下,调用接口层向服务器请求数据。向上的Action中定义的方法类似如下:
public void getCustomer(String loginName, CallbackListener<Customer> callbackListener);
这是一个获取用户信息的方法,因为需要向接口层请求服务器Api数据,所以添加了callback监听器,在callback里对返回的数据结果进行操作。CallbackListener就定义了一个成功和一个失败的方法,代码如下: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接口的实现基本分为两步:
需要注意的是,Action是面向界面的,界面上的数据可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调用不同的Api。
后续扩展可以在这里添加缓存,但也要视不同情况而定,比如有些变化太快的数据,添加缓存就不太适合了。
界面层
界面层处于最上层,其核心就是负责界面的展示。
因为公司有为不同商户定制不同app的需求,因此,这里就需要建立多个app的界面,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还好,Android Studio提供了很方便的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主要通过设置Gradle,不同app可以添加不同的productFlavors。
界面层package的定义我也并不按照旧版的功能模块划分,而根据不同类型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包:
其中,activity、adapter、fragment各自都有一个基类,做统一的处理,比如定义了一些共用的常量、对象和方法等。
界面层是最复杂,最容易变得混乱不堪,最容易出问题的层级。所以,从架构到代码,很多东西都需要设计好,以及规范好,才能保证程序易维护、易扩展。后续的文章里将会详细分享下我在这方面的经验。
模型层
模型层横跨所有层级,封装了所有数据实体类,基本上也是跟json的obj数据一致的,在接口层会将obj转化为相应的实体类,再通过Action
传到界面层。另外,模型层还定义了一些常量,比如用户状态、支付状态等。在Api里返回的是用1、2、3这样定义的,而我则用枚举类定义了这些状态。用枚
举类定义,就可以避免了边界的检查,同时也更明了,谁会记得那么多1、2、3都代表什么状态呢。然而用枚举类定义的话,就必须能将1、2、3转化为相应的
枚举常量。这里,我提供两种实现方式:
1.使用gson的@SerializedName标签,比如0为FALSE,1为TRUE,则可以如下定义:
public enum BooleanType { @SerializedName("0") FALSE, @SerializedName("1") TRUE }
2.通过定义一个value,如下:
public enum BooleanType { FALSE("0"), TRUE("1"); private String value; BooleanType(String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String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
通过gson的方式,直接访问TRUE或FALSE就会自动序列化为1或0;如果通过第二种方式,因为没有序列化,则需要通过getValue方式获取1或0。
以上就是最基本的架构了,讲得比较简单,只列了几个核心的东西。并没有进一步去扩展,扩展是下一步的事情了,后续的文章里会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