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3319
  • 博文数量: 22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33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3-01 17:07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5年(1)

2014年(13)

2013年(8)

我的朋友

分类: 云计算

2014-08-25 09:58:39

推荐“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下孕运而生的一种比较合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学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转变。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极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力、信息力和学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年来,我校将“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纳入“五个好学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在实践中交流探索,在反思中研究总结,也收获了教师成长的快乐与成就。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组员有分工,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学习小组应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以4人为一组比较好,一般不超过6人。小组人员确定后,要进行分工,以明确各人的责职。通常一个学习小组内,会设立有小组长、记录员、声控员、汇报员等职务。小组长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探究等活动;记录员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声控员主要负责调控交流时的声量;汇报员的任务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汇总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也可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灵活设立不同的岗位,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使得小组内人人都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孩子们感受到了个体在小团队中的重要性,成就感自然由然而生。 
  如在教授数学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笔者设计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来探讨10+20=30的计算方法,首先是每个组员先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声控员要注意提醒组员控制声音强度,然后由组长归纳整理一共有几种算法,记录员做好记录,最后由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这样的合作交流,使得组内每个成员都掌握了10+20=30的多种计算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二、合作定规则,是学习交流的必要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孩子更自信,往往等不及其他同学发言,就急着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且容易骄傲自满;同组的其他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就轻易获得现成的答案,也容易形成依赖。这样的学习小组,缺乏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事先讲明合作规则。如讨论前,教师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人的任务,各个成员依次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注意倾听,然后才展开讨论或补充纠正。 
  如在分析4+l=5的算理时,小组交流规则是这样进行的:组长:“4+1是怎么算得5的?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约一分钟后)组长问:“大家想好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xx(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xx:“是不是因为4和1可以组成5,所以4+l等于5呀!”“对呀!老师上节课讲4的加减法就是这么讲的!”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同时两个没有发言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组长便请他们说。其中一位学生说:“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算,原来有4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4+l=5的算理。另外一位又补充:“4比5小1,那么4加上一个1不就是5了吗?”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拥有充足的思考、发言、补充、更正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交流按秩序,是开展合作的有力保障 
  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普遍存在不会倾听、不善交流、不想互助、不懂包容等陋习。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由于交流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一)时常强调独立思考的养成。交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前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发现学习中的疑难点,从而带着见解和要解决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二)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组织教学时,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答案,学会欣赏同伴,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教师要告诉学生倾听的几个原则: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下别人发言的要点;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 
  (三)鼓励孩子学会质疑和敢于质疑。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向“权威”说不:在肯定别人观点的时候,要敢于质疑:有疑问,应追问为什么;有不同见解,要敢于提出。 
  (四)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有时不善于表达,他们的发言总是只言片语。有的说话不够简洁,思路不清晰;有的词不达意,偏离主题;有的胆怯,声音不够洪亮。鉴于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启发点拨,多作正面评价并且鼓励学生用手势等体态语言来辅助表达。如在小组讨论中,一些学生总是抢着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们,并督促他们分好工后要遵守合作的规则,不抢别人的发言权,但允许他们指导别人。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则要重视兴趣的激发,鼓励他们从模仿组内优秀同学的发言技巧开始,独立发言,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同伴负责。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小组组员获得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每个人都必须将自己的努力与其他组员的努力结合起来,互相帮助,完成某项任务。 
  (五)培养总结反思的能力。“思维从问题开始,反思从质疑开始”。教师要在学习结束前,让学生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收获,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明确努力的方向。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后,笔者让学生小组交流:我收获了什么?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点评:收获不止是知识内容,还包括小组同学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品质。这样的反思,不光是知识的复习,更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评价成常态,是合作氛围建设的有效措施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成常态是小组合作成功与否的有力保障,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评价,其中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优缺点,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笔者让学生对自己的小组学习进行自评。“我觉得我今天学得很认真,对自己表现很满意。”“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我觉得很快乐。”“这节课,我们小组表现很好。”我们小组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让我知道了以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 (二)同伴相互评价 
  同伴相互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组内学生个体互评,一个是组与组之间互评。 
  组内互评: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重点设计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学生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参与态度、倾听并尊重他人、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等方面作出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品质。同伴的坦诚评价如润滑剂一般,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组际互评: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赛,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组内分工是否明确,个体合作探究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与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热情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热情等。“我的表现你来评,你的表现我来议”,在学生相互评价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统一标准。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完整地看人,才能让他们学会完整地看世界。 
  (三)教师的激励评价 
  第一,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成功就,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对于一向爱动脑筋、合作学习中参与热情高、探究能力强、并善于带领其他成员共同探究的学生,笔者给他们的评价是“你很有想法。”“你在小组中的表现让我们刮目相看,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真是了不起的想法”。……对于那些反应不是很灵活,对自己不是很自信的同学,笔者给他们的评价是“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你能融入同学们的讨论中,老师相信你能学得更好”! 
  第二,对合作状况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发展水平等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间合作状况,教师都要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 
  第三,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应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如教学了《比例尺的意义》后,对合作效果好的小组的评价是:“xx小组讨论得真快,他们组的组长把组员的任务分配得非常好,所以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跟以前比,进步很大,其他小组要向他们学习!” 
  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激励评价等多元的评价,课堂氛围会非常活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尤其明显。 
  总之,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系统性地培养,才能达到目的。 
阅读(26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