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20
  • 博文数量: 7
  • 博客积分: 65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8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1-08 15:24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7)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IT职场

2013-07-17 10:33:19


陳文茜---文茜的百年驛站『或許他只想當個江邊老人』

或许他只想当个江边老人(陈文茜)


七百年前的江水仍在,七百年前的道人却早已死了。然而七百年前的故事,始终完不了,永远有著续篇。 

 中国绘画史上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前八分之一《剩山图》,与后八分之七《无用师卷》,六月一日起终于相隔三百五十年后,在台北合璧展出!台北故宫依限展品内规,展期仅维持两个月。七月底,也就是两个月后,一幅完成于七百年前的千年稀有国宝画作,将再度展开劳燕分飞的旅程;《剩山图》回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留存台北故宫库房。(编辑:) 

 它们上回合璧,竟已是三百五十年前的往事! 

 《富春山居图》静悄悄在元代无人知晓的画家手中完成,一路随时间更迭名气愈来愈大;等过了明,越历清,惊心动魄的朝代一个个灭了……,终于七百年后,一些难以想象的连结,一个不够浓厚的因缘;千年名作先是断裂,终此聚首。 

 但也仅仅六十天后,此图将再次走上分离之路;属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注定完不了。



陳文茜---文茜的百年驛站『或許他只想當個江邊老人』

    《富春山居图》在东方画作史、甚至世界绘画史上拥有崇高巨作地位,来自三项非常特别的因素: 

 第一,它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四十岁之前,他的人生追求的是身分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改变他人生境遇的不是任何大时代的文化潮流,而是被长官牵连下狱,牢坐了十年,罪名也不如苏东坡令人同情,颇不高尚的贪腐之罪。五十岁黄公望出狱,转身成了道士;隐居民间长达三十多年。松花江畔一位后代才知晓的伟大画家日日摆摊,干一个一点也不体面的职业,卖卜为生。 

    但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程,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跳出了中国山水画作的框架;近山线条洗练,远山淡墨渲染;七百公分长卷,画尽老庄道学的哲理。《富春山居图》山势或天长地久,江水或随意率性,几只鸭游水间,笔触有若简单的「乙」字横扫而过,樵夫、钓客流连江边,不知是为了工作,还是只想偷点闲逸宁静的垂钓。历经人生浮沉起落,黄公望对世间沧桑,既无爱恨,也无执著。因此《富春山居图》成了一本绘图式的哲学之理,江水几湾,雷雨滂沱,树石迎风,一切无痕。它从来不只是一幅长卷画,而是人生启迪的哲理;这与西方最著名的画作梵高燃烧年轻生命、高更纵情大溪地截然不同;也使《富春山居图》成了东方世界七百年来,无人可超越,绘画竟达哲学境界的伟大作品。 

  《富春山居图》从完成的一刻,通经卜卦的黄公望已预言此画未来命运将「巧取豪夺」。黄公望为完成此作,据蒋勋老师考证,在富春江待了五至六年左右;八旬的黄公望业已领悟人生纵有回荡,但勿须执著;从起始至死亡终结,一段因缘罢了。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号「无用」,他则自称「大痴」。师弟无用看透不了人生,急着想取历史巨作,「大痴」僧人公元一三五○年于画末落款题跋,「暇日于南楼援笔……兴之所至,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古夺字)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落款那一年「庚寅」,从此有关此图的故事,不断于不同的庚寅年出现转折;而且凡想巧取或豪夺者,正如「大痴」预言,终难究其全貌矣。 


陳文茜---文茜的百年驛站『或許他只想當個江邊老人』


 无用师弟一毛钱没付取得了《富春山居图》,死后他的后代将之变卖。《富春山居图》走入明代,名气愈来愈大;历经多位大画家收藏,也从此开启世界绘画史上少见坎坷传奇的收藏故事。 

 明代成化年间,大画家沈周曾短暂收藏此画,后被诈取骗走;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当时的《富春山居图》已脱离高僧尽兴之作的地位,而是人人想取得巨作珍爱之物。凡画坛后学,皆以黄公望为元代山水美学之首;每获此画者,皆不断临摹,甚至对著画高呼「吾师乎!吾师乎!」 

   大画家董其昌因生活困难,为此图做了一件关键性的大事,把它典当给富人吴达可;但终生赎不回。《富春山居图》今日所以裂成两段,即因董其昌典当的吴家流传至第三代,碰到了痴画疯子吴问卿。临终前竟遗言,将此画「火殉」。吴问卿生前爱此画,除为其打造一间「富春轩」特别供奉外,据传睡觉抱著它,饮食望着它。枕旁桌边,一幅高僧本无痕、无用、无求的巨作,从此走上爱执癫痴的悲剧命运。根据记载,吴问卿在明代覆亡之际,还曾光著脚带著这张手卷躲入山中避难。清顺治年间吴问卿临死前遗言「火殉」,断气片刻,《富春山居图》大卷被丢入了熊熊火光;山与江从此断离。吴一阖眼,识货的侄子从火中把富春长卷抢救出来。当时文坛已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王羲之的《兰亭》相提并论,所谓国之二宝。历史巨作虽未烧成劫灰,却从此分割。图首启承之挺拔大山,从此成了孤独的剩山;后八分之七蜿蜒山陵的江水、松林、趣乐、闲逸、宁静、樵夫、垂钓者,……一一与孤挺的剩山告别。吴问卿火殉《富春山居图》之年,正是公元一六五○年;屈指一算,又是巧合;那一年也是庚寅年,断离之后,两幅画一起隔年卖入民间,从此竟三百六十年未再聚首;直至二○一○年温家宝拍板浙江博物馆所藏《剩山图》无条件与台北故宫后八分之七《无用师卷》合璧;二○一○年,也是庚寅年。 


   《富春山居图》最后一个传奇,在清乾隆年间进入高峰。酷爱藏画收画的皇帝,下召臣子,普寻《富春山居图》。了不起的黄公望冥冥之中,闹了皇帝一个大笑话。公元一七四五年,等了十年的乾隆拿到了一幅伪作,大乐不已,上下盖满了皇上的章及密密麻麻的题跋。第二年,真正的画出现了。这两幅图均是原图的后八分之七,少了剩山之首。别说宫廷监赏家,连我去年在台北故宫阅图时,都一眼看出真假。一幅矫揉匠气,一幅浑然天成。爱面子的皇帝不肯承认自己丢人,只好饶了黄公望的真迹,没盖章,没题丑陋又密麻的跋。全图除大臣梁师正以楷书撰写其画虽伪,「但画格秀润可喜」。于是,黄公望一个落寞下狱的道士,做不成官的元代文人,到了清代,竟戏弄了皇帝,仙风道人超越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百五十年的离散,又称大痴画卷的历史巨作,二○一一年六月一日起,将在一个黄公望不曾知晓的外双溪旁台北故宫合璧展出。乾隆无法再世,即使权纵天下,他一生始终无缘见到《富春山居图》前后合璧的全貌。 

 无用、巧取、火殉、离散、豪夺……聚首。流离七百年岁月,然后再次命定分离……,又是一段新的凄凉调,开始谱曲。黄公望在乎吗?我彷佛听闻远山传来一名道士的笑声,震声三尺。道士正搭著船,犹如七百多年前的那位仙人,船尾绳绑一只酒坛;登岸时,才发现绳已断,酒坛已沉。水粼粼,夜冥冥,富春江水此刻是幽情,是恋情,是悲情,也是天才的奇情。道士结了语:此趟旅途,该来,也不该来。 

(编辑:)

陳文茜---文茜的百年驛站『或許他只想當個江邊老人』





阅读(130)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开启梦想

下一篇:选择爱情就是选择未来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