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1667
  • 博文数量: 37
  • 博客积分: 785
  • 博客等级: 军士长
  • 技术积分: 724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2-11-22 14:18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31)

2012年(6)

我的朋友

分类: 信息化

2013-09-06 14:07:15

 东太湖位于太湖东南隅(30058'-31007'N; 120025'-120035'E),与西太湖之间以狭窄的湖面相通,总长度27. Skm,最大宽度9.Okm,总面积131km',平均水深不到1.2m,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草型浅水湖泊,也是我国最早开展产养殖渔、的湖泊之一.1990年以来,东太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至2007年养殖面积达11345.34hm',占东太湖总水面的85.30%'}.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加大,;高强度的养殖造成了水体有机质污染的加剧并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后,东太湖的网围养殖也成为水污染关注的焦点,在取缔太湖敞水区网围养殖的同时,逐渐压缩东太湖养殖规模成为太湖渔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木文通过对东太湖不同养殖密度和规模网围养蟹区养殖状况与环境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养殖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湖泊环境的影响,以探索在保持良好湖泊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发利用草型湖泊渔业资源的合理方式;同时针对东太湖的水环境现状,提出了东太湖的渔业发展最大规模.

  材料与方法

  1.1养殖区选择

  针对东太湖常规养殖大闸蟹放养密度为6000-7500/hm'的特点,在东太湖东菱咀选择养殖密度为6000/hm' ,单个网围面积为2.33hm'A;在菱白港选择养殖密度为7500/hm' ,单个网围面积为1.47hm'B;放养密度为10500/hm' ,单个网围面积为0.27hm'C.因所选择的养殖区所处水域环境条件不同,木文在分析养殖对环境影响时不考虑水域环境木身之间的差异.

  1.2采样时间与采样点分布

  实验自20073-12月,每月中旬采样,为使采集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每个养殖区内设多个采样点.其中在A, B网围区以间隔100m的距离设3个采样点,在C区以间隔SOm的距离设2个采样点.另外在东太湖敞水区设样点D,试从环境角度和养殖区作比较(1).

  1.3环境因子分析项目

  物理指标:透明度(}gD)、溶解氧ADO);化学指标:总氮(TIC、总磷}TP}氨氮(}4十一N)、亚硝态氮(NOo--N)、硝态氮(N03--N) ,磷酸根((POa3 -P)、总有机碳(TOC);底质指标: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

  生物指标: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饵料营养盐指标:玉米、小麦、水生植物总氮和总磷;分析方法:水样、底泥样和生物样品分析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f?l饵料样品分析参考《土壤农化分析》[3].

  2结果与分析

  2.1养殖对象生长状况和经济效益分析

  比较各养殖区的大闸蟹平均规格、产量和回捕率(1).A区最高,B, C区大闸蟹规格一致;回捕率A>B>C;大闸蟹每公顷产量C>B>A.比较各养殖区资金投人/产出情况(2),单位面积资金投人及获得利润C>B>A.分析表明,大面积低密度养殖方式有利于提高成蟹的规格和回捕率;小面积、i高密度养殖方式有利于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利润.

  2.2不同养殖密度养蟹区氮磷收支比较

  木文所作的不同养殖密度养蟹区氮、磷收支比较是建立在固体物质基础上的,并不考虑其对水体的影响养殖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具有大量分支和复杂的微循环[[a],木文米从微观角度人手获取各分支的氮磷转化,而是根据氮、磷在不同有机体中的含量[5-6],以及对部分饵料所做的营养盐分析,来估算养殖全过程中投人/产出的有机体所含的氮、磷量(3).分析表明,3个养殖区外源氮、磷在湖泊中均产生积累.

  A,B,C各区每产出lkg大闸蟹造成湖区氮累积量为0.24kg , 0.33kg0.30kg;磷累积量为0.043kg , 0.059kg0.051kg.比较来看,A区单位产量大闸蟹给湖区造成的氮、磷累积量最小;而中等养殖密度B区单位产量大闸蟹产生的氮、磷污染量最大.

  2.3研究区环境状况比较

  2.3.1水体理化环境因子比较水体理化指标比较来看(4),敞水区水体DO最高> P043P和十一N也最低.养殖区比较来看>CTP , P043 -P , NH4十一N , NOD--N , TOC浓度均最高,A区最低.网围区溶解氧含量较敞水区低与养殖对象呼吸耗氧以及排泄物中的耗氧有机物质分解矿化作用有关-81.敞水区由于水域开阔,人为影响小,大气复氧量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产氧量高于养殖区,因而溶解氧含量高.从养殖区水体氮污染组成来看,无机氮中NH4十一N所占比例较高,均达到60%以上,说明水体受含氮有机物污染较严重,这主要来自养殖对象的分泌和排泄.

  2.3.2底质环境因子比较底质指标变化来看(2),在监测期内养殖区底质TN , TPOM的变幅分别为1.45-5.0, 0.52-2.06, 24.95-85.808/kg;敞水区底质的变幅分别为1.05-1.69, 0.45-0.62, 18.24-29.21g/kg,养殖区底质营养盐含量高,显然是由于投饵米能被大闸蟹有效利用而沉积及大闸蟹在底层的活动影响所致.

  2.3.3水生植物比较养殖区水生植物种类较单一,优势种为金鱼藻(Ceratopllum demersum)、伊乐藻(Elodea nuttalli)和狐尾}}(Myriophyllum spicatum).敞水区水生植物种类较丰富,除上述3种水草外,还分布有苦草(b'allisneria spiralis)、轮日f一黑}}(Hydrilla verticallata)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ianus).水草是大闸蟹的主要食物之一,食性分析表明,水草在大闸蟹食物中出现率可达60%以上[f}l.同时种植水草还能保持水质清新、减少病害、提高成活率和保持大闸蟹健康色泽[ion.比较各养殖区水生植物生物量(3),养殖初期水草生物量相同,经过一个养殖周期后C区水草生物量较A, B区有明显的减少.

  2.3.4底栖动物比较采集到底栖动物16种,包括水生昆虫类的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和蚌蟒目(Ephemerida);寡毛类的水丝}3}(Limnodrilus hoffmeistei),中华颤叫(Rhyacodrilus sinicus)、尾鳃叫(Branchiuraso-weri)和扁舌蚌(Gtossiphonia complanata);软体动物类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olbra)}(Bithynia fuchian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纹沼螺(Parafossarulosstrialulus),懈豆螺(Bithynia misella),圆扁螺(Hippeutiscantori) ,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河},}},(Corbiculauminea);甲壳动物类的钩虾(Gammarus sp.).分布来看(5),水生昆虫和寡毛类资源量C>B>A>D区,软体动物资源量D>B>A>C.养殖区比较来看,C区寡毛类资源量最高,可能与该区高密度投饵和大闸蟹粪便的排泄导致水体总磷浓度高有关.研究表明,磷对底栖动物是个最重要的限制因素[[1l]. C区软体动物资源量最低,与C区高密度大闸蟹养殖对其摄食强度大有关,同时高密度放养的大闸蟹还可通过对水草的破坏而间接影响小型螺类栖息和繁殖.

  3讨论

  3.1东太湖网围养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太湖网围养殖业主要集中在东太湖,始于1984.初期仅局限在西北沿岸菱白港至鸡山港一带,主要以草蝙鱼为主,主要利用湖泊中的水草资源并适当投喂少量精饲料,这一阶段注重养殖规模和效益,养殖面积由几十亩到上千亩,后处于相对平稳发展状态[13].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对水产品需求的改变,网围养殖开始逐步追求品质的提高.1991年东太湖开始进行围网养蟹,由于经济效益较高,很快被推广,养蟹的方式也由粗养转为高产精养[14].网围养蟹业发展也促使养殖规模不断增加,目前东太湖除了航道和太浦河口泄洪区外,几乎没有空闲水面.东太湖目前的养蟹方式普遍应用投饵单养方式.投饵养殖的大闸蟹规格较大、经济效益高,但由于大闸蟹对饵料利用和转化率低,饵料系数高,将造成大量饵料剩余;同时密集网围使得湖水流速减慢,水体的环境容量减小,从而造成水质恶化[14-15].谷孝鸿等.研究表明,在投饵情况下,每生产lkg大闸蟹平均要向湖中净输人氮0.17kg,0.038kg;网围养殖区水体总氮、氨氮和总磷分别比对照区高219% , 300%162%.网围养殖也促使沉积物表层的营养盐发生变化,自1980年之后11年来,东太湖总氮和总有机碳分别增长了0.835.93}ls}.对各养殖区氮磷收支分析表明,投饵单养大闸蟹,三种养殖模式均会造成外源氮磷在湖泊的累积,并对水体造成污染;养殖活动能大量消耗水体溶解氧,并且养殖区底质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区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种类和生物量与非养殖区比较也具有明显差别,养殖区水生植物受人为影响很大,种类单一;养殖对象对软体动物的捕食使其资源量减少,同时湖底表层沉积物污染加重,使得耐污染的水生寡毛类和昆虫幼虫密度上升.网围养殖对东太湖水环境产生的危害对其渔业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既要发展渔业又要保护好水质,是当前东太湖可持续渔业发展的立足点,而研究改善东太湖水环境前提下的养殖模式优化则是当务之急.

  3.2东太湖养殖模式优化及其实施

  东太湖养殖模式优化首先应考虑的是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其次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各养殖模式氮磷收支角度分析,大面积低密度的养殖模式A区,大闸蟹单位产量产生的氮磷累积量最小,同时水环境状况也优于其它养殖模式.从大闸蟹品质和回捕率角度分析,由于养殖密度低,大闸蟹对饵料和生存空间竞争压力小,疾病控制较容易,因此A区成蟹规格和回捕率也较高.从经济效益来看,小面积、高密度的C区养殖模式由于单位面积大闸蟹产量高,单位面积获得经济利润也最高.但是,C区养殖模式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不符合模式优化的首要条件.从养殖区环境和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A区所采用的养殖模式较好.但是这种养殖模式仍对湖泊造成外源氮磷累积,因此必须改善原有的养殖方式.应充分利用东太湖天然饵料资源,减少人工饵料投喂,并提倡养殖户使用低污染的渔业饲料.由于在摄食过程中从根部咬断沉水植物,易导致植株残体漂起口,若植物残体滞留在湖中将增加湖内营养盐的累积.因此,要适时收获水草以转移出湖泊内过剩的营养盐.为提高水草利用率,还可以套养草

  鱼实行蟹鱼混养的养殖方式.研究表明,大闸蟹与草鱼在食物和栖息环境上的生态位不重叠,两者可以很好地生存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且蟹鱼混养还能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f?41.针对东太湖目前网围养殖方式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对现有的养殖模式进行调整,以高效优质的养殖模式代替旧的养殖方式,以期获得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3.3东太湖适宜的养殖面积和布局

  目前东太湖养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总养殖面积过大,养殖布局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和水面严重浪费,因此养殖的总量控制和合理布局十分重要[‘}.根据网围养殖氮、磷平衡规律:在维持湖泊外源污染物投人产出平衡的条件下,网围养殖投人的外源氮、磷量应不超过产出量.东太湖目前的养殖方式造成外源氮、磷的增加,则增加的营养物质需收割含有相当营养物质量的水草带出水体.根据东太湖网围养蟹饲料消耗及氮的产投比情况①(6),每生产大闸蟹多投人的氮量一投人商品饲料氮量一蟹的氮量,得:0.1704-0.0349=0.1335kQ,则另需收获的水草量c=0.1335/水草平均含氮量,得。=39.85kg.设想草型湖泊水草生产量和网围养蟹水草消耗量相等,得出公式:

  其中,T为水草分布区总面积;>Y为网围养蟹面积;;p为可利用水草单位面积净生产量;a为单位面积大闸蟹产量;b为每产出lkg大闸蟹实际投人水草量;‘为每生产lkg大闸蟹另需收获的水草量.东太湖目前的水草分布面积T13200hm',水草生物量为34200kg/hm',单位面积年生产量p49650kg/hm',大闸蟹公顷产量。以600 k,则每生产lkg大闸蟹实际耗草量b[(49650X2(34200X1)] / 600=222.Skg.

  将上述有关数据代人公式((2),得y=3165.2hm'.即东太湖网围养蟹适宜面积为3165.2hm',网围养蟹与东太湖面积比为1:4.2.同时、网围养殖区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泄洪洪道和航运通道、并与自然保护区合理分配剩余水面.

  4结论

  (1)研究认为,东太湖人工投饵单养大闸蟹的养殖方式,会造成水体氮磷营养盐累积,对水体造成污染.其中大面积低密度养殖模式A单位产量大闸蟹产生的氮磷累积量最小,同时A区水质、底质和水生生物状况和产品质量也优于其它养殖区.从养殖区环境和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认为A区所采用的养殖模式较好,建议东太湖实施优化河蟹养殖的适宜密度和面积为6000/hm'2.33hm'左右.

  (2)目前东太湖养殖方式仍需要改进,应尽可能利用湖泊天然饵料资源,减少外源性饵料投喂,并提倡使用低污染的渔业饲料;同时要适时收获水草以转移出湖泊内过剩的营养盐.为提高水草利用率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套养草食性鱼类实行蟹鱼混养的养殖方式.针对东太湖养殖面积过大和布局不合理现状,认为东太湖即东太湖网围养蟹适宜面积为3165.2hm';网围养蟹与东太湖面积比为1:4.2.同时,网围养殖区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泄洪洪道和航运通道,并与自然保护区合理分配剩余水面. 大闸蟹团购

阅读(24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