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0)
分类: PHP
2012-10-18 13:08:05
“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
“要种一万亩红高粱,赔本也要种”
“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这豪气冲天,官腔十足的话,是莫言家乡政府领导范珲对莫言父亲说的话。
莫言在回答央视记者“你幸福吗”时说:“我现在压力很大,忧心忡忡,能幸福么?”
现在,莫言将面临更大的来自家乡政府的压力,也必将更加忧心忡忡!
人士从范某那了解到,将投资6.7亿元打造“红高粱文化”旅游带,包括种植一万亩红高粱,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莫言,以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文学风格,而成为首个获得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无疑值得全中国人民的真心祝贺。毕竟,这是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最大最高的殊荣。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他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传奇”。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红高粱家族》曾被张艺谋改编拍成电影《红高粱》,红极一时,并获取当时世界电影大奖。
而今,原作者莫言再摘诺奖,双奖效应之下,无庸违言,“红高粱”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一个“香饽饽”。对莫言家乡山东高密而言,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可以这样说,莫言生在红高粱之乡,莫言靠红高粱成了名;红高粱之乡高密,现在也靠莫言的获奖而出了名。莫言和红高粱已经成为高密的文学地标。
借着张艺谋的名气,借着莫言的殊荣,借着红高粱的家乡,打造一个“红高粱文化”旅游带,本亦无可厚非,但是,观之当地政府之狂热,之豪气,之大手笔,之无庸置疑,本人觉得还是慎重一点为好,还是从实际出发为好,切不要因仓促上马而最终让“忧心忡忡”纠缠莫言一生!
高密,是红高粱之乡不假,莫言笔下之红高粱摇曳多姿、富于浪漫亦令人神往,但时至今日,莫言笔下一望无际的“红高粱之海”早已不复存在。高密,也早已不再把种植红高粱作为农民致富的唯一手段,就是每斤补贴一元也无农民再愿种植了。试想,如果要打造“万亩红高粱文化景点”,政府单这一项首先每年便要损失一千万。“赔本也要种”,究竟又能硬撑几年呢?何况,红高粱仅是一种农作物而已,真正成可观可赏可叹之“景点”的时间极其短暂,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景可观可赏的。
所以,考虑农民之经济效益,考虑政府之动用精力,考虑政府之年年千万补贴,考虑景点未来之吸引力,这“万亩红高粱文化景点”能轻易言“打造”么?如果眼睛只盯“红高粱”,脑海只限“红高粱”,而不顾其他,那么,景区建成之日,红高粱迎风摇曳之时,便是农民返贫、怨声载道之时,便是游客零星、游兴尽失之时,便是众人迁怒于高密政府,迁怒于莫言之时。这,决非危言耸听,明知不可为,宁愿亏损千万来硬为,必酿恶果!
再者,莫言之所以获取诺奖,全凭其作品展示的思想内涵与其文学表现手法,与作品描写的景物固然有联系,但决非首要条件,更不是唯一标准。如果因莫言获奖,而觉得一荣俱荣,把莫言笔下的“红高粱”作为高密经济社会发展的灵丹妙药,寄托于“红高粱文化”旅游带来拯救高密的旅游市场,则未免过于简单和肤浅。连高密市旅游局局长也说:“高密不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没有山水,一马平川。和周围县市的旅游相比,没有突出特色。主打民俗游,很难吸引大量游客。”难道,莫言获奖,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就是“天大的利好”了?莫言,只是一个文学家而已,他决不是拯救高密旅游市场的神仙。
至于把莫言旧居改造,作为旅游与文化结合的一个典范,现时也或许尚早。莫言现年才57岁,目前仍处于旺盛创作的年龄,现在也正在创作多部作品,且他长期惯于在家乡用手用笔写作,如果将其家乡旧居早早的开辟为旅游之地,6.7亿的“红高粱文化”旅游带的投入,势必左右和干扰莫言的工作和生话,影响和分散他的潜心、静心创作,使他疲于各种无法推辞的应酬。一个时代的伟大作家或许从此以后便会因旅游的商业气息而没了创作灵感,甚至中断写作,凐没于芸芸众生之中也未可知也。
人士了解到“红高粱文化”,现时确是莫言家乡的一个“香饽饽”,但是,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旅游、文化之关系,既能从莫言获诺奖中抓得商机,又能促使当地社会、经济、旅游得以发展,是值得一番深思和熟虑的。希望莫言家乡政府在决策之时,多作调查研究,权衡利弊,量力而行,切勿因“红高粱”延伸之电影、文学获取双奖而冲昏头脑,一时发热,搞出一个虎头蛇尾的形象工程或所谓旅游带来,不但政府形象受到损失,也会殃及莫言,害了莫言,到时后悔则已经晚矣。
毕竟,中国出来一个诺奖者不易,慎之啊,莫言家乡之当政者!
来源:呼和浩特墙体广告
呼和浩特墙体广告公司
墙标广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