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91370
  • 博文数量: 207
  • 博客积分: 1743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2044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2-08-20 14:3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07)

文章存档

2016年(24)

2015年(10)

2014年(50)

2013年(45)

2012年(78)

分类: LINUX

2012-12-20 09:44:34

本文不打算详细探究spin_lock的详细实现机制,只是最近对raw_spin_lock的出现比较困扰,搞不清楚什么时候用spin_lock,什么时候用raw_spin_lock,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
声明:本博内容均由http://blog.csdn.net/droidphone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1.  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
我们知道,临界区是指某个代码区间,在该区间中需要访问某些共享的数据对象,又或者是总线,硬件寄存器等,通常这段代码区间的范围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临界区内需要对这些数据对象和硬件对象的访问进行保护,保证在退出临界区前不会被临界区外的代码对这些对象进行修改。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时,我们需要使用临界区进行保护:
  • (1)  在可以抢占(preemption)的系统中,两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个对象;
  • (2)  线程和中断同时访问同一个对象;
  • (3)  在多核系统中(SMP),可能两个CPU可能同时访问同一个对象;
2.  自旋锁(spin_lock)
针对单处理器系统,对第一种情况,只要临时关闭系统抢占即可,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preempt_disable();  
  2. .....  
  3. // 访问共享对象的代码  
  4. ......  
  5. preempt_enable();  

同样地,针对单处理器系统,第二种情况,只要临时关闭中断即可,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local_irq_disable();  
  2. ......  
  3. // 访问共享对象的代码  
  4. ......  
  5. local_irq_enable();  

那么,针对多处理器的系统,以上的方法还成立么?答案很显然:不成立。

对于第一种情况,虽然抢占被禁止了,可是另一个CPU上还有线程在运行,如果这个线程也正好要访问该共享对象,上面的代码段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对于第二种情况,虽然本地CPU的中断被禁止了,可是另一个CPU依然可以产生中断,如果他的中断服务程序也正好要访问该共享对象,上面的代码段也一样无法对共享对象进行保护。

实际上,在linux中,上面所说的三种情况都可以用自旋锁(spin_lock)解决。基本的自旋锁函数对是:
  • spin_lock(spinlock_t *lock);
  • spin_unlock(spinlock_t *lock);
对于单处理器系统,在不打开调试选项时,spinlock_t实际上是一个空结构,把上面两个函数展开后,实际上就只是调用preempt_disable()和preempt_enable(),对于单处理器系统,关掉抢占后,其它线程不能被调度运行,所以并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除非中断的到来,不过内核提供了另外的变种函数来处理中断的问题。

对于多处理器系统,spinlock_t实际上等效于内存单元中的一个整数,内核保证spin_lock系列函数对该整数进行原子操作,除了调用preempt_disable()和preempt_enable()防止线程被抢占外,还必须对spinlock_t上锁,这样,如果另一个CPU的代码要使用该临界区对象,就必须进行自旋等待。

对于中断和普通线程都要访问的对象,内核提供了另外两套变种函数:
  • spin_lock_irq(spinlock_t *lock);
  • spin_unlock_irq(spinlock_t *lock);
和:
  • spin_lock_irqsave(lock, flags);
  • spin_lock_irqrestore(lock, flags);
我们可以按以下原则使用上面的三对变种函数(宏):
  • 如果只是在普通线程之间同时访问共享对象,使用spin_lock()/spin_unlock();
  • 如果是在中断和普通线程之间同时访问共享对象,并且确信退出临界区后要打开中断,使用spin_lock_irq()/spin_unlock_irq();
  • 如果是在中断和普通线程之间同时访问共享对象,并且退出临界区后要保持中断的状态,使用spin_lock_irqsave()/spin_unlock_irqrestore();
其实变种还不止这几个,还有read_lock_xxx/write_lock_xxx、spin_lock_bh/spin_unlock_bh、spin_trylock_xxx等等。但常用的就上面几种。
3.  raw_spin_lock
在2.6.33之后的版本,内核加入了raw_spin_lock系列,使用方法和spin_lock系列一模一样,只是参数有spinlock_t变为了raw_spinlock_t。而且在内核的主线版本中,spin_lock系列只是简单地调用了raw_spin_lock系列的函数,但内核的代码却是有的地方使用spin_lock,有的地方使用raw_spin_lock。是不是很奇怪?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2004年,MontaVista Software, Inc的开发人员在邮件列表中提出来一个Real-Time Linux Kernel的模型,旨在提升Linux的实时性,之后Ingo Molnar很快在他的一个项目中实现了这个模型,并最终产生了一个Real-Time preemption的patch。
该模型允许在临界区中被抢占,而且申请临界区的操作可以导致进程休眠等待,这将导致自旋锁的机制被修改,由原来的整数原子操作变更为信号量操作。当时内核中已经有大约10000处使用了自旋锁的代码,直接修改spin_lock将会导致这个patch过于庞大,于是,他们决定只修改哪些真正不允许抢占和休眠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只有100多处,这些地方改为使用raw_spin_lock,但是,因为原来的内核中已经有raw_spin_lock这一名字空间,用于代表体系相关的原子操作的实现,于是linus本人建议:
  • 把原来的raw_spin_lock改为arch_spin_lock;
  • 把原来的spin_lock改为raw_spin_lock;
  • 实现一个新的spin_lock;
写到这里不知大家明白了没?对于2.6.33和之后的版本,我的理解是:
  • 尽可能使用spin_lock;
  • 绝对不允许被抢占和休眠的地方,使用raw_spin_lock,否则使用spin_lock;
  • 如果你的临界区足够小,使用raw_spin_lock;
对于没有打上Linux-RT(实时Linux)的patch的系统,spin_lock只是简单地调用raw_spin_lock,实际上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打上这个patch之后,spin_lock会使用信号量完成临界区的保护工作,带来的好处是同一个CPU可以有多个临界区同时工作,而原有的体系因为禁止抢占的原因,一旦进入临界区,其他临界区就无法运行,新的体系在允许使用同一个临界区的其他进程进行休眠等待,而不是强占着CPU进行自旋操作。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内核的版本已经是3.3了,主线版本还没有合并Linux-RT的内容,说不定哪天就会合并进来,也为了你的代码可以兼容Linux-RT,最好坚持上面三个原则。
阅读(1577) | 评论(0) | 转发(1)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