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比HTTP1.0多了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1.支持长连接(connection: keep-alive)
HTTP1.1之前,Server处理完浏览器的请求后会立即断开连接。每次浏览器申请一个资源的时候都需要建立一个连接,而一个页面往往包含了很多资
源,图片、CSS文件、脚本文件,Flash文件等,所以每次用户打开一个页面需要浏览器和Server建立很多连接,进而耗费很多资源,速度慢。
HTTP1.1引入了长连接的机制,在长连接模式下浏览器下载一个页面时,服务器段并不断开链接直到页面的所有资源都下载完毕。这种机制的引入减少很多用
户浏览网页时建立连接和关闭连接的损耗,增加了互联网的浏览效率。
浏览器请求没有发送完毕前,所有HTTP请求的头部都带有这个标识:
connection: keep-alive
这个时候Server应该一直接收这个流,不断处理流中的HTTP请求,不能断开连接。
直到最后一个请求,浏览器发送的HTTP请求的头部带有这个标识:
connection: close
Server读取完本请求后,不再读取这个连接中请求流中的数据,断开连接。
2.分块模式传输数据(transfer-encoding:chunked )
在长链接上,服务器可能会给浏览器发送一个包含多个资源的字节流应答,浏览器也有可能在请求流中携带多个资源。请求和应答时,必须在包头中说明本包的字节
数,这样接收者能够根据这个值截断流读取有效数据。而实际情况是,服务器和浏览器在组包的时候并不能确切得知道本包的字节数。比如,Servlet在应答
请求的时候,并不必须等到所有事务处理都完成,而是可以先返回准备好的几个字节,等其他事务处理完了再返回这些迟到的事务产生的数据。这种情况需要让接收
者知道如何截取数据,如果包头没有包的字节数数据的话。在HTTP1.0时代,服务器端只好把 content-length
字段留空,然后继续返回字节流。数据发送完成后,简单关闭连接,在结尾处加一个-1表示文件流结束了。HTTP1.1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头字段
transfer-encoding:chunked
来标识本次流传输是分块进行的,每一块的长度以16进制的形式写在块头,回车符之前。每次以分块模式传输的数据,最后一块的的字节数为0。下面是一个例
子,该流总长度为38字节,分两块发送,第一块长度是29字节,第二块长度是9字节:
"I'm as helpless as a kitten up a tree." ,发送的流是下面这个样子:
1D\r\n I'm as helpless as a kitten u 9\r\n p a tree. 0\r\n
3.使用100-continue请求服务器能力反馈
HTTP1.1允许客户端在发送请求包的报文体之前发送报文头使用100-continue来等待服务器的反馈,确认是否允许发送该请求报文的报文体。这
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客户端准备发送一个冗长的请求给服务器,但是不确认服务器是否有能力接收。如果没有得到确认,而将一个冗长的请求包发送给服务器,然后包
被服务器给抛弃了,这种情况挺浪费资源的。一旦服务器收到100-continue的请求头,如果此时能够处理该请求,立即给客户端返回
HTTP/1.1 100 Continue 加两个回车符,这时服务器端可以继续读取该请求流了。
阅读(4262) | 评论(0) | 转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