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2-08-01 10:29:08
最初发展形成的有类寻址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了 256 个网络的限制问题。而十年之后,IP 地址空间再度面临快速耗尽的危险,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IETF(Internet 工程工作小组)引入了 CIDR(无类域间路由)技术,使用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来节省地址空间。
通过使用 CIDR 和 VLSM,ISP 可以将一个有类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从而分配给不同的客户使用。随着 ISP 开始采用不连续编址方式,无类路由协议也随之产生。比较而言:有类路由协议总是在有类网络边界处总结,且其路由更新中不包含子网掩码信息。无类路由协议则在路由更新中包含 子网掩码信息,并且不需要执行子网总结。
如果不是先后采用了诸多新技术,如 1993 年的 VLSM 与 CIDR (RFC 1519)、1994 年的 NAT(名称地址转换)(RFC 1631) 以及 1996 年的“私有地址”(RFC 1918),IPv4 的 32 位地址空间现在可能已经耗尽。
有类IP寻址:
在 1981 年发布的最初的 IPv4 (RFC 791) 规范中,制订者建立了类的概念,为大、中、小三种规模的组织提供三种不同规模的网络。使用特定格式的高位将地址分类为 A、B、C 三类。高位是指 32 位地址中靠近左边的位。(在A类里保留:127.0.0.0到127.255.255.255用于循环测试,0.0.0.0用于表示所有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