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采用FHS标准作为自己文件系统结构,以“/”为根目录,其它的文件系统都可以作为“/”下面的一级子目录来挂载(mount)。常见的文件系统有:
/boot:启动时加载内核所需的文件;
/bin:shell最基本的命令,命名来自binary二进制文件,但是一般也包含了各种可执行脚本文件;
/sbin:shell最基本的系统工具;
/dev:计算机各种设备文件目录;
/etc:各类软件的配置文件;
/etc/init.d:内核加载后需要执行的守护进程,作为运行级别做符号链接时的源;
/etc/X11:X Window系统的基本配置文件;
/lib:内核模块以及各类最基本的库,包括libc,libutil等等;
/mnt:其它文件系统的挂载点,例如vfat等文件系统一般都挂载在这个目录下;
/root:超级用户的主目录;
/var:可变数据的顶级目录;
/var/log:系统与应用程序的日志;
/var/lib:应用程序的各类可变的状态数据,例如数据库,cvs的配置等;
/var/mail:用户的邮箱;
/opt:附加的应用程序,例如那种打包为tar.gz,解压就可以运行的软件,一般放到这个下面;
/tmp: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临时文件;
/home:用户主目录一般被挂载到这个目录下面;
/usr:用户共享数据,一般为静态数据,设置为只读不会影响系统运行;
/usr/bin:各类用户应用程序的基本路径;
/usr/sbin:各类用户实用工具的基本路径;
/usr/lib:各类应用程序所需的库以及编程库;
/usr/include:用于开发的各类C头文件;
/usr/local:本地使用的各类程序等,不会受系统升级影响;
/usr/src:源代码放置于此目录下;
/usr/share:共享的各类软件配置数据;
/usr/share/doc:用户手册的根目录;
/usr/X11R6:X Window系统的基本可执行文件与库
/proc:系统信息,大部分为纯文本文件。
/proc下面包含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的状态信息
cpuinfo:系统CPU的信息,包括各类参数。
cmdline:加载内核时使用的命令行;
uptime:系统加载后流逝的秒数,以及其中CPU处于空闲状态的秒数;
version:内核版本的各种信息,包括编译的时间与源代码被编译的次数等等;
filesystems:可挂载的文件系统类型,第一列显示nodev表示当前机器硬件上不存在此文件系统;
devices:各类字符设备和块设备的主设备号和设备名称;
kcore:以core形式保存在硬盘上的物理内存,可以供gdb分析;
ioports:各类硬件设备驱动程序登记的I/O地址范围;
interrupts:保留的中断,包括中断号、中断发生的次数,使用这个中断的驱动等;
kmsg:printk生成的内核消息,可以用kmesg来检索它;
swaps:交换分区的信息;
mounts:当前加载的文件系统各类信息和参数;
partitions:当前硬件上的分区信息;
stats:cpu利用情况、内存页的情况、内存交换情况、进程运行和阻塞的情况、系统boot后相对UNIX经典时间(1970-01-01 GMT)流逝的秒数等;
driver/:驱动信息的目录;
net/:联网环境的信息,包括arp表、路由表、tcp的socket表、IGMP多播表、netstat的流量、各类交换数据等等;
sys/:系统参数的目录,可以用于调整系统的性能;
数字起头的目录:系统当前各进程自己的状态信息,包括该线程的打开的文件描述符目录fd、环境变量environ、内存映像mem、根文件系统目录root、当前执行的命令exe、相关的进程信息stat和status等等。
self:到当前shell所在进程号目录的符号链接。
阅读(41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