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完家,安置书柜时,从箱底里翻弄出一本老版的《红楼梦》,看到这本书,想起了这是我诸多藏书中的一本,也是仅剩的一本书了。手不停的来回抚摸着封面,思绪不由得飞回到那些年月。
与书为伴几十年了,上世纪70年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各类物品全凭票供应的,那时家里还没有收音机,更不用说录音机、电视机了……。
那是6、7岁时,家里有一套七十二回目的《水浒传》,母亲在闲暇之余,按章节读给我们兄弟听,哥俩听听津津有味,英雄好汉的事迹深深烙在心中,对梁山好汉有种崇拜之情,恨不得和他们一样舞枪弄棒、抱打不平之事。现在想起来,就是一个懵懂小男孩的天真幼稚的想法啊!
1976年上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量增多。囫囵吞枣的把七十二回目的《水浒传》看了一遍,后来大了,又看到不同版本、章节的《水浒传》。
当时,家里生活不富裕,全靠父母二人的微博工资勉强糊口难度日,根本无钱买书,虽然那时书价相对便宜,但买本儿童读物,也需快八角的。当年的不少伙伴都有捡废品的经历,我也不例外的,平时就捡废铜烂铁,攒多就到废品部去卖,当年的废品收购部,就在,现在技术监督局办公楼的西侧。购买了当时的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志》、《春秋演义》、《战国演义》、《中国农民起义的故事》、《西汉演义》、《东汉演义》……,家中上下二册《三国演义》就是捡破烂换钱买的,现在上册还在父母家,下册不知所踪了。通过看书大概了解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知道了:“烽火戏诸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等故事,明白了一些成语的出处及本义了。把看过的书讲给伙伴们听,当时我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超过很多成年人。在当年看过一套外国书籍:《阿拉伯少年破案集》共有好几册,是薄本的,一本一个故事。
当时,除了买书,还购买成套的书。成套的漫画书新华书店是一本一本卖出的,我是一本一本买回来的,为了凑齐整套的,经常到书店看看何时到货,生怕买不到。记得手里的成套漫画书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随唐演义》、《红楼梦》等。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随唐演义》漫画书的人物画的栩栩如生,经常用白纸贴画本上描绘人物,描完后到处给伙伴们看。在小学时就已经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读完了。因为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够,没有兴趣看《红楼梦》这本书。至今还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从后往前讲。
当时读书只凭兴趣,根本没有什么动机,慢慢读、细细看,逐渐融入了记忆中。
初中时,语文老师布置用白话文改写《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在该写时,我就借用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来充实内容,语文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大大的“甲”,那时,心里美滋滋的。
在初中三年里也没有忘记购书、看书。先后读过《李自成》、《封神榜》、《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还有蔡东藩编著的一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当时为了看书,晚上闭灯休息后,自己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的亮光看《隋唐演义》等书,最后把眼睛看成近视、斜视了。最严重的后果是大庆来招工,我考上了,因视力不合格,没去成。
80年代,正是武侠小说流行的年代,梁羽生、金庸的作品深受大众的喜欢。当时能看到正版整套武侠小说很难的,都是一套书分成若干薄册子印刷,质量极差。众人争相借阅,根本看不全的。
我正在读高中,离家较远,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父母给饭费。为了邮购武侠小说,硬是从饭费里攒出书款,从武汉新华书店邮购两套书:《》、《螳螂拳演义》。拿回家后,没和父母说,自己偷偷地看完了。
那个年代无网络,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我本身喜静不喜动,无事只有看书,那时适合青少年的读物种类很多,价格比较便宜。除了看书就是听广播,听省台、佳市台、双市台的评书联播节目。
参加工作了,自己挣钱了,但是邮书之事逐渐少了,专看有关业务的书籍了,需要什么就读什么书,而不是凭着兴趣读书了。
成家之后,因家里无地方放书,把自己从小买的书,装了2个大箱子存放在父母家。期间,漫画书让农村亲属要去,回家出租了。过了很长时间,父母家收拾房子,实在无处可放,全卖废品了。知道后很是遗憾,这些书记载着我读书的历程,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有些书籍现在都有收藏价值了!仅剩一本《红楼梦》了,现在仔细的读着。
参加工作近30年了,各种书籍看了很多,绝大部分是业务方面的书籍,读懂用完就完事了,真正留下印象的书籍不是很多。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上的书籍浩如云海。想看书,坐在电脑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看到书了。但是我还是喜欢看纸质书,享受一页一页看书的过程。我始终认为能够真正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痕迹的书,恰恰是那些慢慢细读、反复揣摩的书。
乐在读书,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同时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66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