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05324
  • 博文数量: 375
  • 博客积分: 11166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42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2-02-14 15:45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75)

文章存档

2012年(375)

我的朋友

分类: Oracle

2012-02-25 13:48:34

手工操作的电子化是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

    西方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战略决定组织架构,每个位置上下左右边界很清楚,权力划分也很明显。而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则是因人设岗,即使有岗位说明书也基本上是一纸空文。所以,ERP项目在做这类流程规范时就卡住了,因为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处理就会走不同的流程,甚至经常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国内企业管理非常微妙的地方。所以笔者有这种感觉:想用计算机限制人在国企里基本是死路一条,国企内部从上到下都不会支持用这种系统。如果企业要上ERP系统,企业的运作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设计呢?有两个极端:一个就是完全以现状为标准,准确的说就是手工操作电子化;另一个则是完全按照规范标准而形成的完美系统,一般体现为行业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

   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技术含量不高,但是也存在一些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需求,很多简单的ERP实施就死在需求分析上。就像上面说的,实施公司的一帮人,学历不低,计算机水平也不错,谈起什么PLC、DCS、MES、MIS头头是道,谈起管理来也是毫不逊色,、等水泥设备,着名管理理论如数家珍,甚至包括方案也是经过博士、院士指导设计的,感觉素质很高。但是到甲方做需求调研时,几个人随便走访一下业务部门就完事了,最后需求调查也不提供给甲方……按照这种方式,做出来的系统可想而知。最后只能把问题归结为甲方素质差,一个失败的ERP项目就这样产生了。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用ERP软件提供的功能结合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以现有运作向软件功能看齐,软件不提供的就暂时不上,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和软件之间相互磨合,为下一步的实施做准备。

、、等石头破碎、石头磨粉设备。除了上述两个极端做法外,还有一种是中庸的做法,在这两种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系统的管理水平在目前的水平和理想水平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但是上ERP是为了管理进步,这一步跨小了,投资回报就没法保证,、等烘干设备,这一步跨大了,企业适应不了,也许就真的成为“找死”了。那么,平衡点在哪里?

  手工操作电子化,这个办法虽然土,但是风险小,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只是界面换了,原来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死亡率是低了,可是对企业真正的帮助估计也有限,就像是把现在的乡村道路铺上柏油,但路上跑的车呢,还是原来的那些人力、畜力车和拖拉机。

阅读(12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