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886141
  • 博文数量: 471
  • 博客积分: 7081
  • 博客等级: 少将
  • 技术积分: 5369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2-01-04 21:55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71)

文章存档

2014年(90)

2013年(69)

2012年(312)

分类: 系统运维

2012-02-16 20:13:00

在 面向对象设计里,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它包含了一些命令对象和一系列的处理对象。每一个处理对象决定它能处理哪些命令对象,它也知道如何将它不能处理的命令对象传递给该链中的下一个处理对象。该模式还描述了往该处理链的末尾添加新的处理对象的方法。
 
而在Struts2中,其拦截器结构的设计,是一个典型的责任链模式的应用。首先将整个执行划分成若干相同类型的元素,每个元素具备不同的逻辑责任,并将他们纳入到一个链式的数据结构中(我们可以把堆栈结构也看作是一个递归的链式结构),而每个元素又有责任负责链式结构中下一个元素的执行调用。

这样的设计,从代码重构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而治之,从而使得每个部分的逻辑能够高度重用并具备高度可扩展性。所以,Interceptor结构实在是Struts2/Xwork设计中的精华之笔。
Struts2拦截器执行机理如下:
1. 整个结构就如同一个堆栈,除了Action以外,堆栈中的其他元素是Interceptor

2. Action位于堆栈的底部。由于堆栈"先进后出"的特性,如果我们试图把Action拿出来执行,我们必须首先把位于Action上端的Interceptor拿出来执行。这样,整个执行就形成了一个递归调用

3. 每个位于堆栈中的Interceptor,除了需要完成它自身的逻辑,还需要完成一个特殊的执行职责。这个执行职责有3种选择:

1) 中止整个执行,直接返回一个字符串作为resultCode

2) 通过递归调用负责调用堆栈中下一个Interceptor的执行

3) 如果在堆栈内已经不存在任何的Interceptor,调用Action
 
阅读(2762)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struts2 原理

下一篇:struts2线程安全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