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46940
  • 博文数量: 89
  • 博客积分: 3650
  • 博客等级: 中校
  • 技术积分: 9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10-25 11:57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72)

2011年(17)

我的朋友

分类: 网络与安全

2011-12-20 13:42:26

王禹偁出身寒微,祖上世代以农耕为业。但他这位贫农家庭出身的孩子却天资异禀,特别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文。据《邵氏见闻录》记载,后来任宰相、当年在王禹偁家乡济州(今山东济宁)任从事的毕士安,听说王禹偁如此聪明,赶紧召来一见,当场命他作一首《磨诗》。王禹偁毫不犹豫,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毕士安一听意境俱佳,大感惊奇,便把王禹偁留在身边,让他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读书。

一次,济州太守召集同僚聚饮,随口吟出一个联句:“鹦鹉能言争似凤”,请同僚们对下句,结果大家张口结舌,无人能对。毕士安回家后,把它书写在屏风上,天天对着它冥思苦想,却始终琢磨不出来。王禹偁无意间看到屏风上的联句,挥笔就写出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不禁拍案叫绝, 感叹道:“真乃经纶之才!”立刻送了王禹偁一些衣物,并亲热地呼他为“小友”。看来,王禹偁小小年纪,的确文思敏捷,聪明绝世。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禹偁更加努力地读书作文,终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的才名不仅在市井里巷间流传,而且在士大夫间流传,后来甚至传到了当朝天子的耳朵里。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禹偁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任成武县(今山东成武)主簿,从事文书工作。不久,宋太宗就听说王禹偁诗文俱佳,便召他来面试,面试的结果让宋太宗非常满意,马上提拔他为右拾遗。端拱二年(989),宋太宗面试贡士,又召试王禹偁,面对皇帝出的题目,王禹偁“赋诗立就”,宋太宗高兴地说:“不出一个月,你就会天下闻名啊!”又提拔他为左司谏、知制诰,重任为自己的秘书。宋太宗甚至还说,如果生在唐朝,王禹偁的文学成就不会在韩愈、柳宗元之下,足见皇帝对他的赏识。按说,象王禹偁这样的千里马,得到了天下最大的“伯乐”——皇帝的赏识,应该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常常与人们的臆想背道而驰。王禹偁是聪明,而且相当聪明,但聪明人也分两类,一类以聪明“务实”,一类以聪明“务虚”。务实者“识时务者为俊杰”,借势发力,顺水推舟,充分利用皇帝的信任,见风使舵,投其所好,往往谋得高官厚禄;务虚者好以天下为己任,事不关己却少见多怪,专以找碴挑刺、针砭时弊为能事,既不懂借势发力,更不懂知难而退,固执得几头牛都拉不回,常常让领导左右为难。王禹偁就是这种“务虚”不“务实”的“聪明人”。也许是孔孟之道的书读得太多,官场“厚黑学”的书读得太少,王禹偁性格刚正,为人耿直,好议论朝政,好批评别人,在该颂圣时规劝,在该闭嘴时批评,口无遮拦,从不顾忌。比如,宋太宗特意召试他,并提拔他为右拾遗,这种皇帝高兴、自己也高兴的时刻就该说说客套之话、马屁之辞呀,他却当天就送给皇帝一份《端拱箴》,劝宋太宗戒奢侈,行节俭,施仁政,好象皇帝是无道昏君一样,这怎么会让皇帝高兴?简直聪明得过了头。又比如,端拱二年冬,京城大旱,民不聊生,这种时候,你就该出点救灾的主意,他却不识时务地向皇帝上疏,说什么“一谷不收谓之馑,五谷不收谓之饥。馑则大夫以下,皆损其禄;饥则尽无禄,廪食而已。今旱云未沾,宿麦未茁,既无积蓄,民饥可忧”(《宋史·王禹偁传》),并以此为由,建议宋太宗下诏,要求除了宿卫军士、边庭将帅外,其他官员都按等第减少俸禄。王禹偁真是幼稚,那群峨冠博带的士大夫们只管自己吃喝玩乐,谁在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什么旱灾水灾呀,他们天天眼巴巴地盼着加薪,你却向皇帝出馊主意减薪,这不是割他们的心头肉吗?于是,又得罪了一大片。然而更可笑的是,在王禹偁短暂的仕宦生涯中,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愚蠢行为,还远远不止一二次。

阅读(34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