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4644
  • 博文数量: 11
  • 博客积分: 228
  • 博客等级: 二等列兵
  • 技术积分: 1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10-24 10:3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1)

文章存档

2012年(3)

2011年(8)

分类: 系统运维

2012-09-15 20:15:34

一、TCP/IP数据包的封装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二、 跨路由器通讯过程

  链路层有以太网、令牌环网等标准,链路层负责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交换机是工作在链路层的网络设备,可以在不同的链路层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帧(比如十兆以太网和百兆以太网之间、以太网和令牌环网之间),由于不同链路层的帧格式不同,交换机要将进来的数据包拆掉链路层首部重新封装之后再转发。

三、以太网的帧格式

  其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指网卡的硬件地址(也叫MAC地址),长度是48位,是在网卡出厂时固化的。用ipconfig命令看一下,"HWaddr 00:15:F2:14:9E:3F”部分就是硬件地址。协议字段有三种值,分别对应IP、ARP、RARP。帧末尾是CRC校验码。

  以太网帧中的数据长度规定最小46字节,最大1500字节,ARP和RARP数据包的长度不够46字节,要在后面补填充位。最大值1500称为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不同的MTU,如果一个数据包从以太网路由到拨号链路上,数据包长度大于拨号链路的MTU了,则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ipconfig命令的输出中也有“MTU:1500”。注意,MTU这个概念指数据帧中有效载荷的最大长度,不包括帧首部的长度。

四、ARP数据报格式

  每台主机都维护一个ARP缓存表,可以用arp -a命令查看。缓存表中的表项有过期时间(一般为20分钟),如果20分钟内没有再次使用某个表项,则该表项失效,下次还要发ARP请求来获得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由于以太网规定最小数据长度为46字节,ARP帧长度只有28字节,因此有18字节填充位,填充位的内容没有定义,与具体实现相关。

  0806就是ARP的帧类型,0800是IP的帧类型,8035是RARP的帧类型

五、IP数据报格式

  IP数据报的首部长度和数据长度都是可变长的,但总是4字节的整数倍。对于IPv4,4位版本字段是4。4位首部长度的数值是以4字节为单位的,最小值为5,也就是说首部长度最小是4x5=20字节,也就是不带任何选项的IP首部,4位能表示的最大值是15,也就是说首部长度最大是60字节。8位TOS字段有3个位用来指定IP数据报的优先级(目前已经废弃不用),还有4个位表示可选的服务类型(最小延迟、最大呑吐量、最大可靠性、最小成本),还有一个位总是0。总长度是整个数据报(包括IP首部和IP层payload)的字节数。每传一个IP数据报,16位的标识加1,可用于分片和重新组装数据报3位标志和13位片偏移用于分片。TTL(Time to live)是这样用的:源主机为数据包设定一个生存时间,比如64,每过一个路由器就把该值减1,如果减到0就表示路由已经太长了仍然找不到目的主机的网络,就丢弃该包,因此这个生存时间的单位不是秒,而是跳(hop)。协议字段指示上层协议是TCP、UDP、ICMP还是IGMP。然后是校验和,只校验IP首部,数据的校验由更高层协议负责。IPv4的IP地址长度为32位。

六、 IP地址与路由

  一个A类网络可容纳的地址数量最大,一个B类网络的地址数量是65536,一个C类网络的地址数量是256。D类地址用作多播地址,E类地址保留未用。

还有一些不能用作主机IP地址的特殊地址:
  1、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表示本网络内部广播,路由器不转发这样的广播数据包。主机号全为0的地址只表示网络而不能表示某个主机,如192.168.10.0(假设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2、目的地址的主机号为全1,表示广播至某个网络的所有主机,例如

  3、目的地址192.168.10.255表示广播至192.168.10.0网络(假设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七、UDP协议

UDP协议不面向连接,也不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例如:
  发送端的UDP协议层只管把应用层传来的数据封装成段交给IP协议层就算完成任务了,如果因为网络故障该段无法发到对方,UDP协议层也不会给应用层返回任何错误信息。

  接收端的UDP协议层只管把收到的数据根据端口号交给相应的应用程序就算完成任务了,如果发送端发来多个数据包并且在网络上经过不同的路由,到达接收端时顺序已经错乱了,UDP协议层也不保证按发送时的顺序交给应用层。

  通常接收端的UDP协议层将收到的数据放在一个固定大小的缓冲区中等待应用程序来提取和处理,如果应用程序提取和处理的速度很慢,而发送端发送的速度很快,就会丢失数据包,UDP协议层并不报告这种错误。

八、TCP协议

TCP/IP头部的控制位:

1:URG:(置一有效)紧急指针,表明发送端向另一端使用紧急方式发送数据。

2:ACK:(置一有效)表示确认序号。

3:PSH:(置一有效)表示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交给应用层。

4:RST:(置一有效)表示重建连接。

5:SYN:(置一有效)用来发起一个连接。

6:FIN:(置一有效)表示发送方的表示完成任务,接收方的表示同意断开连接。

TCP的三次握手:

第一步是请求端(客户端)发送一个包含SYN即同步(Synchronize)标志的TCP报文,SYN同步报文会指明客户端使用的端口以及TCP连接的初始序号;

第二步,服务器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后,将返回一个SYN+ACK的报文,表示客户端的请求被接受,同时TCP序号被加一,ACK即确认(Acknowledgement)。

第三步,客户端也返回一个确认报文ACK给服务器端,同样TCP序列号被加一,到此一个TCP连接完成。然后才开始通信的第二步:数据处理。

以上是正常的建立连接方式,但如下:

  假设一个Client向Server发送了SYN后无故消失了,那么Server在发出SYN+ACK应答报文后是无法收到Client的ACK报文的(第三次握手无法完成),这种情况下Server一般会重试(再次发送SYN+ACK给客户端)并等待一段时间后丢弃这个未完成的连接,这段时间的长度我们称为SYN Timeout,一般来说这个时间是分钟的数量级(大约为30秒-2分钟);一个Client出现异常导致Server的一个线程等待1分钟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但如果有一个恶意的攻击者大量模拟这种情况,Server将为了维护一个非常大的半连接列表而消耗非常多的资源----数以万计的半连接,即使是简单的保存并遍历也会消耗非常多的CPU时间和内存,何况还要不断对这个列表中的IP进行SYN+ACK的重试。实际上如果Server的TCP/IP栈不够强大,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堆栈溢出崩溃---即使Server的系统足够强大,Server也将忙于处理攻击者伪造的TCP连接请求而无暇理睬客户的正常请求,此时从正常客户的角度看来,Server失去响应,这种情况我们称作:服务器端受到了SYN Flood攻击(SYN洪水攻击)。

阅读(321) | 评论(0) | 转发(1) |
0

上一篇:数据库索引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