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说不要把鲁迅的作品看多了,了解了太多社会的黑暗就会阻碍前进的步伐,像我这种受到鲁迅作品“毒害”的人,就是一个不太相信这个世界的人。所以一直以来我对鲁迅都是不冷不热,听闻他的伟大却不想去了解他的伟大,无论初中还是高中,象征性的接受着他的文字,总是不想去深究,不想去细想。读了中文系,鲁迅必然要再次进入我的视线里,我依旧被动的接受。而工作后,鲁迅仍然没有离开,随着年龄的增长,就算是被动的接受,我已俨然习惯性的开始去品味这个人。
由于要讲《祝福》的缘故,先抱着《祝福》静静的读了一遍,而后把鲁迅的相关资料找出来细品了一番。是怎样的冲动让我有兴趣记录呢,可能是这个穿行在重重痛苦里的男人用他的乐观来对待生活让我看到了那艰难人生里所绽放出来的坚毅人生。
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鲁迅原本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少年时代,可是曾祖母的去世,祖父的下狱,父亲的病卒一连串的变故让这个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频繁的出入于当铺与药铺的鲁迅看清了世间的冷暖,而这些不过是鲁迅悲苦人生的开始。家道中落让鲁迅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从江南水师学堂到日本留学,正值施展抱负之际,他的生活再一次被母亲精心设计的包办婚姻打破。为了母亲他接受了和理想中的对象相差很大一截的朱安。继而作为长子的鲁迅更是将大家族的担子都担在了自己的肩头,将二弟、三弟全家接到了北京八道湾的大宅院里,和睦的生活仅有四年时间,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却意外的断了交。兄弟的失和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手足情深的兄弟最终陌路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是从此压在了鲁迅的心上。
不幸可能让人堕落,不幸也可能让人奋起,毫无疑问鲁迅是后者。曾经留学期间他选择了科学救国道路,而自从幻灯片事件之后他毅然弃医从文了。而后开始了他的奋斗的一生。在这奋进的过程中,他呐喊,最初的喊声不曾有太多的响应,所以他又陷入了寂寞的苦闷里。他也曾经常常坐在空旷的院落里孤苦的看星星,看槐树上的毛毛虫以此来打发无聊的日子。“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这个熟读历史,饱看人生,将经史子集都装在心里的男人却长久的在无聊的生活里消磨着自己的生命。如果说中国没有发生新文化运动,可能他也就这么抄抄古碑,读读佛经的过完一辈子了。可是天意不会让这个胸有千秋史的男人沉沦在荒诞的岁月里,在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在消沉中开始醒来,在生命最后的十八年时间里振臂呐喊,他拼尽所有的力气为了他人呐喊,为着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也为着自己那份不能忘却的寂寞和悲哀。他在呐喊中表达着自己的真性情也发泄着自己的悲哀与痛苦,同时,更为这个国家带来光荣和力量。
如果说过去的鲁迅遭遇的是人生的个人苦痛,那后期的鲁迅遭遇的将是时代赋予的苦痛。在呐喊中,一方面敌人的打击压迫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创痛,但是他依然与敌人针锋相对。作品遭查禁就变换笔名,坚定不移的继续反击。另一方面革命青年的忘恩负义也是鲁迅背负着的痛苦人生。那些诸多受过鲁迅帮助的人到了革命阵营内部之后又反过来攻击他,而他却不能像对待敌人一样无所顾忌的反击他们,这也让他深深的沉痛。还有那些鲁迅一生都致力于改造的麻木的群众更是给他带来了思想上最大的痛苦,像《祝福》里这个总是扎着白头绳,穿着乌裙,蓝夹袄和月白背心的女人和《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一样都是结过婚,生过儿子,但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的寡妇。他们像质朴的野菊花开在山崖、沟边,与野草、荆棘为伴,从不索取什么,可哪怕是这样都难逃命运的束缚。祥林嫂死了,而单四嫂子虽活却也将过着犹死的生活。鲁迅不会谩骂他们。再如《药》里面愚昧的华老栓,他也不嘲笑他们。在他的呐喊生活里他痛恨并批判敌人,他容忍又谦让友人,他理解更同情群众。即便是有彷徨的时候他都用他那颗博大的胸怀承担着中国社会的麻木,承担着生命之不能承受的苦痛。
他的伟大还在于拥有了这么多痛苦的一个人竟然能把巨大的痛苦幻化成为写作的动力,幻化成更深的哲思。他就像是一匹受了伤的狼,独自跑到密林里把伤口舔好,狼是自己承受着孤独的。这就是鲁迅的写照。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这些人的苦又算什么呢,它永远也比不上鲁迅这么深,这么广。也许我们会讲除了我自己,别人过得都很好,你看某某人总是乐呵呵的,你看某某人貌似从来没有忧愁,可是卸下伪装,你站在天桥上看一看桥下穿行的人群,看看他们的表情,你就知道在没有掩饰的状态下,人生是苦的。而鲁迅拥有了那么多的痛苦,他却活得很好,很乐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活得更好一点呢。学学鲁迅,成为一匹承受孤独的狼,也许不够伟大但是绝对坚强。
阅读(85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