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62657
  • 博文数量: 87
  • 博客积分: 1322
  • 博客等级: 少尉
  • 技术积分: 91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6-25 18:0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7)

文章存档

2013年(10)

2012年(9)

2011年(68)

分类: IT职场

2011-12-27 16:59:17

    我接触过一些台湾中年工程师,他们谦逊、内敛、专业、礼貌,心态平和.他们大都经过与公司的共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并且也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毫无生存之忧,但仍然在公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乐此不疲,工作和生活好像融为一体。
    我在台湾的时候,发现他们吃着很精致的工作餐,有主食套餐外加饮料、甜点、水果。公司还有一层楼专门是咖啡厅和健身房,供全体员工下午休息时或其他时间使用。他们与大陆中年工程师比较,两者对工作的观念、方法、处事原则相差不大。而以青年工程师比较,大陆和台湾两者对工作的观念、方法相差很大。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大陆的青年工程师已极少有人愿意“十年磨一剑” 。往往做了一年项目助手,第二年就想做主要角色,第三年就要做项目 Leader 。而且一旦达不到个人目标就频繁跳槽,结果成不了真正的技术精深的专家。而台湾的青年工程师,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测试职位,也往往愿意一做十年不改行,成为专家级的工程师。只是台湾的青年工程师由于他们的父辈已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对工作的勤奋远不如上一辈。不过他们只要接触过大陆青年工程师,就会对后者的好学和勤奋感到压力。 
   大陆工程师频繁跳槽,最主要的表象原因是外部机会多。其次就是薪水低,学不到技术,公司环境好。事实上频繁跳槽的现象,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台湾也是这样的状况。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上的压力。眼看着房价节节上升,十年不吃不喝也买不起房,这时应遵守的职场伦理就被丢在了脑后。而所在的公司因为前期投入的培训费还没收回,薪资自然是慢慢地加。这样跳槽就在所难免。“ 存在就是合理” ,既然他到外面公司能有大幅度的提薪,为什么原公司就不能做到呢?可能就是这口“ 气” 咽不下去,结果多数还是双方受损。所以如果大环境不变,这是公司和个人还继续要承担的阵痛。 
    以前港台人向日本人、美国人学习,在这些国家的公司打工。过个 3~5 年,羽毛渐丰则转向自己创业。现在的台湾人也怕这种产业技术人才的转移,其实这是一个规律。 
    从美国到亚洲发达国家再到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这是产业转移的趋势,也是人才转移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看中了台湾低廉的劳动力和地价,纷纷在岛内建立分工厂。十多年后因营运成本逐步增高又陆续撤除,为台湾留下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成就了现在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台湾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像台积电的张忠谋原为美国德州仪器总裁,VIA 总经理陈文琦曾在 Intel 等美资公司工作,扬智公司总经理吴钦智曾在美国Dockwell 公司任职。这实际上是一种规律。台资企业看出这种风险,采取的方法就是:技术封闭,技术分段,尽可能维持台湾工程师的技术先进性。 
    有台湾朋友告诉我,他们有很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大陆进步飞快。原来台湾的二三流人才就可以在大陆应对得很好,现在已经不行了,要一流的来才行。 
    地域对人的性格是有影响的。来自草原和东北大地的人性格大都粗犷,来自江南水乡的人性格往往细腻。台湾工程师的技术封闭、不太愿意分享,除了前述的原因,还有就是地域差异带来的个性差异,比较自闭。一般地说,大陆工程师比台湾工程师更愿意与外界交流。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产权或者技术保密概念,在谈一个技术问题时,一般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和工艺方法说出来。这可能源于以前所有国有企业都是国家的,没有保密必要。而台湾企业工程师一般在没有签订合同前不会交流技术深层的东西。即使双方是合作伙伴也不会轻易谈技术话题,只会给个结果,其戒备心理是很严重的。 
    即使台湾工程师本身,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多,这从两岸的专业技术网站上也能看出。大陆的技术网站上有很多技术深层的东西。如 ; ; ;。而在台湾网站上就看不到太多技术深层的东西。我们研发中心为了获取 Intel的Chipset黄皮书,需公司总部向 Intel申请,总部就拖了几年。而在国企那个位置上,要想得到Intel的Chipset黄皮书是很简单的事。 
    我们研发中心还有一个职责,是为台北研发的产品做EVT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BOM问题和其他技术问题,这本来也是一个很正常的错误。第一次做样品,总有失误。可是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和对方总是很难沟通,他们总会找出种种理由。这不是个别现象,工程部也经常发现台北研发部门的问题。在工厂多部门开会讨论问题时,问题明明是很清楚的,对方常常就是百般辩解,很难认错。如果不是我所见到的ABIT  总经理 Edwin-Lin 和研发副总YT-Lee是很大度的人,能坦诚面对问题,这样的现象已使我对整个台湾人产生了疑惑:难道台湾人都这样难认错?我比较的结果是我所见到的台湾一般技术人员,比大陆人更难认错。 
    两岸工程师共有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公司里的应届毕业生从学校一出来,就到了研发部门。他们缺少对新产品的生产制程知识和经验,设计的产品不利于批量生产。原来国企培养应届毕业生,都是先在生产线工作一年左右,优秀的选拔到技术科(工程部)后再工作一两年左右,再选合适的到设计所(研发部门),这样选拔出来的工程师才能研发出方便量产的产品。就硬件和结构工程师的成长来说,不应跳过这一重要环节。 
    下面的两节特别说一下大陆工程师的两个弱项。 
含糊不清的思维举例 
    思维不清晰,不简洁,说话空泛,不能一语中的,这些是中国内地工程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缺陷严重地影响了做事的效率。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是缺乏一种建立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思维。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演变而来的教育带有过强的“艺术性”,目前中国教育中和报刊上的 “隔靴搔痒”的文章,言行不一的双重标准,都是一种不好的示范和引导。台湾工程师比较早地汲取了西方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先进方法,在精细思维、执行层面的细微处体现了长处。 
    我们一些工程师的技术问题Report ,用词含糊,缺漏要素,这一点长期遭到台湾技术专家的质疑。比如在Debug 时碰到“主板不能开机”,当你向别人求教时,仅描写这样一句话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你用的配置全部写清楚;还要写出不良的主板的数量,
自己做了哪些Debug 动作,做的结果怎样?只有一一写出来,这样才能增加别人的判断条件,使问题容易解决。我们甚至特别设计了表格,让大家逐项填写。即使这样,有时还是会漏掉。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大陆工程师使用的是大而化之的思考方式。
下面是我Interview 应聘者时常见的对答,这个例子中的应聘者是一个大学本科毕业,又有3 年硬件设计经验的工程师。他应聘
的是PC主机板的硬件设计。 
马:请问,在主机板硬件设计技术方面,哪些是你已经掌握的? 
应:都比较熟悉,我做过3 块主机板的设计。 
马:请举其中一块主板的设计,具体说一下你做的技术内容。 
应:做的是Intel 865 的板子,先设计原理图,然后交接PCB layout 工程师layout 。再做EVT Sample,然后Debug 。 
马:(这一段话,他说对了流程,但还是没说出技术内容,故进一步提示)请问你设计这块板子的工作输入(得到的工作原始资料、条件)是什么? 
应:这是一块改进型的设计,在公司原有865PE 主板的基础上做了 cost down 的线路,主要是去掉了1394接口,减掉 2 根PCI插槽,将主板尺寸从ATX 改为Mini ATX 。 
马:OK,我现在有点清楚了,请问这个产品你是一个人做硬件的吗? 
应:是的。 
马:请问EVT 阶段,Debug 有哪些问题? 
应:有一片Sample点不亮,是一片PWM芯片没焊好。 
马:很好。你刚刚说对硬件都比较熟,请问相对于USB1.1,USB2.0是怎样实现高速传输的? 
应:…… 
    实际上在我的第一个问题后,他如能清晰地说出他深度了解的主机板硬件设计中某一部分是他掌握的就对了。因为 3 年的工夫他不可能对这一专业技术都掌握。这个案例的应聘者应该说在大量的应聘者中绝不是较差水平,而是代表了大多数的水平。回答的问题按现行的思维标准来看并无大错,但是从进一步的要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的问题是他思维不够精确,比较含糊,不能一语中的。 

再举一例:这是一个本科毕业、5 年工作经历的手机结构设计工程师应聘结构设计工程师。 
马:请介绍你的结构设计能力。与你的同行相比,你的技术强项在哪方面? 
应:我能用ProE设计各种零件,我独立设计过很多产品结构,而且都已量产。 
马:OK,请问你是对塑料零件还是对金属零件的设计更擅长? 
应:塑料零件。 
马:请问塑料零件设计主要是考虑刚度还是强度? 
应:都要考虑。 
马:OK,什么样的塑料零件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刚度?
应:这…… 
马:你觉得在结构设计方面还有什么要进一步学习的吗? 
应:有。 
马:准备学什么呢? 
应:像刚才你问的那个问题 
马:还有呢? 
应:(思考状)一下子说不出。 
    他同样没有清楚地一次将自己的技术长处表达出来。5 年的专业经历是可以对付工作了,但是如果没有好好地总结经验,不再更深入地掌握技术要点,是不能成为专家级的工程师的。
 
还有一例是计算机应用本科应届毕业生应聘测试助理工程师。 
马:请问你喜欢计算机吗? 
应:喜欢。 
马:你平时每天用计算机几个小时? 
应:两三个小时。 
马:具体做什么? 
应:上网。 
马:打游戏吗? 
应:打。 
马:除打游戏,在网上还看什么? 
应:校园网什么的,随便逛逛。 
马:熟悉PC架构吗? 
应:知道。 
马:AGP 是北桥还是南桥控制的? 
应:北桥吧。 
马:ICH5 是什么? 
应:是……不知道。 
马:上过哪些计算机专业网站? 
应:PC home.com.cn   
马:了解你应聘的职位工作内容吗? 
应:了解,就是测试PC功能。 
马:用什么测试软件,测试哪些内容? 
应:不知道。 
马:Intel和VIA 的Chipset的架构有什么区别? 
应:不知道。 
从他的回答来看,他的喜欢计算机是极有限的。最后两个问题应聘者回答不知道是不奇怪的,一则学校根本不教这些,二则自己也不用心去找些资料看。2004年我曾经在一个大学翻过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计算机原理与架构》教材,发现只讲到了奔腾 PC的架构。其内容与我们现在用的PC严重脱节。我问过一位计算机教授,他说原理是一样的,真的一样吗?ICH5/ DDR/ 1394/ ATA100/ 64bit CPU,和奔腾PC的架构差之远矣。我知道的事实是,大部分大学计算机教授根本没有渠道了解近一两年的计算机新技术,再加上教材编写出版的周期长,而一两年的时间对PC的CPU 和Chipset来说,技术上可能已经是突飞猛进。 
    以我看来,粗糙含糊的思维是大陆工程师最大的普遍问题。这与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有关,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关,也与社会环境有关。且不说大学的知识更新跟不上 IT 发展,实验条件不够,就连我们经常听到的“大学教会学生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事实上,这种方法也是不够精细的。像我们报纸上常说的“亿万富翁”就是含糊的典型,明明就是在说“亿元富翁”。因为“亿万”应该是一万个“亿”,目前国内还没有人有那么多财富。 
    一般新人到公司都会有这样一些毛病,比如需要供应商提供芯片样片,就说请“尽快”送来。怎样理解这个尽快?每个人有不同的时间概念,而且当迟迟没拿到样片,也不能说清楚谁的责任。如果双方谈清楚时间是 2 天还是5 天,责任就比较好区分,也对供应商有一种时间上的压力。还有很多人会说“ 马上就来” ,为此我们专门在一次中心例会上做了问卷调查:“ 马上” 是多久?结果答案从1 分钟到1 小时的都有。 
   下面是摘自某工业工程教科书的一段话:“在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人们常常要对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把这种对现有流程的改进称为流程的优化”。这段话有错没有?看起来是没有的。但是否可指导执行?“进行不断的改进”,改什么?不知道。如果写成“ 在节省时间上和工序的前后合理调整方面不断的改进” 就可以执行一些,目标性就明确一些。更进一步说,如果有个案例来说明流程改进主要是节省时间和提升工作品质就更好了。 
    而台湾的书对问题的描述往往能达到这种水准。比如台湾出的《管理技术》一书( 台湾林荣瑞编著) ,同样说到流程改进,他是这样写的: 
    发觉作业者的动作、距离是否可缩短; 
    发现是否有等待时间; 
    可否同时加工或检验; 
    发觉动作与相关的配置、顺序、组合是否适当。 
除了这些,书中还有案例和用到的表格,来进一步说明怎样可以做到流程改进。

阅读(174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