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4751
  • 博文数量: 22
  • 博客积分: 1010
  • 博客等级: 少尉
  • 技术积分: 26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5-22 00:39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22)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IT业界

2011-07-21 18:38:26

 用西方技术诠释中国精神与他在幼年花费了十年时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有关,杨泳梁的骨子里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似乎并未想过将从事承袭传统的艺术创作。

 在艺术学院,他学习的是视觉和设计相关专业,一些实验性的视觉作品还获得过全国性奖项。

 2003年自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毕业后,他也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试图自己创业,创办设计工作室,体验是:“尽管很努力,但总感觉有劲使不上”,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折腾着,公司开开关关。

 他把这段经历描述为“人生坐标没有找准定位”。但从另一方面,也使他对摄影、录像和新媒体制图合成等技术掌握更为得心应手。

  在这期间逐渐开始的摄影、水墨和录像艺术探索中,他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所谓的“后传统”现象,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艺术形式内?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文化,与现代生活、西方美学之间似乎仍然缺少一座桥梁,他决定成为这座桥梁。

  2005年前后,他结束了并不顺利的创业,开始投入专职艺术创作。

  传统绘画是人与作品的直接感知,但若以机器作为媒介,在人与作品之间横亘一个中介物质,将产生怎样的思考和契机?

  事实上对杨泳梁来说,选择用数码摄影、数字合成进行传统美学艺术创作尽管是跨界的,也是必然的。他认为现代的笔墨纸砚也同样早已成为工业化产品,从这个层面上,机器取代笔墨成为绘画媒介并无什么区别。

  同时与其他形式的当代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在与西方艺术界的对话中相对更平等。

  80后艺术家似乎从进入艺术领域的初始,就为自己定位了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国际性艺术家的方式。

  “可能不应试图以中国的水墨去表达西方的主义,而应用西方技术,诠释自己真正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文化的、传统的、是他们无法涉及的,是留在我们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矛盾的平衡

  这种定位或许是他的艺术作品广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形式上符合了传统审美情趣,用的媒介和表达内容却充满后现代色彩。

  他早期代表作《蜃市山水》系列作品看上去像是模仿元代倪瓒的山水作品,其实是以电脑绘画技术绘制的“假山水”,电线柱子取代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高楼广厦取代了飞檐亭阁,图章落款用的都是马路上的窨井盖,颇具讽刺意味,却又震撼人心。

  一些评论者曾将他的作品称为“摄影水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以“摄影家”的身份被介绍给公众。

  但对他来说现代摄影对只是源自西方的一种记录方式和技术。他认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介于摄影和绘画之间。

  而在取材方面,新生代的艺术家并不像当代艺术界的前辈们对政治和社会情绪冲突有诸多的感触与冲动。有人将他称为“现代隐士”,但杨泳梁想表达的,却是当下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敏感的有关城市化动荡与变迁以及文化迷失。

  通常在创作前,他已构思全图,然后背着一台普通的专业相机,花费大半年时间在上海滩走街串巷,拍摄棚户区、拆迁房、金融区、老建筑群,整理素材后利用电脑软件辅以后期效果,合成在画面上,有时一个酝酿过程甚至长达数年,但创作最具难度的,还是如何用电脑软件完美的模拟自然光影。

  这决定了他的创作过程更为漫长,早期他每年大约创作20件作品,现在则减少到10件左右,每件作品版数不超过15版。这其中包括了他在装置和录像艺术上的尝试。

  今年将在外滩18号举办的个展,主题定为“桃源记”,风格仍是传统审美,协调的文人山水。但近看却满眼现代废弃各种垃圾,还突破性地运用了人物,让观者对穿着古代袍服、眼神麻木的演员的“假”产生直观感受,充满批判和质疑味道。

相关文章:
阅读(24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