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0672
  • 博文数量: 15
  • 博客积分: 850
  • 博客等级: 准尉
  • 技术积分: 1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5-13 12:2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5)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系统运维

2011-09-01 13:24:56

作者:刘德伟

——记第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早春二月,北方大地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彩云之南红土高原上的昆明,早已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

1992年的春天,在春城的历史上留下了永不凋谢的鲜花。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这里举行,这是第一次在首都以外举办的国家艺术节。

    这是中华大地五千年以来56个民族的文艺使者第一次欢聚在一起,56朵民族艺术之花第一次同时开放。

    这是建国以来云南省第一次承办如此盛大的活动。对这块祖国边陲的宝地来说,艺术节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

    鲁迅先生说过:“我已经明确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如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最集中地放射出了这灿烂的光明。中国艺术节的主人——无数的炎黄子孙在自己开拓出的广阔无垠的沃土上浇灌出了艺术之花、民族之花、经贸之花、旅游之花……

1992年春,姹紫嫣红的鲜花在云岭盛开。

盛大的节日

    不论你是哪个民族,不论你来自什么地方,只要你走进这块红土地,只要你真诚地伸出手,友谊的暖流便会注入你的全身。

    有人建议:把218日定为“中国民族节”。

    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过56个民族的文艺使者共聚一堂的纪录。

    1992218日,这个纪录出现在昆明市东风广场。当雄浑的艺术节节歌奏响的时候,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出现了最激动人心的一幕:56个民族的代表身着盛装,将各个民族精心制作的吉祥物敬献在主席台前的两条金龙上。通过电视转播,亿万双炎黄子孙的眼睛注视着这象征民族大团结的圣坛,亿万颗中华儿女的心合着一个节拍跳动。

    不容易啊!生活在西藏墨脱地区的珞巴族兄弟,世世代代难以走出雪域高原。今天,他们终于带着自己的吉祥物——“吉祥加阿腊”千里迢迢到春城来了!这是他们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当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在春城东风广场纵情歌舞时,一个浑厚的声音道出了火一般的情感:

    你没见过我,我没见过你,

    拉起手来就是亲亲的姐妹兄弟。

    在北方、南方的丝绸之路,

    我们的前辈就曾一起同舟共济;

    在东海、南海的浪尖上,

    我们的先辈就曾一起扬帆远航。

    五尺道早就贯穿过中原和云岭,

    黄河长江一直连结着高原和海洋。

    长安城里,

    曾响彻过西域、南诏八方的歌舞;

    李白的明月,

    也曾照耀过戈壁和草原上的毡房……

    开幕式刚刚结束,一群少数民族兄弟便发出了倡议;把218日定为中国的“民族节”!

    让我们听听一位来自镇源县的拉祜族老人的心里诂吧:“我们那一辈,真难呀!民族仇恨、厮杀、匪患……唉!难得呀!今天我们民族能如此荣耀、如此神气,托共产党的福呀……”

    让我们听听美籍华人李竟生先生发出的感慨吧:“光是看到昆明街头上的人们笑容满面的模样,就有一种国泰民安的感觉。这么多美丽的服装,这么精彩的节目,只有太平盛世才会有。祖国各民族的团结就说明国家有凝聚力。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只要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就大有希望,海外侨胞也就有了依靠。”

    219日,“神州彩虹”刚刚垂落,“九州奇葩”又呈现在艺术节舞台上。年轻的哈萨克歌手弹起冬不拉,唱起《斯勒阿喝勒》,它引来了一群哈萨克姑娘,她们像天鹅般张开双臂,展示着美丽动人的青春风采,犹如春风掠过草原……来自塔塔尔族的女歌手用嘹亮的嗓音唱道:“天鹅洁白的羽毛,层层放光华。小伙子们的臂膀,似奔腾的骏马。各民族儿女欢聚一起,歌舞升平乐天下。”

    220日,56个民族的文艺使者们欢聚在海埂。裕固族姑娘昂闹尔基说,以前听说祖国有56个民族,这次一下子见到这么多民族的兄弟姐妹,真是终生难忘!喜悦、自豪的情感从这个民族传到那个民族。怒族姑娘亚莎拿着合影找到俄罗斯族少女丽达、阿连亚,连叫亲姐妹说:“可别忘了给我留地址。”黎族小伙子邢铁山边给一对壮族兄妹拍照边说:“—生中就这几天结识的朋友多。”

    欢乐的祥云笼罩着云岭。在边城思茅,跳三跺脚舞的队伍排成长龙,在古城玉山,传统庙会等活动琳琅满目;西部边陲的临沧城到处张灯结彩,打歌、象脚鼓舞、彩蝶舞此起彼伏。艺术节开幕式前后,40余万春城人民走上街头。入夜,仅翠湖公园灯会就有12万人观赏。艺术节走进了千家万户,艺术节跨过了万水千山。春城街头的一幅对联这样写道:“艳阳高照,五十六只百灵欢集云岭,大地生辉,二十五番花信舞荡春城。”

这是改革开放春凤带来的硕果,这是我们伟大祖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标志。不用命名,这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盛大的节日。

艺术的海洋

76岁的舞蹈家戴爱莲说:“这次我是采寻根的,是来‘挖金子’的。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这在艺术节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艺术要创新,必须在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就像树离不开根一样,没有健康的根,枝叶再美终究要腐烂。”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30多台节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根植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沃土中。少数民族歌舞,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被专家们赞誉为:“血管里流淌的是民族民间的血液,脸上焕发的是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219日开始,5000年华夏古老文明的华章,天山南北载歌载舞的画面,茫茫戈壁草原孕育出的粗犷乐舞,世界屋脊藏族文化悠久的诗篇,同时呈现于第3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   

    在这个千姿百态的艺苑里,最艳丽的花朵,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在我们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中,被喻为“歌舞之乡”、“歌舞海洋”的比比皆是。在涌向艺术节舞台的民族歌舞浪潮中,东道主云南省所做出的尝试与探索,犹如向茫茫大海驶去的一艘航船,勇敢而准确地乘风起航。

    云南献给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3台歌舞是——带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舞蹈《跳云南》、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歌舞《红土情》和大型民族舞剧《呵诗玛》。

    再现生活,把民族民间原生形态歌舞的神韵无雕琢痕迹地再现于舞台,是《跳云南》“土”字基调的体现。《跳云南》把云南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歌舞中最具特色的闪光点排列成不同的舞蹈组合,展示了来自民间赤脚、本嗓的土风歌舞——白族《八角鼓舞》、傈僳族《竹铃

舞》、彝族《确比》、基诺族《兰墙舞》、哈尼族《弓弩舞》、苗族《纺麻舞》等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些舞蹈,有极高的研究、欣赏价值。它们走上舞台,是继承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可喜尝试。   

《红土情》是由红河州歌舞团、思茅地区歌舞团和云南省歌舞团联合组台的歌舞晚会。从组台方式上就可以窥见编导的用心。《红土情》中的歌舞是彝族、哈尼族民间歌舞的多元组合,编导者力图把一种形似民族民间歌舞的舞蹈语言发展为神似民族民间歌舞的舞蹈语言,让人们在看到舞蹈丰富的民族特色的同时,看到它内含的鲜明的时代感。彝族女子群舞《海菜花》便是一例。舞蹈中所采用的彝族烟盒舞的斗踢壳动作,经过编导者的巧妙处理,既保留了原始舞蹈柔中有刚的韵味,又通过放大夸张使舞蹈者手上的细部动作得到充分展示,让观众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再如《红土情》中的彝族舞蹈“跳月”,是集体舞的精粹。彝族“跳月”的舞蹈样式很多,经过编导者匠心独具的编织,其整体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专家们说,《红土情》是红土文化的一个发光点,它洋溢着民族团结之情和边疆繁荣之韵。同时它又是一个序曲,预示着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光辉前景。

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则是云南省歌舞团推出的一部力作。虽然从编剧到走上舞台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编导者和演员们却勇于选择著名题材,勇于创新。记者在采访“阿诗玛”和“阿黑”两位主演时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自信和创作冲动!专家们评论说,这部舞剧有人物、有情节,矛盾冲突发展比较清晰,舞蹈运用既抒情又叙事,既表现情感又表达思想,舞和剧的关系是一体的。在结构上大胆采用抒情的色块,非常优美。总体来看,这部舞剧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借鉴中有创新。她突破了云南过去的水平,已经具备了舞剧精品的基础,可以走向世界!

从东道主“三台节目、三个角度、一个目标”的宏大构思中,不难看出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在继承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上所做出的可喜探索和巨大努力。

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呈现的艺术海洋里,涌动着民族团结的浪潮。这浪潮,汇同继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洪流,将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迈上新的高峰。

文化的盛会

云南曾被一位诗人称为“隐蔽的土地”,这片土地上萌生的诸多创业神话和人类最早的生活、进化痕迹,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时至今日,那些独特奇异的风俗民情依然保留了仅此一家的文化形态。

    这片热土孕育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这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节的舞台。

    红土文化的魅力,在艺术节举办的大型展览、民族文化街和民族风情旅游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像磁石般吸引着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时表现出云南人面向未来的风姿。

    每天都有大批客人步入云南省博物馆展览大厅。这里,历史的回声悠悠升起,古老的铜鼓熠熠升辉,佛教艺术珍品令人惊叹,民族民间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那丰富神奇的民族风

情习俗,犹如一部滇文化史册,一部民族文化交响乐,叙说着这块土地的沧桑变迁。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距今10多亿年前的震旦纪开始,生命之歌便在这里奏响。1亿8千万年前生活在禄平的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恐龙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云南西瓦古猿化石已经走过了800万年的漫漫路程。发现于元谋大那马的元谋人头盖骨化石,以其170万年的光阴宣告,中国人类的历史应该从这里写起。《云南古生物恐龙化石展》在每个参观者心灵上拨响的,是关于生命意识的琴弦。站在它面前,你会感到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你会更加珍惜那稍纵即逝的光阴。

《云南青铜器展览》则向人们掀开了对研究云南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极富民族风情和地方色彩的云南青铜文化。黄金质地的“滇王金印”将古滇之国的神秘面纱揭开。古朴多姿的青铜器具再现了当年的奇异风俗和战争、生产、生活的画面。铜鼓上浓缩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村寨,凝聚着一个个部落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光彩夺目的青铜饰物显示了祖国西南少数民族非凡的才智和超群的技艺。   

《中国各民族历代文字展》把中华民族文化最集中、最深刻的内容带给了观众。且不说那纷繁复杂的语言系统,也不谈那些已无法译读的文字的不解之谜。单就在世界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纳西族东巴文字而言,那精巧的结构,具有书法艺术的美感,又带着古老的情愫和奔放的情感,真是人类文明中一支不可思议的赞歌。看着这些文字,你会留连忘返,你会浮想联翩。

如果说,艺术节举办的大型展览是立体的历吏画卷,那么本届艺术节特有的民族文化街便是流动着的小溪,把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紧密地融为一体。

民族文化街的设计别具一格。两头用两座精美的牌坊作大门。仅200多米长的路段上,安排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个摊位,每个摊位都用本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饰物装饰门面。

有傣族的费塔、路南彝族的桃花、藏族的“藏八仙”。文化街的中心还布置了画廊。画廊北面用青竹装饰成很有气魄的井颇山寨寨门,刻有古朴典雅的丽江纳西族文字,大意是:我们相聚在春天,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画廊南面是清新秀丽的傣族竹楼,画廊两侧围墙装饰着曲靖地区特有的吞口面具和苍岩崖画的残片,显得古老而有气势。未进画廊,人们便已被雅致的艺术氛围所陶醉。

    民族文化街的摊位上,木雕、竹编、青铜、斑铜、锡器、银器、扎染、蜡染、玛瑙、琥19,萱麻……应有尽有。记者采访了几位购物者。

    一对北京来的情侣说,我们旅游到过好多地方。这儿的民间工艺品最有特色,我们样样都想买。

    一位成都老人这样说:文化街是云南民族风情的缩影。这样的文化街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逛这条街既买了东西又长了知识,中国有那么多城市,有条件的地方都应该这么干。

据云南省文化街办公室统计,艺术节期间,文化街每天接待购物者2万人次,总销售额达300多万。

与小小的文化街形成对比,艺术节期间推出的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则是遍及西南地区的大型活动了。记者没有拿到此间中外游客人数的统计表,却实录到了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首游式。

    219日上午,10多个民族的男女青年身着各式民族服装,在昆明西华园里吹起芦笙、芒筒,敲起象脚鼓,唱起壮族长歌、彝族年歌,跳起傣族泼水舞,拉开了民族风情游的序幕。参加首游式的客人超过3000,其中一半是来自5大洲的外国客人。面对五彩缤纷的表演,客人们先是袖手欣赏,很快便被感染,随即参与共舞。几位日本、非洲、欧洲旅游者跑进了瑶族盘王舞的行列里。一个10来岁的美国小姑娘钻到傣族姑娘和小伙子中间,跳起了泼水舞。美国丹佛市的政府官员纽曼先生说,风情表演美极了,他跑遍了美国,也去过欧洲,还从未见过这样的表演。他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带回丹佛去!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我国西南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已成为西南地区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

“唱戏”与“搭台”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而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当38台节目与9项大型科技经贸活动一起展开时,人们已分不清谁在“唱戏”、谁在“搭台”了。一位云南学者惊喜地说,“艺术、技术、市场在今天已经携手同步。”

    世界发展到今天,每一项大型活动里,都交织着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因素。1990年,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民的“城市意识”大大增强。1991年,广西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经济收益就达3亿元,南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给了云南天赐良机,也向云南提出了挑战。

    有进取心的云南各族人民没有坐失良机。云南省委早就指示。“积极准备开展一定规模的经贸、科技交流活动。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各企事业单位和经济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推出一批新产品,提出一批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充实完善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交流。”艺术节前夕,云南省领导又几次强调:  “经贸、旅游活动一定要搞好。”

    沿着这条思路,云南动起来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经贸领导小组和艺术节经贸处成立了,省属44个厅局、集团公司和昆明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是领导小组或经贸处的成员。九项大型经贸活动方案推出来了。云南省提出了目标:艺术节期间的科技经贸活动预计成交额10亿元。

    225日,当艺术节进入到第8天时,组委会经贸处召开数百名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应邀参加科技经贸活动的中外客商已达万人,其中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近千名。9大经贸活动进展顺利,高潮迭起,捷报频传。到艺术节闭幕时,总成交额已达84亿元1

    这就是艺术为经济搭起的“大台”!

    另外一笔经济帐也该算人。决定在昆明举办艺术节后的8个月中,云南省投资数亿元对昆明的艺术场馆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建了昆明剧场。为了保证市内交通畅行无阻,又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通向飞机场的民航路和横跨盘龙江的斜拉桥。

    这又是经济为艺术“搭台”、铺路!

艺术节对云南经济实力和综合能力进行了全面的检验,也为云南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来过昆明的人都感觉到:昆明大变样了!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连昆明人自己都感到吃惊。确定项目最晚、工程最艰巨的民航路,从拍板到竣工,只用了220天。通车典礼上有人感叹:要在过去,这点时间连办手续都不够!工程建设者们自豪地说:这就是“艺术节速度”!

好一个“艺术节速度”!它不会因艺术节闭幕而消失,它将鼓舞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出更多惊人的业绩。     

艺术节过去了,给云南人民留下的,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深刻启示。艺术节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将长久地在这块红土地上显露出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愿生活在彩云之南的各族人民乘着艺术节的春风,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青云直上!

当第3庙中国艺术节的大幕徐徐垂落之时,记者想起一组数字。那是艺术节前,组委会宣传处对昆明42个单位数百名群众的调查结果:对艺术节成功抱有信心的占95%以上;参加艺术节宣传活动、义务劳动、为民服务、集资捐款的占70%以上。

为迎接艺术节的到来,云南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了9个多月,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艺术节组委副秘书长郭正秉同志,为艺术节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在艺术节最需要他的时候,一头扎进了红土高原的怀抱……

如今,第3届中国艺术节圆满闭幕了。作为第一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国家艺术节,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艺术节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已经使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云南艺术节期间,一些有心人——其他省市的领导们已经开始活动,他们把目光盯在了1994年第4届中国艺术节上。

应邀参加第3届中国艺术节的泰国银行行长班济·皴尼说:“中国是一个有丰富文化背景的历史悠久的国家。这次艺术节把这一切都展示出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才能这样做。”

1992年春天发生的这一切,

春城不会忘记。

云岭不会忘记。

历史不会忘记。

56个民族的同胞不会忘记!

 


此文章来源
互动门户
五千年第一次
五千年第一次
阅读(30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