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机物理编址
PC机最早是由IBM生产,使用的是Intel 8088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只有20根地址线,可以寻址1M的空间。这1M空间大概有如下的结构:
+------------------+ <- 0x00100000 (1MB)
| BIOS ROM |
+------------------+ <- 0x000F0000 (960KB)
| 16-bit devices, |
| expansion ROMs |
+------------------+ <-0x000C0000 (768KB)
| VGA Display |
+------------------+ <-0x000A0000 (640KB)
| Low Memory |
+------------------+ <- 0x00000000
其中可以自由使用的空间是最低的640K(0x0000_0000 ~ 0x000F_FFFF),称为Low Memory。余下的384K有特殊的用途,最突出的是最后的64K,那是BIOS的代码。
最后Intel终于打破了1MB的屏障,80286,80386处理器分别支持16MB和4GB内存。然而,为了向后兼容,最初的1M内存空间仍然保留了
下来。因此现代的PC机物理内存中存在着0x000A_0000到0x0010_0000的“空洞“,它把RAM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最低的640K,称
为”传统内存“,一是”扩展内存“(它的地址空间不固定)。另外,位于32位物理地址空间的最顶端的部分,高于任何物理RAM,被BIOS保留了下来,用
于32位PCI设备。目前,物理内存可以超过4G,被保留的32位PCI设备地址空间又会形成新的“空洞”。
二,BIOS
当打开PC机的电源时,处理器处于实模式,CS:IP =
0xF000:0xFFFF。这个逻辑地址的虚拟地址是0xFFFFF0,是将CS寄存器的值左移4个二进制位,再加上IP寄存器的值得到的。这种方法隐
含了一个信息,就是在实模式中,也是有分段的,只不过段是固定的,每个段的大小都是64K(2^16),段寄存器中保存的就是段的编号。那么这个初始地址
是哪里的指令了?在PC机的物理编址一节提到,BIOS的位于1M的最后64K,也即0x000F0000~0x000FFFFF,所以第一条指令是
BIOS的代码。BIOS,也即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POST(加电自检)以及Runtime
Routines。实际上在0xFFFFF0这个地址上保存了一条跳转指令,跳转到BIOS的POST的第一代指令。POST主要进行一些硬件的检测操
作,这时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很多输出。当检测完毕后,BIOS根据CMOS里的设置,查找引导设备,并从主引导分区中读取第1个扇区,并加载到0x7C00
的位置,BIOS会在最后跳转到这个地址。POST的代码会在结束后从内存中移除,而Runtime Routeines的代码不会。
三,Boot Loader
主引导记录位于一个扇区里,有512字节,分为三个部分。前446字节是引导代码部分,随后64字节是分区表,最后的2个字节是魔数0xAA55。分区表
里含有4个表项,每个使用16字节描述,这里不详细说明。魔数起到一个标志的作用。操作系统是通过称为Boot
Loader的程序加载到内存中,主引导记录的代码就与Boot Loader有关。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包括Linux),Boot
Loader是做为内核的一部分,和内核同时编译链接的。现在, Boot Loader和操作系统进行了分离,比如Grub就是一个Boot
Loader,它即可以引导Linux,也可以引导Windows,而Linux还可以被LILO引导。
引导操作系统的过程就好像如何把大象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样(可怜的大象!),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拿出来。目前的Boot
Loader,比如Grub,也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第一阶段的代码就是位于MBR记录里的,它负责加载第二阶段的代码。第二阶段加载内核到内存中,并为
其准备引导参数。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实际上是一个2.5阶段的Boot
Loader,多出的第1.5阶段是为了支持多文件系统。为了实现操作系统与Boot
Loader的分离,操作系统映像的第一个8K必须含有一个multiboot header,并以0x1BADB002结束。
四,Linux 2.6 内核加载过程
GRUB将Linux内核映像的前两个扇区(init扇区以及setup扇区)加载到物理内存的0x00090000地址处。这两个扇区的代码是体系结构
相关的,位于arch/x86/boot/header.S中。init扇区最初是用做软盘MBR的引导代码的,现在的Linux不支持软盘引导,所以这
个扇区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输出一些提示信息"Direct booting form floppy is no longer supported.
Please use a boot loader program
instead.",(用bochs虚拟机去执行内核的压缩映像bzImage,可以看到这些信息)。setup扇区是一些代码和引导参数,它被加载到
0x00090200处。代码部分的主要工作是调用引导阶段的main函数,比较重要的引导参数是进入保护模式后的32位代码的入口点。参数说明当内核是
大内核时,内核映像会被加载到0x0010000的位置,否则,就被加载到0x1000处。
code32_start:
#ifndef __BIG_KERNEL__
.long 0x1000 # 0x1000 = default for zImage
#else
.long 0x100000 # 0x100000 = default for big kernel
引导阶段的main函数位于arch/x86/boot/main.c中,它首先会复制引导参数,然后初始堆,检测物理内存布局,最重要是进入保护模式,
跳转到32位代码的入口点。进入保护模式是通过位于arch/x86/boot/pm.c中的go_to_protected_mode()函数来实现
的,它会开启A20地址线,设置boot阶段的IDT,GDT,(内核代码段0x10,数据段0x18),最后,执行
protected_mode_jump(boot_params.hdr.code32_start, (u32)&boot_params +
(ds() << 4)),跳转到引导参数定义的入口点,如果是big kernel,则是0x00100000(1M)。
位于0x00100000之后的代码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解压内核的代码,一是被压缩过的32位代码。解压缩的代码位于arch/x86/boot
/compressed/head_32.S,值得注意的是,解压的最终位置会在计算后,保存在ebp寄存器中,实际上还是0x00100000。解压
后,位于1M位置的就是位于arch/x86/kernel/head_32.S中的入口点了,这也是真实意义的内核入口点。这段代码会设置页目录,页
表,内核的虚地址空间被设成0xC0000000~0xFFFFFFFF,也就是最后1G,并使用宏__PAGE_OFFSET表示起始地址
0xC00000000。经过一系列基本的与硬件有关的初始化工作后,执行流跳转到(*initial_code),也就是
i386_start_kernel函数。i386_start_kernel()位于arch/x86/kernel/head32.c中,如果需要,
它首先初始化与ramdisk相关的数据。ramdisk会在引导过程中做为临时的根文件系统,它包含一些可执行程序,脚本,可以用来加载内核模块等。最
后调用start_kernel()。
五,start_kernel()函数
start_kernel()函数位于init/main.c中,是引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函数,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初始化了内核所有的功能。
1,调用lock_kernel(),防止内核被意外抢断,定义在lib/kernel_lock.c中。在SMP或者抢断式调度环境中,内核可以被抢
断。内核初始化时,功能还不完善,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使用称为Big Kernel
Lock的spinlock。spinlock是一种忙等待锁,如果等待周期不是很长,它比信号有效,因为信号会造成进程调度。Big Kernel
Lock只在内核初始化时使用,当初始化结束后,该锁被释放。
2,page_address_init()函数初始化页管理,创建了页管理所需的数据结构,定义在mm/highmem.c中。
3,输出内核版本信息,执行了两个内核输出语句printk(KERN_NOTICE)和printk(linux_banner)。因为此时还没有初始
化控制台,所以这些信息不能输出到屏幕上或者输出到串口上,而是输出到一个buffer中。printk()函数定义在kernel/printk.c
中,KERN_NOTICE宏定义在include/linux/kernel.h中,值为"<5>"。linux_banner定义在
init/version.c中,在我的实验环境中是这样的一个字符串:Linux version 2.6.28 (zctan@dbgkrnl)
(gcc version 4.3.0 20080428 (Red Hat 4.3.0-8) (GCC) ) #1 SMP Sun Feb 8
20:56:17 CST 2009。
4,setup_arch(),位于arch/x86/kernel/setup.c,初始化了许多体系结构相关的子系统。
5,setup_per_cpu_area(),定义在arch/x86/kernel/setup_percpu.c中,如果是SMP环境,则为每个CPU创建数据结构,分配初始工作内存。
6,smp_prepare_boot_cpu(),定义在include/asm-x86/smp.h。如果是SMP环境,则设置boot CPU的一些数据。在引导过程中使用的CPU称为boot CPU。
7,sched_init(),定义在kernel/sched.c。初始化每个CPU的运行队列和超时队列。Linux使用多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法,就绪进程位于运行队列中。
8,build_all_zonelists(),定义在mm/page_alloc.c中,建立内存区域链表。Linux将所有物理内存分为三个区,ZONE_DMA, ZONE_NORMAM, ZONE_HIGHMEM。
9,trap_init(),定义在arch/x86/kernel/traps_32.c中,初始化IDT, 如除0错,缺页中断等。
10,rcu_init(),定义在kernel/rcupdate.c中,初始化Read-Copy-Update子系统。当使用spinlock会造成效率低下时,RCU被用来实现临界区的互斥。
11,init_IRQ(),定义在arch/x86/kernel/paravirt.c中,初始化中断控制器。
12,pidhash_init(),定义在kernel/pid.c中,Linux的进程描述符称为PID, 使用名称空间以及hash表来管理。
13,init_timers(),定义在kernel/timer.c中,初始化定时器。
14,softirq_init(),定义在kernel/softirq.c中,初始化中断子系统,如softirq, tasklet。
15,time_init(),定义在arch/x86/kernel/time_32.c中,初始化系统时间。
16,profile_init(),定义在kernel/profile.c中,为profiling data分配存储空间。Profiling data这个术语描述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采集到的一些数据,用于性能的分析。
17,local_irq_enable(),定义在include/linux/irqflags.h中,开启引导CPU的中断。
18,console_init(),定义在drivers/char/tty_io.c中,初始化控制台,可以是显示器也可以是串口。此时屏幕上才会有输出,前面printk输出到buffer中的内容会在这里全部输出。
19,initrd检测。如果定义了Init Ram Disk,则检测其是否有效。
20,mem_init(),定义在arch/x86/mm/init_32.c,检测所有可用物理页。
21,pgtable_cache_init(),定义在include/asm-x86/pgtable_32.h,在slab存储管理子系统中创建页目录页表的cache。
22,fork_init(),定义在kernel/fork.c中,初始化多进程环境。此时,执行start_kernel的进程就是所谓的进程0。
23,buffer_init(),定义在fs/buffer.c中,初始化文件系统的缓冲区。
24,vfs_cache_init(),定义在fs/dcache.c中,创建虚拟文件系统的Slab Cache。
25,radix_tree_init(),定义在lib/radix-tree.c。Linux使用radix树来管理位于文件系统缓冲区中的磁盘块,radix树是trie树的一种。
26,signals_init(),定义在kernel/signal.c中,初始化信号队列。
27,page_writeback_init(),定义在mm/page-writeback.c中,初始化将脏页页同步到磁盘上的控制信息。
28,proc_root_init(),定义在fs/proc/root.c, 初始化proc文件系统
29,rest_init(),定义在init/main.c中,创建init内核线程(也就是进程1)。init进程创建成功后,进程0释放Big
Kernel Lock,重新调度(因为现在只有两个进程,所以调度的是init进程)。进程0,就变成了idle进程,只负责调度。
注:start_kernel函数涉及到很多内容和硬件知识,比如SMP等,有很多是我不知道的,所以只能简要的从功能上说明一下,有些可能理解错了,也会略过一些函数,请见谅。
六,init进程
init进程执行定义在init/main.c中的kernel_init()函数,完成余下的初始化工作。
1,lock_kernel(),加上Big Kernel Lock。
2,初始化SMP环境。
3,do_basic_setup()。调用driver_init(),加载设备驱动程序。执行do_initcalls(),调用内建模块的初始化函数,比如kgdb。
4,init_post()函数会打开/dev/console做为标准输入文件,并复制出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输出。最后,按下列顺序偿试执行init程
序,位于ramdisk的/init,以及磁盘上的/sbin/init, /etc/init, /bin/init和/bin/sh,
只要有一个能执行就可以。init进程会使用类exec()去调用其它进程,因而不会返回。
阅读(1860) | 评论(0) | 转发(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