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7966
  • 博文数量: 13
  • 博客积分: 981
  • 博客等级: 准尉
  • 技术积分: 1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4-15 11:58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DB2/Informix

2011-07-02 11:59:02

  摘要: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生活早已今非昔比,然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根据发展变化作出与时代相协调的决策。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它对新农村的进一步建设作了政策性引导。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化、生态、协调
  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应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积极推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政策措施无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通过“十一五”规划的五年建设,农村的风貌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与取得的成绩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它对新农村的进一步建设作了政策性引导,对未来乡村的发展方向也有指导性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收入方面,过去农民家庭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农副产品,新农村建设后,农村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家庭收入从单一的务农到打工务农双重收入,家庭收入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方面,电热、燃气、太阳能逐渐取代了之前的木材、煤,不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物质生活方面,过去农村房子以土木结构为主,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房屋普遍采用砖混结构,两三层的民居建设较为普遍,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城镇小康家庭用的电器,现在在农村家庭使用也较频繁。进城赶集亦不必再走一到两个小时的泥泞小道,村村通工程使得现在大多数农村都已修建了水泥路,农村的对外交通不再依赖于步行。文化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思想观念有所改变。福利保障方面,农村各户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低保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不再为医疗费用以及温饱问题所困扰。
  二、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1、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忽略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引导或主导作用,而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主要借助于“有形之手”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为新农村规划设计提出指导性意见,根据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监督各项有利于国计民生措施的实施。因此,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然而我们忽略了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切身体验者、受益者——农民。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他们很少参与意见,不管是规划师的设计,还是政府的政策措施,他们几乎都是被动的执行者和承受者。既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就该更多的参与新农村建设。
  2、城市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农村,其中对乡村最大的消极影响就在于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一方面,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量尚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城市污染物质直接排入城市周边地区,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其固体垃圾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转移使农村成为天然的垃圾场。另一方面,农村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直接排放,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使用导致农村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有害物质在作物体内的富集进一步危害了人体的健康。
  3、农民生产工作不便
  为了有效利用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农民的生活娱乐,新农村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了不少风貌统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居民点。将农民集中居住,与以往一户户散居相比,有很多优势,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农户距离自家耕地会比较远,对于丘陵山地地区这种问题表现尤为明显,这样对农民生产不利。因此出现了不少地方农民有新房不住,租住旧房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有两种措施:一是提供村民居住点到耕地的交通设施,减少农民劳动生产的交通时间,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将部分农民的土地租给承包者,让他们将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受雇于承包者或者外出打工。
  三、“十二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农村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十一五”规划,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有明显改善。在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很多村都建立了农业基地,农田水利建设也有提高;在生活基础设施方面,不少乡镇都实现了村村通道路,户户通电,修建了大量沼气池,改变传统脏乱的柴火做饭方式;在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好实施,农家书屋在不少乡村发展起来,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卫生也较过去得到了改善。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跟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地方依然很落后贫穷。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我们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优化农产品,增强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于农民,提高农民收入。
阅读(28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