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0409
  • 博文数量: 7
  • 博客积分: 207
  • 博客等级: 入伍新兵
  • 技术积分: 11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3-23 16:18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1)

2011年(6)

我的朋友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11-03-23 16:26:26

    Internet的规模每一百天就会增长一倍,客户希望获得7天24小时的不间断可用性及较快的系统反应时间,而不愿屡次看到某个站点“Server Too Busy”及频繁的系统故障。
  
    网络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在此情况下,如果扔掉现有设备去做大量的硬件升级,这样将造成现有资源的浪费,而且如果再面临下一次业务量的提升,这又将导致再一次硬件升级的高额成本投入,甚至性能再卓越的设备也不能满足当前业务量的需求。于是,负载均衡机制应运而生。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负载均衡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其次,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返回给用户,系统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文所要介绍的负载均衡技术主要是指在均衡服务器群中所有服务器和应用程序之间流量负载的应用,目前负载均衡技术大多数是用于提高诸如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其它关键任务服务器上的Internet服务器程序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负载均衡技术分类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负载均衡技术用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下面从负载均衡所采用的设备对象、应用的网络层次(指OSI参考模型)及应用的地理结构等来分类。
  
  软/硬件负载均衡
    软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指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相应的操作系统上安装一个或多个附加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如DNS Load Balance,CheckPoint Firewall-1 ConnectControl等,它的优点是基于特定环境,配置简单,使用灵活,成本低廉,可以满足一般的负载均衡需求。
  
    软件解决方案缺点也较多,因为每台服务器上安装额外的软件运行会消耗系统不定量的资源,越是功能强大的模块,消耗得越多,所以当连接请求特别大的时候,软件本身会成为服务器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软件可扩展性并不是很好,受到操作系统的限制;由于操作系统本身的Bug,往往会引起安全问题。
  
    硬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直接在服务器和外部网络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这种设备我们通常称之为负载均衡器,由于专门的设备完成专门的任务,独立于操作系统,整体性能得到大量提高,加上多样化的负载均衡策略,智能化的流量管理,可达到最佳的负载均衡需求。
  
    负载均衡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作为独立意义上的负载均衡器外,有些负载均衡器集成在交换设备中,置于服务器与Internet链接之间,有些则以两块网络适配器将这一功能集成到PC中,一块连接到Internet上,一块连接到后端服务器群的内部网络上。
  
    一般而言,硬件负载均衡在功能、性能上优于软件方式,不过成本昂贵。
  
  本地/全局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从其应用的地理结构上分为本地负载均衡(Local Load Balance)和全局负载均衡(Global Load Balance,也叫地域负载均衡),本地负载均衡是指对本地的服务器群做负载均衡,全局负载均衡是指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网络结构的服务器群间作负载均衡。
  
    本地负载均衡能有效地解决数据流量过大、网络负荷过重的问题,并且不需花费昂贵开支购置性能卓越的服务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避免服务器单点故障造成数据流量的损失。其有灵活多样的均衡策略把数据流量合理地分配给服务器群内的服务器共同负担。即使是再给现有服务器扩充升级,也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个新的服务器到服务群中,而不需改变现有网络结构、停止现有的服务。
  
    全局负载均衡主要用于在一个多区域拥有自己服务器的站点,为了使全球用户只以一个IP地址或域名就能访问到离自己最近的服务器,从而获得最快的访问速度,也可用于子公司分散站点分布广的大公司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互联网)来达到资源统一合理分配的目的。
  
    全局负载均衡有以下的特点:
  
  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能够远距离为用户提供完全的透明服务。
  除了能避免服务器、数据中心等的单点失效,也能避免由于ISP专线故障引起的单点失效。
  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服务就近提供,达到更好的访问质量。
  网络层次上的负载均衡
    针对网络上负载过重的不同瓶颈所在,从网络的不同层次入手,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负载均衡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
  
    随着带宽增加,数据流量不断增大,网络核心部分的数据接口将面临瓶颈问题,原有的单一线路将很难满足需求,而且线路的升级又过于昂贵甚至难以实现,这时就可以考虑采用链路聚合(Trunking)技术。
  
    链路聚合技术(第二层负载均衡)将多条物理链路当作一条单一的聚合逻辑链路使用,网络数据流量由聚合逻辑链路中所有物理链路共同承担,由此在逻辑上增大了链路的容量,使其能满足带宽增加的需求。
  
    现代负载均衡技术通常操作于网络的第四层或第七层。第四层负载均衡将一个Internet上合法注册的IP地址映射为多个内部服务器的IP地址,对每次TCP连接请求动态使用其中一个内部IP地址,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在第四层交换机中,此种均衡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个目标地址是服务器群VIP(虚拟IP,Virtual IP address)连接请求的数据包流经交换机,交换机根据源端和目的IP地址、TCP或UDP端口号和一定的负载均衡策略,在服务器IP和VIP间进行映射,选取服务器群中最好的服务器来处理连接请求。
  
    第七层负载均衡控制应用层服务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对访问流量的高层控制方式,适合对HTTP服务器群的应用。第七层负载均衡技术通过检查流经的HTTP报头,根据报头内的信息来执行负载均衡任务。
  
    第七层负载均衡优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HTTP报头的检查,可以检测出HTTP400、500和600系列的错误信息,因而能透明地将连接请求重新定向到另一台服务器,避免应用层故障。
  可根据流经的数据类型(如判断数据包是图像文件、压缩文件或多媒体文件格式等),把数据流量引向相应内容的服务器来处理,增加系统性能。
  能根据连接请求的类型,如是普通文本、图象等静态文档请求,还是asp、cgi等的动态文档请求,把相应的请求引向相应的服务器来处理,提高系统的性能及安全性。
    第七层负载均衡受到其所支持的协议限制(一般只有HTTP),这样就限制了它应用的广泛性,并且检查HTTP报头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势必会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在大量连接请求的情况下,负载均衡设备自身容易成为网络整体性能的瓶颈。
  负载均衡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不想仅仅是把客户端的服务请求平均地分配给内部服务器,而不管服务器是否宕机。而是想使Pentium III服务器比Pentium II能接受更多的服务请求,一台处理服务请求较少的服务器能分配到更多的服务请求,出现故障的服务器将不再接受服务请求直至故障恢复等等。
  
    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策略,使多个设备能很好的共同完成任务,消除或避免现有网络负载分布不均、数据流量拥挤反应时间长的瓶颈。在各负载均衡方式中,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三、四、七层的负载均衡都有相应的负载均衡策略。
  
    负载均衡策略的优劣及其实现的难易程度有两个关键因素:一、负载均衡算法,二、对网络系统状况的检测方式和能力。
  
    考虑到服务请求的不同类型、服务器的不同处理能力以及随机选择造成的负载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为了更加合理的把负载分配给内部的多个服务器,就需要应用相应的能够正确反映各个服务器处理能力及网络状态的负载均衡算法:
  
  轮循均衡(Round Robin):每一次来自网络的请求轮流分配给内部中的服务器,从1至N然后重新开始。此种均衡算法适合于服务器组中的所有服务器都有相同的软硬件配置并且平均服务请求相对均衡的情况。
  
  
  权重轮循均衡(Weighted Round Robin):根据服务器的不同处理能力,给每个服务器分配不同的权值,使其能够接受相应权值数的服务请求。例如:服务器A的权值被设计成1,B的权值是3,C的权值是6,则服务器A、B、C将分别接受到10%、30%、60%的服务请求。此种均衡算法能确保高性能的服务器得到更多的使用率,避免低性能的服务器负载过重。
  
  
  随机均衡(Random):把来自网络的请求随机分配给内部中的多个服务器。
  
  
  权重随机均衡(Weighted Random):此种均衡算法类似于权重轮循算法,不过在处理请求分担时是个随机选择的过程。
  
  
  响应速度均衡(Response Time):负载均衡设备对内部各服务器发出一个探测请求(例如Ping),然后根据内部中各服务器对探测请求的最快响应时间来决定哪一台服务器来响应客户端的服务请求。此种均衡算法能较好的反映服务器的当前运行状态,但这最快响应时间仅仅指的是负载均衡设备与服务器间的最快响应时间,而不是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最快响应时间。
  
  
  最少连接数均衡(Least Connection):客户端的每一次请求服务在服务器停留的时间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工作时间加长,如果采用简单的轮循或随机均衡算法,每一台服务器上的连接进程可能会产生极大的不同,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负载均衡。最少连接数均衡算法对内部中需负载的每一台服务器都有一个数据记录.........



《企业实现负载均衡》



Internet的规模每一百天就会增长一倍,客户希望获得7天24小时的不间断可用性及较快的系统反应时间,而不愿屡次看到某个站点“Server Too Busy”及频繁的系统故障。
  
    网络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在此情况下,如果扔掉现有设备去做大量的硬件升级,这样将造成现有资源的浪费,而且如果再面临下一次业务量的提升,这又将导致再一次硬件升级的高额成本投入,甚至性能再卓越的设备也不能满足当前业务量的需求。于是,负载均衡机制应运而生。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负载均衡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其次,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返回给用户,系统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文所要介绍的负载均衡技术主要是指在均衡服务器群中所有服务器和应用程序之间流量负载的应用,目前负载均衡技术大多数是用于提高诸如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其它关键任务服务器上的Internet服务器程序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负载均衡技术分类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负载均衡技术用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下面从负载均衡所采用的设备对象、应用的网络层次(指OSI参考模型)及应用的地理结构等来分类。
  
  软/硬件负载均衡
    软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指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相应的操作系统上安装一个或多个附加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如DNS Load Balance,CheckPoint Firewall-1 ConnectControl等,它的优点是基于特定环境,配置简单,使用灵活,成本低廉,可以满足一般的负载均衡需求。
  
    软件解决方案缺点也较多,因为每台服务器上安装额外的软件运行会消耗系统不定量的资源,越是功能强大的模块,消耗得越多,所以当连接请求特别大的时候,软件本身会成为服务器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软件可扩展性并不是很好,受到操作系统的限制;由于操作系统本身的Bug,往往会引起安全问题。
  
    硬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直接在服务器和外部网络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这种设备我们通常称之为负载均衡器,由于专门的设备完成专门的任务,独立于操作系统,整体性能得到大量提高,加上多样化的负载均衡策略,智能化的流量管理,可达到最佳的负载均衡需求。
  
    负载均衡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作为独立意义上的负载均衡器外,有些负载均衡器集成在交换设备中,置于服务器与Internet链接之间,有些则以两块网络适配器将这一功能集成到PC中,一块连接到Internet上,一块连接到后端服务器群的内部网络上。
  
    一般而言,硬件负载均衡在功能、性能上优于软件方式,不过成本昂贵。
  
  本地/全局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从其应用的地理结构上分为本地负载均衡(Local Load Balance)和全局负载均衡(Global Load Balance,也叫地域负载均衡),本地负载均衡是指对本地的服务器群做负载均衡,全局负载均衡是指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网络结构的服务器群间作负载均衡。
  
    本地负载均衡能有效地解决数据流量过大、网络负荷过重的问题,并且不需花费昂贵开支购置性能卓越的服务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避免服务器单点故障造成数据流量的损失。其有灵活多样的均衡策略把数据流量合理地分配给服务器群内的服务器共同负担。即使是再给现有服务器扩充升级,也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个新的服务器到服务群中,而不需改变现有网络结构、停止现有的服务。
  
    全局负载均衡主要用于在一个多区域拥有自己服务器的站点,为了使全球用户只以一个IP地址或域名就能访问到离自己最近的服务器,从而获得最快的访问速度,也可用于子公司分散站点分布广的大公司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互联网)来达到资源统一合理分配的目的。
  
    全局负载均衡有以下的特点:
  
  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能够远距离为用户提供完全的透明服务。
  除了能避免服务器、数据中心等的单点失效,也能避免由于ISP专线故障引起的单点失效。
  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服务就近提供,达到更好的访问质量。
  网络层次上的负载均衡
    针对网络上负载过重的不同瓶颈所在,从网络的不同层次入手,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负载均衡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
  
    随着带宽增加,数据流量不断增大,网络核心部分的数据接口将面临瓶颈问题,原有的单一线路将很难满足需求,而且线路的升级又过于昂贵甚至难以实现,这时就可以考虑采用链路聚合(Trunking)技术。
  
    链路聚合技术(第二层负载均衡)将多条物理链路当作一条单一的聚合逻辑链路使用,网络数据流量由聚合逻辑链路中所有物理链路共同承担,由此在逻辑上增大了链路的容量,使其能满足带宽增加的需求。
  
    现代负载均衡技术通常操作于网络的第四层或第七层。第四层负载均衡将一个Internet上合法注册的IP地址映射为多个内部服务器的IP地址,对每次TCP连接请求动态使用其中一个内部IP地址,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在第四层交换机中,此种均衡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个目标地址是服务器群VIP(虚拟IP,Virtual IP address)连接请求的数据包流经交换机,交换机根据源端和目的IP地址、TCP或UDP端口号和一定的负载均衡策略,在服务器IP和VIP间进行映射,选取服务器群中最好的服务器来处理连接请求。
  
    第七层负载均衡控制应用层服务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对访问流量的高层控制方式,适合对HTTP服务器群的应用。第七层负载均衡技术通过检查流经的HTTP报头,根据报头内的信息来执行负载均衡任务。
  
    第七层负载均衡优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HTTP报头的检查,可以检测出HTTP400、500和600系列的错误信息,因而能透明地将连接请求重新定向到另一台服务器,避免应用层故障。
  可根据流经的数据类型(如判断数据包是图像文件、压缩文件或多媒体文件格式等),把数据流量引向相应内容的服务器来处理,增加系统性能。
  能根据连接请求的类型,如是普通文本、图象等静态文档请求,还是asp、cgi等的动态文档请求,把相应的请求引向相应的服务器来处理,提高系统的性能及安全性。
    第七层负载均衡受到其所支持的协议限制(一般只有HTTP),这样就限制了它应用的广泛性,并且检查HTTP报头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势必会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在大量连接请求的情况下,负载均衡设备自身容易成为网络整体性能的瓶颈。
  负载均衡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不想仅仅是把客户端的服务请求平均地分配给内部服务器,而不管服务器是否宕机。而是想使Pentium III服务器比Pentium II能接受更多的服务请求,一台处理服务请求较少的服务器能分配到更多的服务请求,出现故障的服务器将不再接受服务请求直至故障恢复等等。
  
    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策略,使多个设备能很好的共同完成任务,消除或避免现有网络负载分布不均、数据流量拥挤反应时间长的瓶颈。在各负载均衡方式中,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三、四、七层的负载均衡都有相应的负载均衡策略。
  
    负载均衡策略的优劣及其实现的难易程度有两个关键因素:一、负载均衡算法,二、对网络系统状况的检测方式和能力。
  
    考虑到服务请求的不同类型、服务器的不同处理能力以及随机选择造成的负载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为了更加合理的把负载分配给内部的多个服务器,就需要应用相应的能够正确反映各个服务器处理能力及网络状态的负载均衡算法:
  
  轮循均衡(Round Robin):每一次来自网络的请求轮流分配给内部中的服务器,从1至N然后重新开始。此种均衡算法适合于服务器组中的所有服务器都有相同的软硬件配置并且平均服务请求相对均衡的情况。
  
  
  权重轮循均衡(Weighted Round Robin):根据服务器的不同处理能力,给每个服务器分配不同的权值,使其能够接受相应权值数的服务请求。例如:服务器A的权值被设计成1,B的权值是3,C的权值是6,则服务器A、B、C将分别接受到10%、30%、60%的服务请求。此种均衡算法能确保高性能的服务器得到更多的使用率,避免低性能的服务器负载过重。
  
  
  随机均衡(Random):把来自网络的请求随机分配给内部中的多个服务器。
  
  
  权重随机均衡(Weighted Random):此种均衡算法类似于权重轮循算法,不过在处理请求分担时是个随机选择的过程。
  
  
  响应速度均衡(Response Time):负载均衡设备对内部各服务器发出一个探测请求(例如Ping),然后根据内部中各服务器对探测请求的最快响应时间来决定哪一台服务器来响应客户端的服务请求。此种均衡算法能较好的反映服务器的当前运行状态,但这最快响应时间仅仅指的是负载均衡设备与服务器间的最快响应时间,而不是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最快响应时间。
  
  
  最少连接数均衡(Least Connection):客户端的每一次请求服务在服务器停留的时间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工作时间加长,如果采用简单的轮循或随机均衡算法,每一台服务器上的连接进程可能会产生极大的不同,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负载均衡。最少连接数均衡算法对内部中需负载的每一台服务器都有一个数据记录.........



《linux下的负载均衡》

一、目前网站架构一般分成负载均衡层、web层和数据库层,我其实一般还会多加一层,即文件服务器层,因为现在随着网站的PV越来越多,文件服务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过随着moosefs、DRDB+Heartbeat的日趋成熟,这问题也不大了.网站最前端的负载均衡层称之为Director,它起的是分摊请求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轮询。

二、F5是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负载均衡,它较多应用于CDN系统,用于squid反向加速集群的负载均衡,是专业的硬件负载均衡设备,尤其适用于每秒新建连接数和并发连接数要求高的场景;LVS和Nginx是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的,但稳定性也相当强悍,在处理高并发的情况也有相当不俗的表现。

三、Nginx对网络的依赖较小,理论上只要ping得通,网页访问正常,nginx就能连得通,nginx同时还能区分内外网,如果是同时拥有内外网的节点,就相当于单机拥有了备份线路;lvs就比较依赖于网络环境,目前来看服务器在同一网段内并且lvs使用direct方式分流,效果较能得到保证。

四、目前较成熟的负载均衡高可用技术有LVS+Keepalived、Nginx+Keepalived,以前Nginx没有成熟的双机备份方案,但通过shell脚本监控是可以实现的,有兴趣的可具体参考我在51cto上的项目实施方案;另外,如果考虑Nginx的负载均衡高可用,也可以通过DNS轮询的方式来实现,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张宴的相关文章。

五、集群是指负载均衡后面的web集群或tomcat集群等,但现在的集群意义泛指了整个系统架构,它包括了负载均衡器以及后端的应用服务器集群等,现在许多人都喜欢把Linux集群指为LVS,但我觉得严格意义上应该区分开。

六、负载均衡高可用中的高可用指的是实现负载均衡器的HA,即一台负载均衡器坏掉后另一台可以在<1s秒内切换,最常用的软件就是Keepalived和Heatbeat,成熟的生产环境下的负载均衡器方案有Lvs+Keepalived、Nginx+Keepalived。

七、LVS的优势非常多:①抗负载能力强;②工作稳定(因为有成熟的HA方案);③无流量;④基本上能支持所有的应用,基于以上的优点,LVS拥有不少的粉丝;但世事无绝对,LVS对网络的依赖性太大了,在网络环境相对复杂的应用场景中,我不得不放弃它而选用Nginx。

八、Nginx对网络的依赖性小,而且它的正则强大而灵活,强悍的特点吸引了不少人,而且配置也是相当的方便和简约,小中型项目实施中我基本是考虑它的;当然,如果资金充足,F5是不二的选择。

九、大型网站架构中其实可以结合使用F5、LVS或Nginx,选择它们中的二种或三种全部选择;如果因为预算的原因不选择F5,那么网站最前端的指向应该是LVS,也就是DNS的指向应为lvs均衡器,lvs的优点令它非常适合做这个任务。重要的ip地址,最好交由lvs托管,比如数据库的ip、webservice服务器的ip等等,这些ip地址随着时间推移,使用面会越来越大,如果更换ip则故障会接踵而至。所以将这些重要ip交给lvs托管是最为稳妥的。

十、VIP地址是Keepalived虚拟的一个IP,它是一个对外的公开IP,也是DNS指向的IP;所以在设计网站架构时,你必须向你的IDC多申请一个对外IP

十一、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Lvs和Nginx对https的支持都非常好,尤其是LVS,相对而言处理起来更为简便。

十二、在LVS+Keepalived及Nginx+Keepalived的故障处理中,这二者都是很方便的;如果发生了系统故障或服务器相关故障,即可将DNS指向由它们后端的某台真实web,达到短期处理故障的效果,毕竟广告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的PV就是金钱,这也是为什么要将负载均衡高可用设计于此的原因;大型的广告网站我就建议直接上CDN系统了。

十三、现在Linux集群都被大家神话了,其实这个也没多少复杂;关键看你的应用场景,哪种适用就选用哪种,Nginx和LVS、F5都不是神话,哪种方便哪种适用就选用哪种。

十四、另外关于session共享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了;Nginx可以用ip_hash机制来解决session的问题,而F5和LVS都有会话保持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还可以将session写进数据库,这也是一个解决session共享的好办法,当然这个也会加重数据库的负担,这个看系统架构师的取舍了。

十五、我现在目前维护的电子商务网站并发大约是1000左右,以前的证券资讯类网站是100左右,大型网上广告大约是3000,我感觉web层的并发越来越不是一个问题;现在由于服务器的强悍,再加上Nginx作web的高抗并发性,web层的并发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相反而言,文件服务器层和数据库层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单NFS不可能胜任目前的工作,现在好的方案是moosefs和DRDB+Heartbeat+NFS;而我喜欢的Mysql服务器,成熟的应用方案还是主从,如果压力过大,我不得不选择oracle的RAC双机方案。

十六、现在受张宴的影响,大家都去玩Nginx了(尤其是作web),其实在服务器性能优异,内存足够的情况下,Apache的抗并发能力并不弱,整个网站的瓶颈应该还是在数据库方面;我建议可以双方面了解Apache和Nginx,前端用Nginx作负载均衡,后端用Apache作web,效果也是相当的好。

十七、Heartbeat的脑裂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在线上环境可以考虑使用;DRDB+Heartbeat算是成熟的应用了,建议掌握。我在相当多的场合用此组合来替代EMC共享存储,毕竟30万的价格并不是每个客户都愿意接受的。

十八、无论设计的方案是多么的成熟,还是建议要配置Nagios监控机来实时监控我们的服务器情况;邮件和短信报警都可以开启,毕竟手机可以随身携带嘛;有条件的还可以购买专门的商业扫描网站服务,它会每隔一分钟扫描你的网站,如果发现没有alive会向你的邮件发警告信息或直接电话联系。

十九、至少网站的安全性问题,我建议用硬件防火墙,比较推荐的是华赛三层防火墙+天泰web防火墙,DDOS的安全防护一定要到位;Linux服务器本身的iptables和SELinux均可关闭,当然,端口开放越少越好。



《负载均衡的三种实现方法》

目前,网络应用正全面向纵深发展,企业上网和政府上网初见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网络和远程教学网络等也得到普及,各地都相继建起了教育信息网络,带动了网络应用的发展。
  
  一个面向社会的网站,尤其是金融、电信、教育和零售等方面的网站,每天上网的用户不计其数,并且可能都同时并发访问同一个服务器或同一个文件,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信息传输阻塞现象; 加上Internet线路的质量问题,也容易引起出现数据堵塞的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去访问一个站点,还可能屡次看到某个站点“服务器太忙”,或频繁遭遇系统故障。因此,如何优化信息系统的性能,以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负载均衡技术的引入
  
  信息系统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必须采用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以满足当前业务量的需求。而如何在完成同样功能的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实现合理的业务量分配,使之不会出现一台设备过忙、而其他的设备却没有充分发挥处理能力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负载均衡的方法。
  
  负载均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把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其次,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再返回给用户,使得信息系统处理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一个网络的负载均衡应用,可以从网络的不同层次入手,具体情况要看对网络瓶颈所在之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企业信息系统的负载均衡大体上都从传输链路聚合、采用更高层网络交换技术和设置服务器集群策略三个角度实现。
  
  二、链路聚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为了支持与日俱增的高带宽应用,越来越多的PC机使用更加快速的方法连入网络。而网络中的业务量分布是不平衡的,一般表现为网络核心的业务量高,而边缘比较低,关键部门的业务量高,而普通部门低。伴随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工作组局域网的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企业内部对高带宽应用需求不断增大时(例如Web访问、文档传输及内部网连接),局域网核心部位的数据接口将产生瓶颈问题,因此延长了客户应用请求的响应时间。并且局域网具有分散特性,网络本身并没有针对服务器的保护措施,一个无意的动作,像不小心踢掉网线的插头,就会让服务器与网络断开。
  
  通常,解决瓶颈问题采用的对策是提高服务器链路的容量,使其满足目前的需求。例如可以由快速以太网升级到千兆以太网。对于大型网络来说,采用网络系统升级技术是一种长远的、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对于许多企业,当需求还没有大到非得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进行升级时,使用升级的解决方案就显得有些浪费了。对于拥有许多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在某些课程的教学期间(比如上传学生制作的网页等等),将产生大量访问Web服务器或进行大量的文档传输;或在县区级的网络信息网上举行优秀老师示范课教学、定期的教学交流等教学活动时,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然而在需求还没有大到非得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进行升级时,实施网络的升级就显得大材小用了。在这种情况下,链路聚合技术为消除传输链路上的瓶颈与不安全因素提供了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链路聚合技术将多个线路的传输容量融合成一个单一的逻辑连接。当原有的线路满足不了需求、而单一线路的升级又太昂贵或难以实现时,就可采用多线路的解决方案。
  
  链路聚合系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但也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使人们可以在服务器等关键局域网段的线路上采用冗余路由。对于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可以考虑采用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VRRP可以生成一个虚拟缺省的网关地址,当主路由器无法接通时,备用路由器就会采用这个地址,使局域网通信得以继续。总之,当必需提高主要线路的带宽而又无法对网络进行升级的时候,便可以采用链路聚合技术。
  
  三、高层交换――适合大型网络
  
  大型的网络一般都是由大量专用技术设备组成的,如包括防火墙、路由器、第2层/3层交换机、负载均衡设备、缓冲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等。如何将这些技术设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直接影响到网络性能的关键性问题。大型网络的核心交换机一般采用高端的机柜式交换机,现在这类交换机一般都提供第四层交换功能,可以将一个外部IP地址映射为多个内部IP地址,对每次TCP连接请求动态使用其中一个内部地址,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有的协议内部支持与负载均衡相关的功能,例如HTTP协议中的重定向能力。
  
  Web内容交换技术,即URL交换或七层交换技术,提供了一种对访问流量的高层控制方式。Web内容交换技术检查所有的HTTP报头,根据报头内的信息来执行负载均衡的决策,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如何为个人主页和图像数据等内容提供服务。它不是根据TCP端口号来进行控制的,所以不会造成访问流量的滞留。如果Web服务器已经为诸如图像服务、SSL对话和数据库事务服务之类的特殊功能进行了优化,那么,采用这个层次的流量控制将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目前,采用高层交换技术的产品与方案,有许多专用的设备,如3Com公司的3Com SuperStack 3服务器负载均衡交换机和Cisco系统公司的CSS交换机产品等,国内的服务器厂商如联想和浪潮等也都有专用的负载均衡产品。
  
  四、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群集――满足大量并发访问的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开展,网上交易和访问量会明显增加。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各种办公业务都往上迁移,所传送不仅是一般的文本信息,还有很多视频和语音。如远程教学方兴未艾,不少院校都在全国各地设立网络教学点,进行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各个站点都必须能够同网络教学中心进行实时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也会产生大量并发访问,因此要求网络中心服务器必须具备提供大量并发访问服务的能力。这样,网络中心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和I/O能力已经成为提供服务的瓶颈。如果客户的增多导致通信量超出了服务器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宕机。显然,单台服务器有限的性能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台普通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只能达到每秒几万个到几十万个请求,无法在一秒钟内处理上百万个甚至更多的请求。但若能将10台这样的服务器组成一个系统,并通过软件技术将所有请求平均分配给所有服务器,那么这个系统就完全拥有每秒钟处理几百万个甚至更多请求的能力。这就是利用服务器群集实现负载均衡的优点。
  
  早期的服务器群集通常以光纤镜像卡进行主从方式备份。令服务运营商头疼的是关键**器或应用较多、数据流量较大的服务器一般档次不会太低,而服务运营商花了2台服务器的钱却常常只得到一台服务器的性能。通过LSANT(Load Sharing Network Address Transfer)将多台服务器网卡的不同IP地址翻译成一个虚拟IP地址,使得每台服务器均时刻处于工作状态。原来需要用小型机来完成的工作改由多台PC服务器完成,这种弹性解决方案对投资保护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既避免了小型机刚性升级所带来的巨大设备投资,又避免了人员培训的重复投资。同时,服务运营商可以依据业务的需要随时调整服务器的数量。
  
  网络负载均衡提高了诸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其他关键任务服务器上的Internet服务器程序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单一服务器可以提供有限级的可靠性和可伸缩性。但是,通过将2个或2个以上高级服务器的主机连成群集,网络负载均衡就能够提供关键任务服务器所需的可靠性和性能。
  
  为了建立一个高负载的Web站点,必须使用多服务器的分布式结构。如使用代理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相结合,或者2台Web服务器相互协作,这种方式也属于多服务器的结构。但在这些多服务器的结构中,每台服务器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属于非对称的体系结构。非对称的服务器结构中每个服务器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一台服务器用于提供静态网页,而另一台用于提供动态网页等等。这样就使得网页设计时就需要考虑不同服务器之间的关系。一旦要改变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就会使得某些网页出现连接错误,不利于维护,可扩展性也较差。
  
  能进行负载均衡的网络设计结构为对称结构,在对称结构中每台服务器都具备等价的地位,都可以单独对外提供服务,而无须其他服务器的辅助。然后,可以通过某种技术,将外部发送来的请求均匀分配到对称结构中的每台服务器上,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服务器都独立回应客户的请求。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建立内容完全一致的Web服务器并不困难,因此负载均衡技术就成为建立一个高负载Web站点的关键性技术。
  
  综上所述,在客户端对操作系统进行优化,改善网络环境,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端的信息传输速率,但是,在网络中,当众多工作站同时向同一服务器发出请求或同时访问同一个文件时,所产生的信息传输阻塞现象却是无能为力的。为此在服务器端采用负载均衡这种策略,它能让多台服务器或多条链路共同承担一些繁重的计算或I/O任务,从而以较低成本消除网络瓶颈,避免了单机拥塞或单机故障造成的不良影响,便于扩展,保证服务需要,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而且负载均衡是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负载均衡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网络拥塞问题,就近提供服务,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
  
  (2)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
  
  (3)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
  
  (4)提高服务器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 
阅读(1322) | 评论(0) | 转发(1) |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Linux下安装最新Apache2.0.52+PHP5+GD2+MySql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