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用户程序的执行和结束,系统不断的为其进行分配与回收物理页面,这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碎片,这些碎片被分成了两类:内部碎片与外部碎片。如下图:
那么接下去我们要为程序分配一个3个连续的物理页面显然不可行了,虽然我们实际的物理内存中存在着3个物理页面这么大的空间,这些不连续的物理页面就成为了外部碎片。在linux系统中采用了伙伴算法来解决这个外部碎片的问题。在内核中有一个free_area这个结构体(include/linux/mmzone.h),它表示了内存中的空闲物理页面。结构体代码如下:
- struct free_area{
- struct list_head free_list[MIGRATE_TYPES];
- unsigned long nr_free;
- };
对于伙伴算法中的伙伴是有条件的,即:
1)、两个快的大小相同;
2)、两个块的物理地址连续。
下面我们结合上面这张图来说明该算法的工作原理。
假设要求分配的块的大小为128个页面。该算法先在块大小为128个页面的链表中查找,看是否有这样一个空闲块。如果有,就直接分配;如果没有,该算法会查找下一个更大的块,具体地说,就是在块大小为256个页面的链表中查找一个空闲块。如果存在这个空闲块,内核就把256个页面分为两等份,一份分配出去,另外一份插入到块大小为128的链表中。如果在块大小为256的链表中也没有找到空闲页块,就继续找更大的块,即512个页面的块。如果存在内核就从512分出128个页面满足请求,然后从384个页面中取出256个页面插入到大小256的链表中。然后把剩余的128个页面插入到大小为128个页面的链表中。如果512也没找到,那就继续向上找,一直找不到则算法放弃分配,并发出出错信号。
以上过程的逆过程就是块的释放过程。算法把满足伙伴条件的两个块合并为一个块,该算法是个迭代算法,如果合并后的块还可以跟相邻的块进行合并,那么该算法就继续合并。
slab机制:
伙伴算法也有不足,它不能解决内部碎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核又引入了slab机制,它主要是为了减少伙伴算法的调用次数。slab分配器为每个对象都建立了一个高速缓存,内核对这个对象的分配和释放都是在这个缓存中实现的。
比如task_struct这个结构,在每次创建进程都会为这个结构体分配空间,在进程销毁后又回收这部分空间,那么内核就为其建立一个专用的缓冲区,而task_struct就是如上图所示的对象。每个高速缓冲区在内核中都是由kmem_cache这个结构表示的,每个slab都处于三种状态之一:满、部分满、空。
下面是一个slab分配实例,就用刚才提高到了的task_struct这个结构举例:代码在kernel/fork.c中。
首先,内核用一个全局变量存放指向task_struct高速缓冲区的指针:
struct kmem_cache *task_struct_cachep;
task_struct_cachep = kmen_cache("task_struct",sizeof(struct task_struct),
ARCH_MIN_TASKALIGN,
SLAB_PANIC|SLAB_NOTRACK,NULL);
这样就创建了一个名为task_struct的高速缓存,存放的数据类型为struct task_struct的对象。
在创建进程时,将会调用以下内容(dup_task_struct()中完成):
struct task_struct *tsk;
tsk = kmen_cache_alloc(task_struct_cachep,GFP_KERNEL);
if(!tsk)
return NULL;
这些函数分配的都是专用缓冲区。但是当一个数据结构使用的不频繁,或者其大小不足一个页面时就没有必要给其分配专用缓冲区,而是通过kmalloc()或者数据结构大小接近一个页面时使用__get_free_pages()分配。这些分配的就是在通用缓冲区的分配。
阅读(1460) | 评论(0) | 转发(0) |